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素养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
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学习作者针锋相对进行驳斥的论证技巧。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了解王安石和司马光
王安石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谧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
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 “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一洗五代旧习”。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乘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司马光
(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王安石与司马光
“政敌”与“诤友”(能够直言劝谏的朋友)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王安石退隐之后,有一次和朋友出游。王安石忽然感慨,“司马十二,君子人也。”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不规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是责任担当;
司马光是保守派,担心变法过于激进,危及百姓国家,是责任担当;
苏轼仕途一次受挫因反对变法,二次受挫因支持变法,是责任担当。
人物评价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写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以钱代役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富国
强
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措施 内容 作用
精兵法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解 题
《答 司马谏议 书》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
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奏章、奏议讲,如秦李斯《谏逐客书》。
知识拓展
书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rén)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度义而后动(dúo) 会晤(wù)
初读课文,明确字音。
二、文本品读鉴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第一段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
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
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私下
同游共处,交往
方法、主张
强行解释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卤”同“鲁”
详细说明
希望
常常
持
表被动
通“辩”
又考虑到
大致,简单
原谅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见谅”。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措辞有何特点?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思考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浓厚,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拉近情感距离;
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第一段)段解
回信
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缘由:②故略上报
③具到所以,冀见恕
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
下怨谤也。③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
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
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名义和实际
怨恨,指责
修订
负有专责的官吏
施行
特别
读书人
以为,认为
清楚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多之怨诽
表结果
是
状后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要批驳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的反驳(第二段)
核心观点
侵官 具体理由
生事 具体理由
征利 具体理由
拒谏 具体理由
怨谤 具体理由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先立后破,
为变法正名
为自己寻找改革势在必行的道义依据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人主
遵先王
谋天下
驳论方式:驳论点
作者如何批驳“侵官”?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作者指出,“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
“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
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作者如何批驳“侵官”?
次驳“生事”。“举先之政”,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是变法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兴利除弊”的保证。这样,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当然不能称之为“生事”。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变法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同时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名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实
概括第二段内容?
司马光
王安石
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得过且过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讨好
思量、考虑
那么
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计划
缘故
考虑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形作动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点明“怨诽”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变此”的客观原因。
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强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责备
油膏和雨露,这里指“施恩惠”的意思。
第一个“事”:动词,办(事)
前人创立的老规矩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如果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针对司马光反对“生事”的说法,用假设的方式,点出其保守的思想实质,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坚定的立场。
王安石的反击(第三段)
反击1
反击2
反击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保守派的思想根源
举例论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达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剖析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层原因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 “上——欲变此”
(4)王安石自己也“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概括内容(第三段)
分析原因
表明态度
指出现状
表明态度:
借助史实,表明不悔
排比句式,坚定决心
第四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机会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仰慕
【翻译】无缘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与开头类似,是书信体征的自然展现,也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
第4段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解释原因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三、指出保守派思想根源,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反对派反对新法
答司马谏议书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
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写作特色
理足气盛 简劲隽永
①行文简洁,造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的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论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怨磅” 而政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善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奋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同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1、作者认为自己跟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
2、作者表明只是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
—————————,—————————————。
3、作者说明原本只是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理解性默写(第一段)
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检 学
1、作者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
—————————,——————————————。
2、作者对“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3、作者用哪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
————————————,——————————。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理解性默写(第二段)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