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殷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次,品评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第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谦》,“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一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常通过谈文论艺来显示自己博学多知,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历史地位。
B.冯梦龙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无所谓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记》中的说法深化了这一观点。
C. 明清时期,八股文体有严格的规范,如果士子在创作时将诗赋气和注疏气融入其中,就会导致“破体”。
D.无论是传统的叙事文学,还是现代小说,创作者都有权利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议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都包含着精辟的见解,具有极高的价值。
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C.不管是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还是现代小说中的议论,都包含了作者的态度或看法。
D.只有那些悬疑或侦探小说才存在“议论最小化”现象,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
B.老舍《骆驼祥子》: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再讲,明天,再说明天的。
C.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曾有过。
D.卡夫卡《变形记》: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 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 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 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相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道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 “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 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 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 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 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6. 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7.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4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①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① 楼缓:赵人,仕于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B.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C.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D.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文中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成语“唯唯诺诺”中的“诺”字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B.爱,文中指怜恤、同情,与《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爱”意思不同。
C.诚,文中指的确、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诚不能也”的“诚”意思相同。
D.与,文中是给予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意思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在攻破赵国城邑长平后,派使者索要城池作为讲和条件,赵王拿不定主张,先后征询楼缓、虞卿的意见。
B.赵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秦国一定是会不遗余力攻打赵国的,秦国攻破赵国城池却主动撤兵应该另有原因。
C.楼缓告诉赵王,如果不清楚敌人的实力,又不肯舍弃不算大的土地,那么最终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D.虞卿主动请求去见齐王,商讨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在虞卿回到赵国之前,秦国已经又派使者来到赵国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5分)
(2)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5分)
(二)基础知识检测(15分)
12.下列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生有一株绛珠草,赤霞宫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它,绛珠草得以延长生命,后来修成了人,后来,听说神瑛知侍者要下界,她也要下界,为的是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
B.神瑛侍者降世时变为宝玉,嘴里含着一块玉,这块玉便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那块石头,石头能大能小,思慕凡尘,一僧一道将其变成了美玉,含在宝玉嘴里下界历劫。而黛玉的前世便是那绛珠仙草。
C.金是指薛宝钗佩戴的金锁,玉则是贾宝玉佩戴的通百灵宝玉。宝玉玉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巧与宝钗锁上“莫失莫忘,仙寿永昌”组成一副对联:于是便有了“金玉良缘”的传言。后上演了一场“调包计”,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
D.癞头和尚送给宝钗金锁,找到有玉的才能相配,是人为的撮合,是现实姻缘。而木石前盟
则是前世约定,是自然所然,在前世就已演绎一段情感,延续到现实,影响来生,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缘定三生”。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④和⑤相
C.②和⑤相同,③和⑥不同 D.②和④相同,③和⑥不同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5.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3分)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洎牧以谗诛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6.下列各项,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简能而任之
C.以膏泽斯民 D.江海下百川
(三)填空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美轮美奂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热情。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 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植物真能听见音乐吗?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雷塔拉克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让自然达到和谐,① ;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她② ,分别将它们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之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叶子枯黄,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不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③ :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种类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雷塔拉克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月份,女飞行员徐枫灿与自己的偶像航天员刘洋同框。她秒变小迷妹,见到自己的偶像,徐枫灿赶紧抓住机会打听航天员“招新”计划。刘洋也表示,珠海航展时自己正好在太空执行任务“但也知道了在部队中有个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有人说,刘洋徐枫灿梦幻同框,这才是大型追星现场!也网友表示“希望小姑娘梦想成真”,“坐等后续”。读了上述材料,不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校团委拟举办“你的天空,我的追求”演讲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月月考答案
【答案】1. A 2. C 3. D
4. 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及价值;
其次,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最后,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历史地位”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可知,是提高小说的品位而不是提高小说的历史地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阐发的观点都包含着精辟的见解,具有极高的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第一段“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只是说其中有精辟之见,但并不是都包含着精辟的见解。
B.“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贾母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D.“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的“如果”可知,这一观点只是作者的推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这是一段叙述的内容,不包括议论。而ABC三项内容都是议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价值,“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及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
其次,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和第二段“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其次,品评作家、作品”“第三,传述创作技巧”,第三段“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可知材料一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最后一段“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
5. 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分析错误。“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烘托出的是“我”听了车夫的抱怨后,对这个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社会的失望、悲愤。
故选C。
6. ①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衬托出车夫生存的艰辛。车夫靠艰辛的拉车工作来养活家人,洋车有一点损坏就要受到洋车租主的剥削,洋车的存在衬托着车夫生存的艰辛。②洋车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代表着车夫美好的追求。车夫希望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旧车,这样能够免掉车行的租钱,洋车代表着车夫的希望与梦想。③洋车是对车夫最后的祭奠,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车夫死后,“我”受到车夫妻子的请托,用纸糊的洋车代替车夫生前无法得到的洋车,它寄托着对车夫的哀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洋车这一物象的作用,且具体说明了要分析洋车“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答时就要着重分析洋车这一物象与车夫之间的关系。
首先,洋车是车夫生存的工具,车夫靠拉洋车来挣钱养家,但他“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租主挑剔洋车的毛病让车夫赔钱,借此对车夫进行压榨,洋车的存在衬托了车夫生存的艰辛;
其次,根据车夫说的“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可以分析出洋车寄托着车夫美好的追求,承载着车夫对生活的希望;
最后,“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根据车夫妻子的话,可知车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买洋车,但他到死都没有实现,所以“我”和车夫的家人用纸糊的洋车去祭奠车夫,洋车因此寄托着“我”与车夫的家人对车夫的哀思。
7. ①照应题目。最后一段写“我”买了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与车夫的家人一起去祭奠车夫,照应了小说的标题“薄奠”。②突出了车夫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最后一段描写了街上的红男绿女凝目着“我”和车夫的家人去祭奠的情形,他们的淡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人物的悲惨命运。③通过“我”直接的情感抒发深化主旨。最后一段写“我”想对大街上的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上层阶级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分析小说重要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然后再回到原文,具体对原文最后一段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讲的是“我”与车夫的家人带着纸糊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去给车夫上坟,与文章的标题“薄奠”形成照应;
从人物上看,最后一段写了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我”和车夫的家人的情形,“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他们与车夫妻子“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冷漠与车夫妻子的悲伤形成对比,使车夫一家人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
从主旨上看,“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文章最后“我”想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叫骂的内容直接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慨叹和同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8. B 9. C 10. D
11. (1)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恐怕要割让赵国内地的城邑去讲和吧?
(2)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在使秦国强大而使赵国衰弱啊。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再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没有一点礼义之心。它的欲求没有止境,可是大王的土地有限。把有限的土地割让给贪欲没有尽头的秦国,那形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赵国灭亡了。
“且秦虎狼之国也”,“也”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AC;
“无已”和“有尽”相对,故“无已”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唯唯诺诺”句意: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爱”:爱护,爱惜。句意:因为爱护自己的的孩子,就找一个好老师来教导自己的孩子。
C.两个“诚”意思不同。文中的“诚”指假如。“是诚不能也”的“诚”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是诚不能也”句意:这样的事情的确是不可能做到的 。
D.“失其所与”的“与”是结交,同盟。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国。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虞卿主动请求去见齐王”错误,文中是“因发虞卿东见齐王”,是赵王派虞卿去见齐王,不是虞卿主动请求会见齐王。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令”,假如;“得无……乎”,恐怕……吧;“媾”,讲和。
(2)“听”,听任,任凭;“敝”,受损;“强”,使……强大;“是强秦而弱赵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秦军在长平进攻赵军,把赵军打得大败,随即率兵回国。秦王就派使者到赵国索要六座城邑作为讲和条件。赵王还未拿定主意。楼缓刚从秦国前来,赵王和楼缓商量道:“把城割给秦国好呢,还是不割的好?”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虽然是这样,但是你还是谈谈个人的看法吧。”楼缓说:“如今我刚从秦国来,要是说不割城吧,那不是好办法;要是说割城吧,恐怕大王又认为我是在替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我可以为大王考虑的话,不如给秦国。”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这件事,入宫拜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这是伪装的游说之辞。”赵王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而退兵呢?还是大王认为他们还有力量进攻,只是因为怜恤大王才停止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已经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惫不堪才撤军的。”虞卿说:“秦国用他们的兵力攻打他们不能攻取的地方,因疲惫而撤军。大王却拿他们用兵力攻不下来的地方去资助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啊。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楼缓。楼缓说:“虞卿完全了解秦国兵力能打到哪里吗?如果他不知道秦军能打到哪里,这点弹丸之地又不肯给,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恐怕要割让赵国内地的城邑去讲和吧?”赵王说:“假如听了你的意见割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来攻打我们吗?”楼缓说:“这不是我敢担保的事情。”
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明年秦国再要求割地,大王准备给它吗?如果不给,就会前功尽弃而挑起秦国进攻的祸端;如果给它,那么却没有土地供给了。如今束手听任秦国的摆布,秦兵不受损耗就得到大量土地,这是在使秦国强大而使赵国衰弱啊。以更加强大的秦国,来宰割愈加弱小的赵国,秦国侵夺赵国的计谋一定不会停止了。再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没有一点礼义之心。它的欲求没有止境,可是大王的土地有限。把有限的土地割让给贪欲没有尽头的秦国,那形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赵国灭亡了。大王一定不要割地给秦。”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到东方去见齐王,和他商量对付秦国的策略。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的使者就已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就连忙逃走了。
12.C 13.C 14.C 15.D 16.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C项,“宝玉玉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巧与宝钗锁上‘莫失莫忘,仙寿永昌’组成一副对联”说法错误。原著中,宝玉玉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上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选项中将玉和锁上的内容交换了。
【13题详解】
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的关系分别如下: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14题详解】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15题详解】
A、C为……所 B无标准被动,诛:被诛杀
【16题详解】
B项,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A项,名词用动词,办(事);C项,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D项,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17题详解】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5)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19、20题详解】
答案:
18、①方兴未艾②鲜为人知③历久弥新
19、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热情。
20、构成:句子中用了六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定语构成排比。表达效果:这样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突出赞美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解答】(1)第一空,语境是说与“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正在兴起,应填“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第二空,语境是说原来“汉服”很少有人关注或者详细了解,可填“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第三空,意思是说汉服文化要坚守初心,才能让它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加鲜活,可填“历久弥新”。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2)原句语病有:主客倒置,“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应改为“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搭配不当,“发扬……热情”改为“激发……热情”。修改后的句子是: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热情。
(3)构成:“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采用了相同句式“有……”,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定语,构成排比;效果:排比可以加强语势,且“严谨定义”“典籍研究”“理论支撑”“实践队伍”“媒体关注”“较为广泛的人参与”内容相关,从不同方面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突出赞美之情。
【21题详解】
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
③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
第①空,此处为照应句,与“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相对,故可填写“促进植物的生长”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是说雷塔拉克对音乐是否影响植物生长做了试验,故可填写“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为转折句,与“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表意相反,故可填写“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审题指导】
这由两则材料组成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1)是徐枫灿与刘洋同框,徐枫灿秒变小迷妹,期待成为航天员。刘洋在太空执行任务时,也知道徐枫灿的英姿飒爽。材料(2)是观众的态度,肯定徐枫灿的追星,网友的美好祝愿。再者,在文体上,要求的是演讲稿。在立意上,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追星时代,追怎样的星星?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都有崇拜的偶像,在国家发展、奋力前行的时代,我们要追那些为国家繁荣,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航天员、科学家、文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争取成为那样的人。
奋勇拼搏,才能与偶像同框。奋进新时代,青春有榜样。作为年轻一代,心中有着期待的人物。在自己的领域或行业中,要敢为人先,怒气前行,成为最美的那颗星星,才能与字崇拜的人站在一期,谈论未来人生。
心怀他人,期待美好世间。看着青年人的成长,期待着青年人成才,满怀着善良的心,真诚的去祝福他人。这是一个美好时代,作为社会人所必须有的心态,崇尚英雄,更要尊重英雄,去正视他人的成功。
【学生佳作一】
追星逐月来,携手奔远方
张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追星逐月来,携手向未来》。在这里,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大家的“偶像”都是谁呢?是披着五星红旗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还是开着舰艇保家卫国的飒爽舰长,抑或是探索宇宙深空奥秘的航天人员?曾几何时,看着他们,你又是否下定着“以后我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的决心呢?有了他们这片天空,你追求的脚步是否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立鸿鹄志,做奋斗人。90后青年运动员徐梦桃在北京冬奥会上一展英姿,勇夺金牌。在得知结果后,她一遍遍呐喊,“我是第一吗?”“我是第一吗?”语气从开始的怀疑,到最后的坚定。在这一声声呐喊中,有她作为滑雪老将的坚持,有她对冰雪的热爱,更有着为祖国争光的决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梦之茫茫,切切真真。曾经对第一的渴望,如今终身披国旗,骄傲的站在世界最大的舞台,徐梦桃这片“天空”是你的追求吗?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乘风破浪,继往开来。韦慧晓是中国首位海军女舰长,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笔挺的军装,成为了一艘舰艇的“首脑”,韦晓慧在34岁时决心参军,这个年龄可谓是高龄入伍,她为此放弃已经有着显著成果的百万工作,孤注一掷,写了近万字的信毛遂自荐,成功入伍。在入伍后,韦慧晓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眼底有山河,心中有力量,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梦想的工作--舰长。
面对朋友的功成名就,开车炫富,她只是说我的价值观不是要带百万名表来凸显自己的身价百倍,而是带一块手表,表因为我戴过而身价百倍。韦晓慧的这片“天空”是你的追求吗?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勇于探索,奔赴星辰大海。鲁迅先生曾说“即使慢驰而不息,纵经落后,纵经失败,但一定可以到达他所向之目标”,细细品之,后知先生所言非虚。中国的航天团队正是如此,曾经的中国航天薄弱落后,但未能停止,而是一代接着一代探索发展,终于成为太空闪亮的群星。
航天团队的这片“天空”,闪闪发光,驰而不息。众多年轻人的筑梦太空,追逐火星,是你的追求吗?
你的天空是我的追求。当今的青年要以青春之我,逐梦蓝天。虽然路远,虽然事难,但行则将至,做则必成。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亲爱的同学们,时不我待,未来已来,愿我们把手牵起来,一起奔向未来。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整体匀称,条理清晰,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文章标题的“追星”“远方”旗帜鲜明表明作者的态度,在论述中采取总分总的形式,首段提到运动员、舰长、航天人员,在论证中分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选用徐梦桃、韦慧晓等事例,进行分析论证,起到很好的说理效果。文末点题,升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