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4课 蜀道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效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4课 蜀道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6 14: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蜀道难
——谪仙的天才之作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凫(fú)  怒号(háo)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ɡ) 吮吸(shǔn) 黄鹤(hè)
C.崔嵬(wéi) 峥嵘(zhēnɡ) 参星(shē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逆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B.朝避猛虎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砯崖转石万壑雷
6.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难于上青天
B.但见悲鸟号古木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对自 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象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其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21·cn·jy·com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法一练——反复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泪痕压旧泪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首元曲写一个闺中女子因所钟情的人远别而引起的思念之苦。它的上半部分采用叠字法,下半部分采用叠词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www.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三、走近高考
1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1.D  2.B  3.D  4.D  5.D  6.D  7.D 
8.(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3)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9.“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无助苦闷的心情。
10.叠字、叠词的运用,使得音韵连绵,情意绵绵,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更增添缠绵悱恻的意蕴。
11.(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21cnjy.com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