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1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江西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1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19: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9张PPT)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考点 题量 分值 题型概述 考查频次
词语解释 一般3~4小题 一般10~12分 理解实词含义 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 ★★★★★
朗读停顿 划分朗读节奏 把握文言断句 ★★★★★
句子翻译 正确翻译文中语意重要或句式特殊的句子 ★★★★★
内容理解 概括内容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思想感情 ★★★★★
感悟、启示 就文中人物、事件、观点等阐述个人看法,表达个性感悟 ★★★☆☆
【注】 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高适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洎(jì):到。④趺(fū):同“跗”,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指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指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
(2)是(      )
(3)之(      )

这样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答案:(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答案:(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他的学问)被欧阳修赞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①学习贵在坚持;②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
【参考译文】
胡澹庵拜见杨龟山,杨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印下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就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杨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张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罢了。
高适五十岁才开始写诗歌,他的诗歌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他的学问)被欧阳修赞许。只要功夫下得深,力量用到位,学习就没有什么早晚。学习圣贤之学也是这样。苏东坡写了这样一首诗:“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经常借这些诗句作为说话的由头,接见教导贫穷偏远地方很晚才开始学习的读书人。
【注】 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       )
(2)戏(             )
(3)咸(       )
年龄,年纪
戏耍,戏弄,开玩笑
全,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氏之庐也。
答案:(1)(这是)何家的房子。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答案:(2)这就好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6.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一)何晏。面对魏武帝“欲以为子”,他随机应变,借画自家房子的方法巧妙拒绝魏武帝,非常聪明。
(示例二)张吴兴。面对对方戏弄“开狗窦”,“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暗指对方为狗,巧妙反击,维护自己尊严。
(示例三)谢仁祖。“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可以看出,当别人夸他如同颜回时,他就回敬夸别人如同孔子,思维敏捷,聪慧机敏。
(示例四)徐孺子。“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可以看出他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十分机智巧妙。
【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时掉了牙,大人们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孩子,故意逗他说:“你嘴里怎么开了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就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从这里出入。”
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这就好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注】 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轿子。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闱戚里/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
解析:C项,“汝之由”意思是因你而起,为一个短语。正确的划分为“实/汝之由”。
C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衣(       )
(2)几何(       )
(3)念(       )
穿
多少
考虑,想到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答案:(1)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答案:(2)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
10.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④正家风,严家教;⑤珍爱生灵,防止滥杀。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衣领贴金铺翠的外套入宫,宋太祖对她说:
“你应当将外套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样的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几根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里的翠羽的价格高,老百姓追逐利益,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珍惜福分,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公主听完惭愧地认错。公主陪着坐,和皇后一起说:“官家做天子时间很长了,
怎么不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考情总结]
1.题型题量:2022、2021年未考查朗读节奏划分题,由原来的4道题调整为3道题,涉及填空和简答2种题型。
2.选材:2022年选择了2则长短相当、内容相近的语段,语段言简意浅,易于理解。
3.考查形式:2022、2021年考查了3道小题,10分:3个实词解释,赋3分;2个句子翻译,赋4分;1个文意理解,赋3分。2016—2020年相比2022年和2021年多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题,赋2分;2012—2015年均设5道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考查同一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2个实词解释、1个句子翻译、2个文意理解。
考点1 句子翻译
篇目 批注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从(向)乡(同乡)之(的)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着)经(经书)叩问(请教)。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表现了宋濂虔诚、恭敬的态度。“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请教老师时,他的态度更加谦和。
[题型示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常见问法]
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翻译原则:忠于原文,做到“信”“达”“雅”。
2.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3.翻译步骤
第一步,通读语句,把握句意。初次读句,应先了解句子的大意。
第二步,落实重点实词及虚词,这里可用课内迁移法。
第三步,抓句式特点,调整语序。
注意以下几种常考句式的补充:
(1)判断句:“……也”“……,……也”“……者,……也”等,这类句子在翻译时加上判断词“是”。
(2)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省略的内容。
(3)被动句:翻译时要加上被动词“被”。
(4)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加以调整。
第四步,通顺连贯,不忘要点。确定了词句的基本意思,还要力求使译文有文采。连词成句时,文言文原句中省略的部分一定要补出来,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要调整语序,最终形成语意准确、文从字顺的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 即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要保留。
2.直 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用的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考点2 内容概括
批注
●这句话意思是“都说你举止大方,我为此略感安慰”,推断“为”意思是“为此”。
●这句话意思是“我不愿(子孙)做大官,只希望(你们)能成为读书、明白事理的君子”,推断“为”“之”意思分别为“做”“的”。
★曾国藩希望子孙们能成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的君子,不管穷困还是安乐,都可以安然自处。
批注
●这里“可”与“以”连用,意思为“可以,能够”。
●这句话意思是“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推断“则”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曾国藩要求儿子不贪恋奢华,不懒惰,坚持读书写字,勤奋早起。
●这句话意思是“用被子盖上”,推断“以”是介词,可译为“用”。
●这句话意思是“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推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根据上文“同舍生皆被绮绣”,推断“则”在这里表转折,可译为“却”。
★宋濂现身说法,用自己求学时的勤奋、艰苦来劝诫后辈马生,也希望他坚持精神的富足,不惧物质上的贫困。
[题型示例]
【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特点。
2.××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4.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解题技巧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对于记叙性文字,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于议论性文字,要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说明性文字,要厘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4.巧妙运用“摘”“拼”“析”三种方法
“摘”就是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等。
感情评价类解题技巧
1.感悟类
也就是结合生活实际、个人经历阐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感悟,也就是读文章时读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强调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解答这一类题目,要先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印证这一观点。有时题目也要求从某一方面入手,回答时要紧扣文本观点,观点正确,富有新意。
2.启发类
阅读文本,我们总会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品的写作技法等方面有所认识、受到启发。启发类考题就是要求同学们写出阅读文本后得到的启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依据命题的指向,联系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乱谈一气。
3.辨析类
材料包含着正确或错误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侧重考查辨析能力。解答时要先判断,找到文本中的相关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分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      )
(2)遣(      )
(3)退(      )
到,前往
遣回,遣返
退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
答案:(1)不行,如果把他遣返,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害怕了。
(2)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
答案:(2)我决定单独出城,以示对他们的轻视之意,并且炫耀我们的兵力,让他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3.从文中可以看出太宗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有勇有谋,不畏敌国,守信,爱国。
【参考译文】
武德九年冬天,突厥颉利、突利二位首领率领二十万士兵,长驱直入到渭水便桥以北,派将领执矢思力入朝面见皇帝,执矢思力虚张声势地说:“二位可汗一共有百万兵马,现在已到了京师。”唐太宗说:“我已与突厥和亲,你们如今却背叛我,我没有什么愧疚的,你们为什么兴师京城,还自夸强盛?我要先杀了你。”思力吓得连忙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连忙劝止,建议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遣返回突厥。唐太宗执意不肯,说:“不行,如果把他遣返,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害怕了。”于是下令把(执矢思力)囚禁起来。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颉利听说大唐最近国内有难,又听到我刚刚继位,所以率军直逼长安城下,以为我不敢抵抗。我如果关闭城门自守,他们必定大肆践踏中原,局势是强是弱,在于今日的决策。我决定单独出城,以示对他们的轻视之意,并且炫耀我们的兵力,让他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使他们出其不意,挫败他们的计划,制伏匈奴,在此一举了。”话毕,便骑马来到突厥兵驻地,隔着河对他们喊话,让颉利摸不清虚实。
不久,大唐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大唐兵力如此强盛,又得知执矢思力被囚禁,因而异常惊恐,于是请求签订和约,并很快撤了军。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羁(      )
(2)善(      )
(3)坏(      )
束缚,拘束
善于,擅长
毁坏,破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答案:(1)有时关起门来读书,几个月不出来;有时登临山水,整天忘记回来。
(2)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答案:(2)阮籍本来有济世安邦的志向,处于魏朝、晋朝这个时候,天下多变故,名士少有能保全自己的。
6.结合短文内容,说说阮籍的特点。
答案:他任性放荡,不拘于礼节,率性而为,视礼法如无物,时人谓之痴,评点时事人物也不按常理;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用醉酒来避开与司马家结亲;有济世之志、辅政之才,治理东平郡,精简法令,一旬即成。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籍相貌出众,志气远大,卓尔不群,率性而为,不受拘束,但是喜怒不形于色。有时关起门来读书,几个月不出来;有时登临山水,整天忘记回来。博览群书,尤其钟爱《庄子》《老子》。(他)嗜好喝酒,会放声长啸,擅长弹琴。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忽然之间超然物外、旁若无人。当时的人们大多说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阮籍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阮籍本来有济世安邦的志向,处于魏朝、晋朝这个时候,天下多变故,名士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于是经常喝醉酒。晋文帝开始想为晋武帝向阮籍提亲,阮籍连续醉了六十日,没法说,就算了。钟会多次问他时政之事,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都因大醉而获得免罪。等到文帝辅助治理政事,阮籍曾经轻描淡写地向晋文帝说:“我曾经到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晋文帝很高兴,立即封阮籍做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东平郡,毁坏郡府围墙,使郡府能看见外面,外面也能看见郡府,精简法令,一旬就回来了。
晋文帝任命阮籍做大将军从事中郎。(有一次)执掌审判的官员说到一件儿子杀母亲的事情,阮籍说:“嘻!杀父亲还说得过去,竟然杀(自己的)母亲!”在座的人怪他失言。晋文帝说:“杀父亲是天下最罪大恶极的,你认为说得过去吗?”阮籍说:“禽兽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杀父亲,和禽兽同类。杀母亲,禽兽不如。”大家都心悦诚服。
【注】 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伐(      )
(2)丧(      )
(3)明(      )
攻打
丧失
明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答案:(1)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
(2)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答案:(2)(可见)大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9.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大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自己才叫作明智。”
【注】 ①比来:近来。②心地收汗马:指收敛心神,潜心道义。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向(      )
(2)尝(      )
(3)弃(      )
方向
曾经
废,废除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尽心于一两书,其余如破竹节,皆迎刃而解也。
答案:(1)像这样在一两本上用心琢磨、体会,并且有所感悟,那么其余的书,读起来也会势如破竹,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2)盖杨,天下易生之木也,倒植之而生,横植之而生。
答案:(2)杨树是天下最容易成活的树,倒着插种能够成活,横着种植也能成活。

12.读完此文,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读书要像打仗一样,集中主要兵力、精力,选择适当的突破口,有所突破,其余部分则势如破竹,都能迎刃而解。
(示例二)读书要专心致志,刻苦用功,不可放松;要持之以恒,悉心揣摩,这样才能体会书中的精妙。
【参考译文】
近来不知道怎么读书?我想用高尚的道德修养、礼仪标准来抵挡荣华富贵的吸引,这样就能长久地抵挡荣华富贵的诱惑了。古人说过:“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以斩杀敌将。”(读书和打仗一样)要收敛心神,潜心道义,读书才能体察其中的深意。放下书本游玩休息的时候,书中的意思还在心里回旋,这样时间长了,就能了解古人用心的地方。像这样在一两本书上用心琢磨、体会,并且有所感悟,那么其余的书,读起来也会势如破竹,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古人曾经用种杨树作比喻。杨树是天下最容易成活的树,倒着插种能够成活,横着种植也能成活。然而十个人种杨树,一个人拔杨树,纵使已有千日的成绩,也会前功尽弃。这是最好的比喻!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念(         )
(2)当(      )
(3)故(      )
考虑、想到、顾念 
抵挡
原来的、旧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答案:(1)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
(2)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答案:(2)(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举荐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高俭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高俭留妻子侍奉老母,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可见他重视亲情(或有孝心,关爱妹妹);②高俭分析敌军情况并击退钦州宁长真的进扰,可见他遇事能正确决断;③高俭改变蜀地陋习,疏导水渠,重视文教,可见他为官有方,治理地方兴利除弊。
【参考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蓚县人。他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疠毒气,(母亲)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家中供给不足。(高俭)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于是卖掉大宅,买小宅让她居住,分掉余下的资财,轻装而去。不久天下大乱,朝廷的消息完全断绝,交趾太守丘和任他为司法书佐。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
当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要出门迎降,高俭劝说道:“宁长真兵力虽多,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不和,外部窘迫,不能长久坚持。况且城中强兵足以抵挡他们,为何要受别人牵制?”丘和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任命高俭为行军司马,水陆并进,迎击攻破敌军。
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且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危险的,儿女大多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高俭根据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改观。秦朝时李冰治理蜀地,疏导引流汶江之水,开创了灌溉的便利,使现在位于水畔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经常侵占夺取。高俭又在原来的水渠外另行开挖新渠,蜀中(百姓)大获灌溉的便利。(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举荐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蓬勃兴办起来。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数(       )
(2)被(          )
(3)遂(       )
屡次,多次
同“披”,披挂 
于是,就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答案:(1)廉颇见到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跨上战马,来显示自己还能够被任用。
(2)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答案:(2)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于是没有召见他。
18.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廉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参考译文】
赵国的军队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王任用。赵王派使者去看廉颇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使者很多钱,叫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见到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跨上战马,来显示自己还能够被任用。使者回来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年,还能吃很多饭;然而同我坐在一起,一会儿大便三次。”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于是没有召见他。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去(       )
(2)寐(       )
(3)往往(       )
距离
入睡,睡着
常常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答案: (1)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答案:(2)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
21.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缘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同行的几位朋友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同行的几位朋友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常常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注】 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应候:顺应时令。
2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岁(     )
(2)虽(     )
(3)故(       )
每年
即使
原因,缘故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词语。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答案: (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2)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
答案:(2)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
24.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齐王是怎样的君主?
答案:思虑不周全;不会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体贴关心百姓。
【参考译文】
一天齐王上早朝,环顾之后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调度战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长城,即使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
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对此感到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注】 ①人事:关于人的事情。②桃梗:用桃枝刻成的人。③埏:捏制。④四塞:四面关塞。
2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固(      )
(2)然(      )
(3)乃(      )
本来
这样
于是,就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答案:(1)到明年八月,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缺不全了。
(2)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答案:(2)你被水流冲走,漂漂荡荡,还不知将怎么样呢。
27.苏秦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劝说孟尝君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苏秦是用类比说理的方法来劝说孟尝君的。苏秦认为孟尝君进入状如虎口的秦国与桃木人被水冲得到处漂流,不知止于何处相类似,孟尝君由此明白了入秦的后果,而停止入秦的念头。
【参考译文】
孟尝准备远征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本来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现在我来到这里,路经淄水,有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明年八月,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不是这样的。我本来是西岸的泥土,我残缺不全不过是回到西岸罢了。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的,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被水冲走,漂漂荡荡,还不知将怎么样呢。’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关塞的强国,就如虎口一般,而殿下进入秦,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听了之后就打消了入秦的念头。
【注】 ①少海:地名。②柏寝:春秋齐台名。③余(yú):剩下。④二制:七丈二尺。⑤泫然:眼泪汪汪。
2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衣(      )
(2)趋(      )
(3)振(    )
给……穿
跑或投奔
救济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
答案:(1)您的赋税很重,而田成氏施舍很多。
(2)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答案:(2)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成氏,又能把您怎么样呢?
30.通读全文可知,晏子与齐景公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晏子希望景公能够亲贤远佞,放宽刑罚,救济贫困,施行恩惠。
【参考译文】
齐景公和晏子在渤海游玩,登上柏寝的高台,回头眺望自己的国都,说:“真美啊!后代谁能拥有这个地方呢?”晏子回答说:“大概是田成氏吧!”景公说:“我拥有这个国都,你却说田成氏会拥有,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田成氏很得齐国的民心。他对待民众,杀一头牛,自己只拿一盘肉,剩下的用来供养士人。到了年底,织出的布帛,自己只取七丈二尺,剩下的都给士人穿。您的赋税很重,而田成氏施舍很多。齐国曾遇特大荒年,路边饿死的人不能数尽,父子相携投奔田成氏的,
没有听说不能活下去的。所以说:‘大概是田成氏吧!’”齐景公流着眼泪说:“我拥有的国都却被田成氏占去了。如今(我)该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您何必担心呢?如果您想夺回它,就亲近贤良远离小人,治理混乱的局面,放宽刑罚,救济贫困并且抚恤孤寡,施行恩惠并且资助不富裕的人,民众就会归心于您,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成氏,又能把您怎么样呢?”
【注】 ①收:逮捕。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琢钉戏:一种游戏。④襦(rú):短衣,短袄。⑤复裈(kūn):夹裤。⑥齐庄:孙放,字齐庄,孙盛次子。⑦盛:放父名盛,庾园客故云“盛”字以戏孙放。⑧翼翼:繁盛的样子。翼,园客父名,放故云“翼”字以回敬。
3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寻(    )
(2)诣(    )
(3)故(      )
不久
拜访
原因,缘故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答案:(1)大人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2)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答案:(2)母亲听了很诧异,知道他将是有治国才能的人。
33.四则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喜欢孔融的儿子。孔融被捕后,面对父亲的请求,儿子从容进言道:“大人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可见孔融的儿子聪明早熟、深明大义、临事坦然(从容镇定)。
(示例二)我喜欢杨氏之子。从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聪明伶俐,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
(示例三)我喜欢韩康伯。从他通过类比的方式回答母亲对他不需要夹裤的疑问,可以看出他善解人意,体贴关心母亲,是有治国才能的人。
(示例四)我喜欢齐庄。从他面对庾园客的戏谑,通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回敬,可以看出他聪慧伶俐,反应敏捷。
【参考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惶恐不安。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然在地上玩琢钉游戏,毫无畏惧之色。孔融对使者说:“希望只加罪于我个人,两个孩子能保全吗?”儿子从容进言道:“大人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非常聪慧。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儿子出来待客。摆设了果品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儿看,说:“这是您的家果。”小儿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的家禽。”
韩康伯几岁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已至大寒节令,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亲自缝制,让康伯拿着熨斗,对康伯说:“暂且穿短袄,过不久就做夹裤。”儿子说:“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回答说:“火在熨斗中而熨柄也热,现在既然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所以不需要了。”母亲听了很诧异,知道他将是有治国才能的人。
庾园客去拜访孙监,正逢他外出不在家,看见孙放在门外,年纪还小,神情意态却不凡。庾园客试探他说:“孙安国在哪里?”(孙放)立即回答说:“在庾稚恭家。”庾园客大笑道:“诸位孙氏很兴盛,有这样的儿子。”(孙放)又回答说:“不如庾家繁盛。”回家后,他对别人说:“我仍然赢了,我能够重复两次叫了那家伙父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