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忽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载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鲁巡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
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
D.《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7.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采其遗绚,足厉浇风,故著《孝友篇》以续前史云耳。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⑥。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指长时间陈尸不收,尸虫流出户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虽A百B六C之D灾E遄F及G而H君I子J之K道L未M消N孝O悌P名Q流R犹S为T继U踵。
11.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中的“见”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C.文中“昔舜、禹、皋陶相与语”中“相与”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与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认为孔明的言教琐碎是因为与之谈话的没有他自己的敌人。
C.“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用来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李密认为他的从事就是庆父一样的人物。
D.在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际,李密赋诗一首,表明了他认为官中无人,就得不到升迁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分)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注]。
【注】齐景公游览牛山,北望国都临淄城流着眼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指齐景公为人生短暂,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面对落日而悲戚哭泣。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空翠渺烟霏”突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含蓄自然地表露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憧憬,同时本句也是对“携壶结客何处”这一设问的巧妙解答。
B.该词中朱熹借重阳簪茱萸这一习俗寄寓的情感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情感不一致。
C.下阕中“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表达了作者不辜负美好时光,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
D.“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
15.富有理趣是宋词的特点之一,该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细致贴切,语言清新隽永,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成为陆游诗歌中的名句。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 , ”。
三、语言文字积累及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8小题。(7分)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___①___。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___②___,生动的演唱会场面通过8K信号传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有如___③___。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式的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迷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甚至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超高清显示屏的需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五一前后,淄博烧烤火出天际,全国各地游客纷纷“进淄赶烤”。对此,广大网友纷纷评论:
“我们吃的不是烧烤,吃的是一种情怀。”
“淄博卖的不是烧烤,而是那种沁入人心的烟火气和蒸蒸日上的生活状态,还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努力的样子。”
“神气什么啊,都是炒作罢了!”
“淄博烧烤也只会一阵风,就跟所有网红一样,红火之后一地鸡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6月份月考答案
【1题】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误。原文是说“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有时”不代表所有时间,以偏概全;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阿Q、堂 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艺术典型”的范围小于“艺术形象”。D.“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世界非文明时代”的限制不能去掉。故选B。
【2题】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应该是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了类比,属于类比论证。故选D。
【3题】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揭示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B.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C.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D.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故选C。
【4题】答案: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可知,《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从“《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可知,《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5题】答案: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从标题“《阿Q正传》的意义”和“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等处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6题】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文本一以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述。故选C。
【7题】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并没有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故选A。
【8题】答案: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②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题】答案:①战斗场景。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②人物形象。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③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GNR(本题共3分,每处1分)
画线句子翻译为:虽然灾厄频繁,但君子的风尚还没有消除,坚守孝悌的知名人士,依然接连不断。可据此断句。
11.C
12.B
13.(1)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4分)
采分点:既……又/也;鲜:很少,这里指没有;祚:福气、福分;儿息:子嗣。(每点1分)
(2)从事把他信的内容禀告给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4分)
采分点:白:禀告、报告、告诉;清慎:清廉谨慎;弗之劾: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劾之,没有弹劾他。(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晋朝始于中原地区,等到迁都江南,虽然灾厄频繁到来,但君子的风尚还没有消除,坚守孝悌的知名人士还是很多,接连不断。收集他们遗留的美德,足够用来勉励浮薄的社会风气。所以就写了《孝友篇》以续前史。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生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侍候在祖母身旁,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李密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龄大了,(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文中说:“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之事,出生六个月,慈父就弃我而去,长到四岁,舅舅就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皇上读后说:“这个读书人有高雅的名声,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他)。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亡国,由此可以知道成败的原因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雅;《大诰》是与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州县令,却憎恨从事,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从事把他信的内容禀告给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可是朝廷上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他自己认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14.D“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但“何必”洋溢的是乐观精神。
15.①登高伤怀的古人,早已成为过去,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永恒的。作者在这里主张不必挂怀尘世纷扰,要尽情享受当下美景。(2分)②作者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因此不必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2分)③正是因为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因此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无法挽回逝去的时间而伤感。(2分)
16.(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17题】答案:①叹为观止②一览无余(一目了然)③身临其境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了,故选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被人们看得清清楚楚,故选用“一览无余”“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三空,语境说的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像是亲临比赛现场,故选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18题】答案: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成分残缺,“通过……让”淹没主语,可以删掉“让”;二、语序不当,可以把“不仅可以实现与现场的互动交流,甚至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改为“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与现场的互动交流”。
19.参考立意:①有情怀才能火得久②人家烟火气最能抚人心③上下齐心,政通人和④有情怀的炒作不妨多一点⑤多助力少唱衰
结合材料立意,提出合理观点即可。建议基准分37分。评分细则见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