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39张)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39张)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16 22:2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问题探讨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
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与你刚才做的解释有矛盾吗?如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是拟态现象;这种表现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斑点,等等。
枯叶蝶的祖先群体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这类蝶就具有了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
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1
适应的含义
小肠的结构特点适于消化和吸收。
毛细血管的结构适于物质交换。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拟态
适应的类型
防御敌害、隐藏自己
——保护色
适应的类型
——警戒色
适应的类型
——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枯叶蝶
防御敌害、隐藏自己
仙人掌
叶子退化,减少水分蒸发
老虎
牙齿锋利,利于捕食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人的小肠
小肠内壁
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仙人掌刺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的含义:
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
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即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之前的环境适应的结果。
但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雷鸟—冬天
雷鸟—夏天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神创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
物种不变论: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
也没有新的物种产生。
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耶稣
(公元前4——公元30)
拉马克
1744-1829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
主要内容: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正确)。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正确)。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错误)。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器官使用越多越发达,不使用就退化。
由于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都是可以遗传的。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鼹鼠——黑暗中的挖掘者
食蚁兽——舌头平均长度是60cm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意义:
①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②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不足:
①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大多来自主观臆测。
②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具有局限性。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1809.2.12-1882.4.19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两大学说:
①共同由来学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②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107)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1:
生物都有过
度繁殖的倾向
过度繁殖:
指某生物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过度繁殖:
生物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多后代。
鳕鱼的产卵量每年大约是500万粒。有人计算过,如果鳕鱼所产的卵全部能孵化长大成鱼,那么不出6年,整个大西洋就会被鳕鱼塞满。
按照这个理论计算,即使繁殖非常慢的生物比如大象,也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地球。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1:
生物都有过
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极环境之间的斗争
种间生存斗争
种内生存斗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1:
生物都有过
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事实4:
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变异普遍存在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基础
动力
遗传变异(内因)
适者生存(结果)
事实1:
生物都有过
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数能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事实4:
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事实4:
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2: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
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具有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形成新的适应特征的生物新类型
(1)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手段、生物进化的动力
(3)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
遗传变异
(内因)
适者生存
(结果)
过度繁殖(条件)
生存斗争(动力)
内容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意义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和发展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
地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
(2)揭示了生物界统一性的原因 —— 所有生物都有共
同的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1)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认为生物进化
是以个体为单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深入到基因水平
以种群为单位
(三)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
课堂小结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
物种不变论
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
进化学说
用进废退
过度繁殖
获得性遗传
遗传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小结
1.自然选择(定向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自然选择的因素:外界环境(环境不是诱变因素而是选择因素),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中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
4.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如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小结
小结
5.进化的内因:遗传和变异
(1)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2)遗传的作用: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6.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般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选择越频繁,生物进化速度就越快。
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2.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
3.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完全的。( )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
巩固练习
6.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7.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8.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
9.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为生物个体。( )
×
×

×
×
1.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环境变化使得原本存在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越来越多;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B
2. 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蠖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
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蠖的数量变化: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蠖 黑尺蠖 灰尺蠖 黑尺蠖
99% 1% 1% 99%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定向变异作用
B. 自然选择作用
C. 灰尺蠖迁入,黑尺蠖迁出
D. 工业煤烟使灰尺蠖变成黑尺蠖
B
4. 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A. 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