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17: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梅河口市
重点
中学202
2
-202
3
学年
) (

学期高

年级
6

月考试卷
)
(
考试时间:
150
min 试卷满分:
150

) (
注意事项
)
(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填写姓名、考号、并填涂或粘贴条形码;
3.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注意深浅度一致,饱满、干净。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4.请仔细审题,认真做答。
)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4.《小妖怪的夏天》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请从“叙事主体”和“叙事文本”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
【材料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哲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
B.朱自清用“腻”形容“水”,化用了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点化入文,浑然无迹。
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
D.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
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
8.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
9.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桦叶述闻》八卷,长白西清撰。记载宏博,足资考证,惜未刊行。有一则云:“《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曹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名霑,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墂半生以死。宗室懋斋、敬亭,与雪芹善。懋斋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画出雪芹矣。”
(节选自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八)
材料二:
康熙间,曹练亭①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②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卷十六)
[注]①练亭,应为“楝亭”之误;练,繁体作“練”。②明我斋,即富察明义,曹雪芹的好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需要加句读的位置的字母。(3分)
尾A署B翠C云D道E人F访G之H乃I织J造K成L公M之N子O啸P崖Q所R作S名T延U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刊,指修正,与成语“不刊之论”的“刊”字含义相同。
B.善,指与某人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相同。
C.德,指感激,与《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字含义相同。
D.校书,文中指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等都设此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刚面世时,读者都说作者是曹雪芹,但又大多对曹雪芹不太了解。
B.曹雪芹小时候过着显赫任性的生活,积功升官到通政,还担任过织造一官。
C.敬亭诗赞扬了曹雪芹杰出的诗才和傲岸不羁的性格,鼓励他坚持进行文学创作。
D.关于曹寅和曹雪芹的关系,西清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曾孙,袁枚认为两人是父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墂半生以死。
(2)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14.围绕《红楼梦》的作品内容、创作过程和读者评价,你能从材料中推断出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
陆游
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磑①破旗枪②。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③汤。
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
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④香?
[注]①磑:石磨。②旗枪:茶叶。③蟹眼:水煮到特定温度会产生形如蟹眼的气泡。④蒙山紫笋:指四川的蒙顶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午睡初醒后开始用石磨碾茶,其中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B.颔联描绘了煎茶的过程,“龙头鼎”“蟹眼汤”说明诗人注重制茶的细节。
C.颈联以“岩电”“春雷”比拟茶的功效,饮茶可使人消除疲劳,明目清心。
D.尾联以茶为吟咏对象,表现人生浮沉,写出了身世之叹,让人感慨万分。
本诗尾联中赞美了蒙顶茶,在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提到了茶,请分析二者在寄托情感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2)《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 , 。
(3)《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 ,
,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
《客至》中表现寂寞之时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 。
《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的态度时是 ,种完树后的态度是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 ① 。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 ② 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③ ,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请在文章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横线句中的“浮一大白”是什么意思?请从你熟悉的古诗文中找出描摹类似场景的一个诗句。(3分)
20.仔细阅读文本,认真揣摩结尾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从文段中选择合适的意象,仿照划波浪线句“西湖这……,就这样……了四百年”的句式写两个句子,以作为本文新的结尾。(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小题。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人在这期间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这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人体神经系统会消耗较多的能量,① ,体内二氧化碳在平静呼吸时不能被及时排出体外。过多的二氧化碳积累在体内,就会引起胸腔沉闷,使身体各器官产生困倦感。血液中二氧化碳高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刺激呼吸中枢,引起人的深呼吸运动——打哈欠。
打哈欠不仅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而且会增加脑细胞的供氧量,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容易长久地保持一种姿势,这样会影响血液循环,使脑部活动能力减退,② 。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将头后仰,深深地打一个哈欠,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加快新陈代谢,有效地将胸中的废气吐出,③ ,这可以去除大脑中枢的困倦感,提高工作效率。
2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有人喜欢“先思后行”,有人喜欢“边思边行”,有人喜欢“先行后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B.“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没有体现“在未来世界的衍生”。故选B。
2.D [解析]A.“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是来源于三维动画,不是来源于原始森林。B.“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错误,原文是“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不等同于“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C.“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是“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材料二是“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因此不是“都”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故选D。
3.D [解析]A.“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是“融通古今”。B.“戏剧+影视化”是今,“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是古,符合“融通古今”。C.“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是古,“歌剧”是真,符合“融通古今”。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是今,没有古。故选D。
①叙事主体:不再是传统的大英雄、大人物,而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②叙事文本:表面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实际上对应了当代打工人的境况。
5.①内容题材丰富: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技术手段多样: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适应各类观众的需求;③审美空间广阔: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既有中国水墨韵味作品,也有赛博朋克的展现,适应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④主题解读多元:不同的观众,能够从故事中解读出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6.D [解析]D.“皆以灯火为线索”错。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写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故选D。
7.C [解析]C.“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错。两篇文章的作者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寂寞的灵魂。故选C。
8.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
(1)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
(2)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
(3)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
(4)融情入景:“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一句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9.相同之处:(1)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2)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眼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之处: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桥砖坚美,但房屋破旧,烟熏遮蔽了当年的美丽,一片黑沉沉,这些描写把往昔的繁华和今朝的暗淡冷清对比,朦胧中充满感伤。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乐声与笑语交织,灯火温煦,心旌飘荡,让人喜悦和陶醉。
10.FHS 句意:末尾书名“翠云道人”,去拜访他,是织造成公的儿子啸崖所写的,名字叫延福。“尾署翠云道人”为完整的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故选F;“访之”为动宾结构,省略主语,独立成句,“访之”应与后面断开,故选H;“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为省略主语的判断句,独立成句,后面断开,故选S。故选FHS。
11.B [解析]A.“含义相同”错。“刊”,出版/修正。句意:可惜没有出版发行/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B.正确。“善”,均指与某人交好。句意:与雪芹交好/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C.“含义相同”错。“得”,有恩德/感激。句意:看人家有恩德的脸色吃残羹冷酒/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D.“校书,文中指掌校理典籍的官员”错。校书,文中指乐伎歌伎。故选B。
12.B [解析]B.“曹雪芹积功升官到通政,还担任过织造一官”错。积功升官到通政、担任织造的是曹寅。故选B。
13.(1)因此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他深深地亲身经历过,然而终究坎坷半生直到死去。(“繁华声色”,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竟”,终究;“坎墂”,坎坷。)
(2)他向来和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等到陈鹏年犯罪,却秘密上书推举他。(“素”,向来;“不相中”,不和;“疏”,上书。)
14.①《红楼梦》记述了男女情爱之事和地方繁华盛况。②《红楼梦》写得非常艰难。③《红楼梦》深受百姓与名士喜爱。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桦叶述闻》八卷,长白西清撰写。记载宏伟广博,足以提供考查证实,可惜没有出版发行。有一卷说:“《红楼梦》刚开始出现,每家都有一部书籍,都说这是曹雪芹的书,但是曹雪芹是哪里人,不都知道。曹雪芹名霑,是汉军。他的曾祖父是曹寅,字子清,号楝亭,是康熙年间的名士,积功升官到通政。他做织造的时候,曹雪芹和他一起去赴任,因此繁荣热闹歌舞和女色,深深的亲身经历过,然而终究坎坷半生直到死去。宗室懋斋(名敦敏)、敬亭,与雪芹交好。懋斋的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敬亭的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诗描绘的就是雪芹。”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八)
语段二:
康熙年间,曹练亭担任江宁织造,每次出门,都有八个侍从簇拥着,而且必带一本书,没完没了地阅读赏玩。有人问:“你怎么这样勤奋好学?”他回答说:“不是好学。我不是地方官,可是百姓见到我却要起立,我心里很不安,因此借书本来遮眼罢了。”他向来和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等到陈鹏年犯罪,却秘密上书推举他。人们都因为这件事而敬重他。他的儿子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一书,详细地记述了男女情爱和地方繁荣华丽的盛况。明我斋读后十分赞赏。当时红楼中有妓女十分美丽,明我斋题诗说:“病容憔悴但容颜仍然胜似桃花,中午出一回汗更感闷热。恐怕意中人看出自己身体不适,勉强说自己身体好些了。”“像山河一样,仪表威武严肃而文雅安闲,仪表体态不是有文彩的丝织品所能遮蔽的。不像小家碧玉那样拘谨不自然的样子,笑的时候少而沉默不语的时候却很多。”
丁未八月,我回答客人之机会,看到秦淮壁上有题字说:“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香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诗很有《竹枝》的幽默趣味。末尾书名“翠云道人”,去拜访他,是织造成公的儿子啸崖所写的,名字叫延福。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和曹雪芹前后相辉映。曹雪芹,是曹练亭织造的儿子。他们相隔已一百多年。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卷十六)
15.C [解析]C.“比拟”错,颈联以“岩电”“春雷”比喻茶的功效,饮茶可使人消除疲劳,明目清心。故选C。
16.同:两首诗都是通过写茶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异:《临》诗在“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把“分茶”作为无聊时消磨时光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得重用的郁闷和惆怅。本诗借物喻人,用蒙顶茶比喻优秀人才,用“饭囊酒瓮”比喻无能之辈,谴责了朝廷用人不当,使优秀人才处在无人欣赏、弃置不用的冷落境地,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同时,诗人以蒙顶茶自比,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17.(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5)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①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淋漓精致 ②与众不同/出人意料 ③萍水相逢
①“浮一大白”指满饮一大杯酒。②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西湖那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
西湖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
西湖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
21①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③增加血中氧气浓度(或“使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
22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关于思与行的状态,一种是“先思后行”,第二种是“边思边行”,第三种是“先行后思”。三种状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选择你的认识,或者由此引发的思考等。
“先思后行”,指的是凡事要先思考,然后再行动。俗话讲“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行”。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先思考应该不应该做,如何去做,做后的利弊权衡等,如果没有这些思考,可以做让人做出错事,古往今来,因为不思而先行的错误有很多,甚至有很多人因为不动脑思考而犯罪甚至失去性命。而有些人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功名之下,是三思而后行,将潜在危险,退路,应变之法都想全再行事的足智多谋。当然,如果思考过多,往往思想负担重,往往在行动时会畏首畏脚。
“边思边行”指的是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先思考一步,再行动一步,如果发现错误再思考,再调整,这样可以避免犯更多的错误,因此说,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不错的,既可以快速行动,又可以及时调整,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采取的都是这样的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感觉成绩提高不快时,可以思考自己在学习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看思考出来的方法是否合适。但是,这样在行动的时候会有些拖泥带水,行动时放不开手脚等。
“先行后思”,就是先行动后思考,能这样做的往往是行动派,自己先行动,行动之后再思考,下一步是否还要这样做,或者是这样做是否存在什么问题等。但,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不思考就行动,行动可能会出现问题,从而出现错误,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这样先行动,如果行动没有问题,可能会更好进入状态或者见成效。
以上三种状态各有利弊,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但要注意最好利弊兼顾,要不然论述不全面。当然,也可以把上面的三种状态结合在一起写,或者选择其中的两种状态等。写作时可以这样安排思路:先表明观点:三思后行会误事。主体为分论点并列形式。分论点一,瞻前顾后的行为却会使我们的行动处处掣肘;分论点二,但由于人主观意识之局限,过度三思,却往往陷入一叶障目之境。结尾处:吾辈青年,切不可陷入过度思考的泥潭。当立足自身,果断抉择。
立意:
1.三思而后行方为正道。
2.不思亦先行。
3.边思边行少出错。
4.先行后思要不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