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附录二 文言文知识清盘
(二)60个一词多义
1.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仁道)
③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⑤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方法)
2.居:①不可久居(停留)
②面山而居(居住)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处于)
④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在,坐)
3.备:①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②犹得备晨炊(准备)
4.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④亡羊补牢(失去,丢失)
5.绝:①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6.故: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②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
7.意: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②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8.诚:①帝感其诚(诚心)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
9.易: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更替)
10.顾:①顾野有麦场(看,视)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11.举:①举大计亦死(发动)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
12.分:①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②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fèn)也(本分)
13.去:①一狼径去(离开)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③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
14.业: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15.达: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达到)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志,显达)
16.当:①当奖率三军(应当)
②木兰当户织(对着)
17.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
②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
18.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到达)
②初极狭,才通人(非常,很)
③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
19.益: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会: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合,聚会)
②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21.兵: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
②上使外将兵(士卒,军队)
22.度:①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揣度,推测,估计)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23.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圆)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刚,将要)
24.固: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25.尽: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完,消失)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毫无保留)
26.称: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称赞,赞赏)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27.光:①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②仿佛若有光(光线,光亮)
28.出: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出去)
29.策:①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③策勋十二转(记录)
30.归: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一道)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回去)
31.从: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学习)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跟随,跟从)
③从民欲也(依从)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随着)
32.还:①还于旧都(返回,迁回)
②计日以还(归还,交还)
33.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34.环:①四面竹树环合(围绕)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
③如鸣珮环(玉环)
3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③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36.舍: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表示离开)
②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房舍,房屋)
37.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美好的,壮丽的)
②臣不胜受恩感激(能够承受)
38.师: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②齐师伐我(军队)
39.使:①送元二使安西(出使)
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
40.通:①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②政通人和(顺利)
③中通外直(贯通)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4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④遂与外人间(jiàn)隔(隔绝,隔开)
42.具:①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3.良: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②此皆良实(忠良)
44.谓:①太守谓谁(是)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45.寻: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46.志:①必先苦其心志(志向,意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记号)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47.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②衣食所安(安身)
48.作: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③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振作)
49.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③黄发(fà)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
50.信: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
51.忍:①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②动心忍性(使……坚忍)
52.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闻名,著名)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取名)
53.朝:①朝(zhāo)服衣冠,窥镜自视(早晨)
②皆朝(cháo)于齐(朝见,朝拜)
54.旦:①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第二天)
55.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季)
56.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
57.将:①将欲行(副词,将要)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
③上使外将兵(率领)
58.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
③召令徒属(部属)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59.许:①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②杂然相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上下)
60.数:①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②扶苏以数谏故(多次,屡次)
③夹岸数百步(几)
(四)4种特殊句式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1.“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
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8.“……,……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9.“……,……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10.“……者,……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2.“……,……”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13.“……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被动句
1.没有标志词语,意思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
2.“为”表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士卒多被吴广用”
3.“为……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秋风所破”即“被秋风吹破”,“为”即“被”
4.“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心被困,思虑被堵塞”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2.省略谓语
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3.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宾语“之”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念无与(之)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4.省略量词
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
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于”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
倒装句
1.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2.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以战?(《曹刿论战》)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马说》)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5.介宾结构后置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屠惧,投以骨(《狼》)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知识点2 文言文主题对比整合
(一)借景抒情篇
篇目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
同
点 思想感情 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宦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小石潭记》:当“心乐之”流连忘返时,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达了被贬的忧伤、凄苦,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所以在发现小石潭的美时,“心乐之”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相同点:都是触景生情,表现了自己的抱负,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能济世安民的高尚情怀;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其中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
篇目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不
同
点 思想
感情 贬谪 《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遭贬谪后自我排遣的心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谪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胸和远大的“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篇目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不
同
点 写作
手法 表现手法 《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再与下文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篇目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不
同
点 写作
手法 行文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醉翁亭记》:全篇多采用判断句,用“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具特色;另外文中运用了不少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二)写水篇
篇目 《小石潭记》《三峡》
相同点 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
写法都为正、侧面相结合。《小石潭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正面直言潭水清澈,“全石以为底”从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写游鱼的数量、影子清晰可见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三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写山时,“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出了山的高峻挺拔,“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山的高峻挺拔
篇目 《小石潭记》《三峡》
不
同
点 水的特点 《小石潭记》水清澈透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峡》水势大、水流湍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水势之大;“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见水流之湍急
写作目的不同 《小石潭记》:写水的清澈以抒发作者的喜爱之情,并为下文的“悲”做铺垫。《三峡》:写水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三峡,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顺序不同 《三峡》采用时间顺序,写三峡山水在夏天、春冬季节和秋天的状况。《小石潭记》基本上采用空间顺序,写当时所见小石潭水的状况
(三)托物言志(寓言)篇
篇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相同点 ①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的描述;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的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④中心主旨深刻、富有内涵
篇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不
同
点 内容 《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追求高尚的生活。《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四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象征了君子“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洁身自好”的品质。《马说》:用千里马在“环境”“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自己发展的合适舞台”“无赏识自己的明君”“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篇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不
同
点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爱莲说》: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托物寓意 《马说》: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人才加以识别和任用
(四)学习篇
篇目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
不
同
点 文体、表达方式及主要内容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散文,讲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虽有嘉肴》: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以记叙为主,谈及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的重要性
篇目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
不
同
点 写作手法 《〈论语〉十二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
《虽有嘉肴》:运用比喻论证,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能知不足”“教能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就能自反”“知困就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教学相长”,属于递进式论证。
《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尊重师长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华丽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五)治国篇
篇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曹刿论战》: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
篇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同点 写作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层层递进,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②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记叙清晰;②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
篇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同点 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据此事实,孟子得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充分刻画曹刿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式”的结构,“三问”“三答”“三思”
“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彰显了对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