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任务二 辨清论据,分析论点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任务二 辨清论据,分析论点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19: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任务群二 思辨性阅读
任务二 
辨清论据,分析论点
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强化训练
解题思路
阅读议论文,还要辨清论据,分析论点,把握论点与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之间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判断。考查方式主要是:
考查类型 典例 答案 解题方法
论点论据类 (2019·广东)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D   这类题型要抓住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提炼论据信息,看看论据的指向是否与论点一致,最后作出判断。
知识梳理
分类 具体内容 示例
事实论据   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用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产品的事例,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道理论据   经过实践检验的名人名言、警句;民间的谚语、俗语;科学上的公式定理、规律。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的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论证了“忠实”就是“敬业”。
强化训练
(一)
(2021·吉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9分)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节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文中孔子认为  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每空1分)  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2分)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D )(3分)
A.《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B.《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D.《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解析:D项这个论据张飞的表现是有勇无谋的冲动,不是“智勇”,所以不适合作第③段事实论据。故选D。(3分)
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每空1分)
D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4分)
 示例一:生活中,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而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 
 示例二:生活中,我们要心存正义,恪守道德,遇事冷静,明辨是非。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4分) 
 示例一:生活中,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而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 
 示例二:生活中,我们要心存正义,恪守道德,遇事冷静,明辨是非。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4分) 
(二)
(2022·鞍山,题目有改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0分)
语言要干净
①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服,还是心灵、思想。”我想,语言也应该要干净。
②干净的语言如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干净的语言如绵绵的春雨,滋润他人心田;干净的语言如黑夜的灯光,让人充满希望;干净的语言如寒冬的暖阳,让人感受到温暖。语言干净,才能让人体会到真诚、热情、尊重等一切美好的感受。
③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无脏话、语言美。在与人沟通和交际中,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以及文雅、谦逊、有礼貌,这是一个人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语言干净语言美,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无脏话。有的人说话粗俗、低级、污秽、出口成“脏”,这样的人令人生厌,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和麻烦。语言干净,声音悦耳,才能让人听着舒服,也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
④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真实不虚假。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语言干净,要保证所说的话是真话实话,没有虚假伪装。不说假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一旦撒谎,就很难停下来,为了圆谎,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在谎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声名狼藉,一事无成。正如海涅所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⑤语言要干净,就要口吐善言。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荀子·荣辱》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善心是根,善言是花;善心是内核,善言是外壳。心地善良,才会与人为善。说话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胡言;说话彬彬有礼,而不是恶语伤人。口吐善言的人,说话给人信心和力量,能为人排忧解难,驱赶惨淡的愁云,抚平心灵的创伤,让失望者再燃希望之灯,让失败者永不放弃,让厌世者重整旗鼓,用微笑迎接新的未来。
⑦古语有言:“口乃心之门户。”一个人的内心所想,终会体现在自己的言语之中。一个语言干净的人,自然有着不凡的气度、时刻体谅他人的心量、理解他人的胸怀,以及知性大气的修养。内心干净,语言才会干净,所以,净化我们的语言,要先净化我们的心灵。从今天起,修炼内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灵干净、语言干净的人。
(选自海岩《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⑥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有的人说话充斥负能量,牢骚满腹,听了让人心情低落、悲观、灰暗。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流,因为他的语言里有“毒”。相反,语言干净的人话语里总是充满正能量,让人感到精神愉悦。积极乐观的人,谈吐间处处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素养。
1.本文引用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语言也应该要干净  ”,然后阐述了  干净的语言的好处  。接着从四个方面阐述了  怎样做到语言干净(每空1分)  。最后深化论点,发出号召,总结全文。(3分)
2.分析下面材料最适合充当哪一段的事实论据,并说明理由。(3分)
当初,苏东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上的生活可以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交无友……”,但他没有沮丧抱怨,反而对前来探望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如此干净达观的语言,终使他不失掉人生的快乐。
 放在第⑥段。苏东坡的语言体现了他豁达、积极、达观的特点,能够证明第⑥段中的“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的观点。(选择1分,分析2分,共3分) 
语言也应该要干净
干净的语
言的好处
怎样做到语言干净(每空1分)
 放在第⑥段。苏东坡的语言体现了他豁达、积极、达观的特点,能够证明第⑥段中的“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的观点。(选择1分,分析2分,共3分) 
3.据第⑤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结合下面的语境补充作答。(不少于30字)(4分)
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由于他个子矮小、有点儿跛脚,只能斜着身子书写,字迹有些歪歪扭扭。语文老师点评时鼓励他说:“            。”这番话给了孩子信心和力量,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多年打拼后,他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示例: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4分) 
 示例: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4分) 
(三)
(2022·益阳)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0分)
非宁静无以致远
李朝德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利、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A
解析:原文是“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并非“必然”。故选A。(3分)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进行理论阐述。
B.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进行论述。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的道理。
D.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作总结。
D
解析:A有误,选文第①段提出“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的中心论点。B有误,下文③④段分别对“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与“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进行论述。C有误,此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故选D。(3分)
3.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材料二】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选择1分,分析3分,共4分) 
 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选择1分,分析3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