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新闻图画《伏阙陈书》,画面左上文如下:“台湾为南洋门户,自经李傅相与倭订约,允将全省拱手让之……其闽省诸孝廉之在京会试者,会同京官、商民缮就呈词,洋洋数千言,赴都察院陈情。……众口一词,皆谓此地万不可让。”该新闻图画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割让台湾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科举考试
2. 1897年底,全国出现讲变法自强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这一现象 ( )
A.开启近代化运动 B.催生民族资产阶级
C.传播了维新思想 D.体现“自强”“求富”
3. 以下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 )
A.维新变法的宣传者 B.维新变法的反对者
C.戊戌政变的发动者 D.戊戌政变的殉难者
4.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鸦片战争的刺激
5. 奏折、诏书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面的奏折和诏书反映了 ( )
A.鸦片战争的危害
B.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C.维新运动的历程
D.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结局
6.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兴办私人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
D.开办新式学堂
7.“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改革财政 ④训练新式军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8.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他”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邓世昌
9.“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 (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促进思想启蒙 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变法 ②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④变法使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A. 公车上书 B. 创办《时务报》
C. 成立强学会 D. 开办新式学堂
12.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 《中外纪闻》《湘学报》
B. 《时务报》《国闻报》
C. 《湘学报》《知新报》
D. 《天演论》《变法通议》
13. 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 ,社稷难资保守”。“ ”应是( )
A. 禁绝鸦片 B. 实行洋务
C. 变法图强 D. 签订条约
14.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 裁撤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5. “变法导致大量官员及寄生阶层的饭碗被打破。虽人人皆知要废八股,提倡实学,但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自己费尽心血,一下子前途没了,所以他们就会坚决反对,更不用说被裁掉的官员了。”材料评述的是戊戌变法的( )
A. 兴起背景 B. 主要内容
C. 失败原因 D. 历史影响
16.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17.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18.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的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 “明定国是”诏书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20.根据下列整理的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涉及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是( )
①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④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21.“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鸦片战争——金田起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公车上书
22.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23.19世纪末,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24.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25金冲及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下列史实能证明“新起点”的是( )
A.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主张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 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康有为
(1)材料中的内容表达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
(2)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
(3)康有为改变“祖宗之法”,在文化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他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二 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愿望与要求?据材料,概括这次变法的内容涵盖哪些方面。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据上述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
答案
1-5BCABC 6-10CACCA 11-15ABCDC 16-20CDBAD 21-25BBDBA
26、(1)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2)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3)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27、(1)事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或签订《马关条约》)。
关键:变革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政治派别:维新派(或资产阶级维新派)。
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维新派无视国情,盲目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或维新派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维新派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维新派缺乏实权(或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变法)。
(4)触动了传统的政治体制(或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