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课例主题: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
观课要点: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1.教学目标具体化 目标是课时要达成的目标的简要概述,课堂教学要把目标具体化到每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有目的性的师生对话达成目标。
2.教师语言术语化 教师的学科素养充分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语言是否严谨,教师术语是否规范,语言组织是否有序,是否可为教学目标服务。
3.教学环节对应性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环节不仅要对应不同的目标,而且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思路清晰,过渡流畅。
4.学习状态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把握。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5.学习过程的测评 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朗诵、表述、练习、练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反馈。
6.师生互动的启发 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形式上可以是学习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是对同伴回答问题的质疑或补充,教师适当介入,促使思维碰撞,相互启发。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质疑导入。
1.课件出示周恩来少年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预生:周恩来今天
师:是的,这是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来,齐读课题一遍。
预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知道课题中的崛起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兴起,之,是“的”。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
生:(齐)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预生: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4组词语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师: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组词谁会读,请你读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生回答,师根据情况作相应补充
▲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师:知道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吗?
预生:就是衣服很破旧
师:是的,衣服破破烂烂就是衣衫褴褛,再读一读这个词。
▲ 铿锵有力
师:这个词谁来读,请你读
预生,大声地读。
师:你读得很响亮,请你再有节奏地读一读。
师:是的,这样有节奏又响亮的就是――铿锵有力。
▲ 惩处
师:这个词请你读,来一起读。
师:很好,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课件出示句子: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tòng)。
师: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通,第四声,跟老师读一遍――通。训斥了一通,一起读,谁知――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师:很好,读了课文,同学们现在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预生:中华不振(师板书)
师:一起读。是的,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学们,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把凡是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画下来,并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句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
预生:闯进
师:从闯进这个词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预生: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请全班同学接着往后读。
生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的第八段后,你会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一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轻声读一读第八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吧。(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理解得意扬扬)
师:一个穿着怎样的妇女?她有什么表现?
一个怎样的洋人?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却站在一旁。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我想请我们班的女生读前半句衣衫褴褛的妇女,请我们班的男生读后半句,得意洋洋的羊人。
女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男生: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除了看到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相关句子)
师:亲人被汽车轧死,却遭到训斥,妇女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委屈,委屈地读
难过,难过地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这句话。
师:听得出你们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也在替妇女控诉着这不公的世道,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惩处――,反而――。(师生合作读)
没处说理,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巡警,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怎样的心情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独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你读书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我们一起读,围观――
师:孩子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生:……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课件出示惩处,生读)一定要惩处,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字,举起你们的手和我一起。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然而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师边讲解边写)
师:在你们的草稿纸上,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这个“惩”字。
写完再读“惩”字,再读“惩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人该不该惩处他们?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生:……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中华不振,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还是因为中华不错,所以――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课件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课件出示句子: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看完视频,再请生读这句话)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我们都不敢怎么样。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中华不振
师:正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这样的志向。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写一写。
生:……
师:是啊,在一次修身课上当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唯有周恩来给出了一个让人惊奇的回答――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后思考:
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那我们该想想为什么而读书了?
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