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练习】
乐器店里的清凉
夏 璇
模拟考试的失败给了我重重一击,瞬间将我的骄傲、我的自信化为泡沫。独自来到这个南方的城市,想要舒缓心中的痛楚,却又徒添了一丝离家的凄凉。
我在洁净的街道上散步,漫无目的。这是一家乐器店,古朴而典雅的装潢深深吸引了我,我不自觉地推门而进。从大街走入室内,静静地站着,依然闷热难挡,再一看,竟发现没有空调。在这个炎热的城市,几乎是依靠空调而生存的,而这儿是怎么了?
老板是一个中年男子,带着江南小生的气质,笑着向我走来。我向他提出了疑惑,他淡然地说:“有琴呢,不热。”
这是什么话?琴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我感到这人智力有问题。
“听一曲怎样?”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将我带到店的里间,一张古筝呈现在我眼前。它被两只木架架起,通身被漆成古典的黑色,边缘上雕着暗红的梅花,二十四根弦淡淡地挺立,优美而有气质。
“这是古筝。”老板说完便坐下,轻轻拨了一下琴弦,随着琴弦的触动,美妙的琴音宛如流水一般在空中流淌。他弹奏起《高山流水》,我呆呆地坐着听。
这是多么美妙!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在随着琴弦的振动而跳跃,灵活的手指在古筝上跳着欢快的舞蹈,音乐像烟雾一般向四周弥漫开来,扩散到我的耳边、我的眼中、我的心里,我听痴了。
一曲毕,老板问:“怎样?还热吗?”
经老板一提,我倒想起刚才的闷热。不过,此刻有的不是夏天的闷热,而是春日的凉爽。那感觉颇似军训时的情景,经过一阵紧张的操练,休息时来到绿荫下,清风徐来,席地而坐,好不快哉!
“古筝能降温呢。”老板淡淡地说。
老板的话让我的心微微一颤,我想起一件事来。小学三年级的暑假里,舅舅说送我一个MP3,要我自己去拿。中午,我去舅舅家,拿了MP3就回家,舅舅说天气热,等凉快一点儿再回去,我说:“不怕,有MP3呢。”一家人哄堂大笑。说真的,那天中午在火热的太阳下行走一点儿也不感觉热。
老板的话有道理,古筝虽不能直接降温,却能把人引入一种心境,大大降低外界环境对自己的作用,缓解心理压力。心灵的酷暑是人自造的,心灵的春天也是可以通过心理的调整而长存的。
走出乐器店,路边的野花散发出阵阵幽香,鸟儿也一转忧伤的曲调唱起了欢乐的颂歌。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共4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吴伯萧
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一
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排比等语言进行抒情,掌握有关散文文体的知识。
二
培养学生心系国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三
核心素养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
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
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
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第
一
时
课
宫灯
新课导入
1
3
4
5
2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
感知文章
课堂小结
身体轻飘飘,
满身细骨纸来包。
只知我肥肥胖胖,
哪知我肚内心焦。
(打一物)
灯
笼
5
2
自主学习
3
朗读课文
4
感知文章
课堂小结
1
新课导入
作者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等文集中。
作者名片
《羽书》
《烟尘集》
《潞安风物》
《北极星》
吴伯萧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文体知识
叙事
议论(说理)
散文
以议论为主
抒情
描绘景色,抒发作者情感
写人
记事
以人物为中心,表现人物的性格
散文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写景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5
朗读课文
4
感知文章
课堂小结
1
新课导入
3
朗读课文
2
自主学习
标识读音
nì kàng
溺炕
神龛
kān
恐吓
hè
yìng chāi
应差
yì
司马懿
sòng
争讼
静穆
mù
斡旋
wò
chàng wǎng
怅惘
mù
思慕
qiāng
锵然
姊妹
zǐ
liáo
燎原
qiǎo
幽悄
piào
霍骠姚
沸
fèi
吠
fèi
熙
xī
悯
mǐn
多音字辨析
挑 挑
tiāo
挑剔
tiǎo
挑拨离间
卷 卷
juàn
手不释卷
juǎn
风卷残云
悄 悄
qiāo
静悄悄
qiǎo
悄无声息
识记词语
静穆
安静,庄严。
怅惘
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斡旋
调停,调解。
锵然
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思慕
怀念;追慕。
马前卒
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争讼
因争论而引起的诉讼。
熙熙然
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典故知识
霍骠姚
雪夜入蔡
指西汉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以其受封嫖姚校尉。后亦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典故知识
挑灯看剑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指的是秦将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爱国诗人、将领辛弃疾。“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5
课堂小结
1
新课导入
2
自主学习
4
感知文章
3
朗读课文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
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
线索:灯笼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划分课文结构。
1
第二部分(2-11)
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第三部分(12)
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
2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内容上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结构上
文章开篇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与灯笼无关的火和光?
第2段最后一句写道“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请你说说作者与灯笼都结了哪些缘?
3
挑灯迎祖父回家
母亲对上下灯学的“我”的照顾
元宵节观灯
猜灯谜
乡俗还愿挂红灯笼为孤客照明
回忆名将挑灯看剑
想象宫灯的样子
纱灯描红
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着家门的兴衰
在这诸多的缘中,你觉得哪些缘分更深?
4
祖父
母亲
我
族姊远嫁
汉献帝
三位将军
与
灯笼
唐朝李愬
唐朝裴公
作者都引述了哪些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5
汉朝名将李广
汉朝名将霍去病
宋代诗人辛弃疾
秦朝名将蒙恬
作者引述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6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1
新课导入
2
自主学习
3
朗读课文
5
课堂小结
4
感知文章
思维导图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文章结构思维导图,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
喜欢灯笼
灯笼
引出话题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
保家卫国
族姊远嫁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纱灯描红
乡俗还愿挂红灯
想象宫灯
挑灯看剑
元宵观灯
猜灯谜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总结归纳
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以灯笼为线索,叙述了我与灯笼之间结的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以“提起……,就会想起……,想起……想起……” 为格式写一组排比句。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
二
课
时
纱灯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
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
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
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复习导入
1
3
4
5
2
品位语句
合作探究
写法探究
思考探究
复习导入
诵读诗歌,说出诗歌中的传统节日以及自己家乡的习俗。
十万人家火烛光
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
罗绮满街尘土香
星宿别从天畔出
宝钗骤马多遗落
依旧明朝在路傍
莲花不向水中芳
唐
张萧远
元宵节
观
灯
4
5
3
合作探究
写法探究
思考探究
品位语句
2
1
复习导入
品味语句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第二段
第六行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灯笼之间接下的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品味语句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请你分析一下。
运用了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且表明时间过去很久了,衬托出“我”对“纱灯”记忆的深刻。
第五段
第三行
品味语句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提问:这句话有何意味?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第十一段
第三行
5
4
写法探究
思考探究
1
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3
2
品位语句
“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里的灯笼有何寓意?为何作者说灯笼不够?
1
作者在此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只有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才能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
这里的灯笼寓意着抗日,保家卫国的力量。
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在开头还写了这样的一句话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作者为何要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2
正如文章中的第一段所写: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追求光明是人的一种天性,因此作者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是源于对光明的追求。
因为“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而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和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
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但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3
因为只有人才能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了的渴望和追求,才会提看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5
写法探究
思考探究
1
复习导入
2
品位语句
写法探究
4
3
合作探究
写法探究
一个小小的灯笼寄予了作者温暖的祖孙情,母子情,壮烈的保家卫国情。一个小小器物可以怀人,思乡,忧国。一个微小事物,一些微末之人,能述家国之事,抒壮烈之豪情。如果灯笼是小,那么家国情就是大。
这种写法上我们可以称为
小中见大,以小写大
写法探究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
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
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
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对点练习
1.阅读《乐器店里的清凉》。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闷热的夏天,走进一家没有安装空调的乐器店,老板说店里有琴不用装空调,聽他弹完一曲《高山流水》,真的有了凉爽的感觉。
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告诉我们:心灵的酷暑是人自造的,心灵的春天也是可以通过调节而长存的。
对点练习
2.阅读《乐器店里的清凉》。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文章依托寻常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另外,联想衬托,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卒章显志。
1
复习导入
2
品位语句
3
合作探究
思考探究
5
4
写法探究
寄托着对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以及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对乡情民俗美好的回忆
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完《灯笼》,你觉得作者在灯笼中蕴含哪些深意?
1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寓意和《灯笼》中的哪一点意思相似。
2
从前,有个盲人,他
晚上走路时候,总是
提着一个灯笼,人们
感到好奇,便上去问
他:“你自己又看不
见,为什么还要打灯
笼?”盲人回“我虽
然看不见,但别人能
看见,我晚上出门打
灯笼,别人老远看到
我,他就不会往我身
上撞了,对别人对自
己都有好处。”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寓意和《灯笼》中的哪一点意思相似。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我们应该学习盲人,为别人照亮道路,也照亮了自己。帮助别人也是我们经常做的事,一个人只有热情地帮助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和《灯笼》中的第三点“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意思相似。
布置作业
春
天
来
了
,
冰
雪
融
化
、
小
草
发
纸
鸢
放
飞
、
鸟
语
花
香
…
…
疫
情
芽
、
,
我
们
开
学
了
,
祖
国
的
大
地
上
退
了
是
一
派
美
丽
的
春
景
。
到
处
请你捕捉一个瞬间,以“春天的美好”为题目,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完成微写作,不少于200字。灯笼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梳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谜语:
身体轻飘飘,满身细骨纸来包。
只知我肥肥胖胖,哪知我肚内心焦。
(打一物)
答案:灯笼。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等文集中。
2、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三、朗读课文
1、标识读音
溺炕(nì kàng) 恐吓(hè) 神龛(kān) 如沸(fèi)
司马懿(yì) 应差(yìng chāi) 争讼(sòng) 斡旋(wò)
吠(fèi) 熙熙然(xī) 静穆(mù) 思慕(mù)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姊妹(zǐ)
幽悄(qiǎo) 悯(mǐn) 霍骠姚(piào) 燎原(liáo)
2、多音字辨析
tiāo 挑剔 juàn 手不释卷 qiāo 静悄悄
挑 卷 悄
tiǎo 挑拨离间 juǎn 风卷残云 qiǎo 悄无声息
3、识记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的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4、典故
霍骠姚:指西汉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以其受封嫖姚校尉。后亦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雪夜入蔡: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秦将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挑灯看剑:是指爱国诗人、将领辛弃疾,“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四、感知文章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划分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
线索:灯笼 第二部分(2-11):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第三部分(12):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2、文章开篇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与灯笼无关的火和光?
明确:①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3、第2段最后一句写道“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请你说说作者与灯笼都结了哪些缘?
明确:
①挑灯迎祖父回家。
②母亲对上下灯学的“我”的照顾。
③乡俗还愿挂红灯笼为孤客照明。
④元宵节观灯、猜灯谜。
⑤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着家门的兴衰。
⑥纱灯描红。
⑦想象宫灯的样子。
⑧回忆名将挑灯看剑。
4、在这诸多的缘中,你觉得哪些缘分更深?
明确:①灯笼和祖父②灯笼和母亲③灯笼和我④灯笼和族姊远嫁⑤灯笼和汉献帝⑥灯笼和三位将军
作者都引述了哪些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明确:①汉朝名将霍去病、李广,唐朝裴公、李愬,秦朝名将蒙恬,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等。
6、作者都引述这些名将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②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1、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文章结构思维导图,展示交流。
2、总结归纳
明确: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以灯笼为线索,叙述了我与灯笼之间结的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请以“提起……,就会想起……,想起……想起……”为格式写一组排比句。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诵读诗歌,说出诗歌中的传统节日以及自己家乡的习俗
观灯
〔唐代〕张萧远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
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
明确:元宵节。
二、品味语句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点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灯笼之间接下的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点拨: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请你分析一下。
明确:运用了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且表明时间过去很久了,衬托出“我”对“纱灯”记忆的深刻。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点拨:这句话有何意味?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
1、“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里的灯笼有何寓意?为何作者说灯笼不够
明确:这里的灯笼寓意着抗日,保家卫国的力量。作者在此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只有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才能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
2、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在开头还写了这样的一句话“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作者为何要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明确:因为“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而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和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正如文章中的第一段所写: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追求光明是人的一种天性,因此作者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是源于对光明的追求。
3、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但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明确:因为只有人才能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了的渴望和追求,才会提看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四、写法探究
1.一个小小的灯笼寄予了作者温暖的祖孙情,母子情,壮烈的保家卫国情。一个小小器物可以怀人,思乡,忧国。一个微小事物,一些微末之人,能述家国之事,抒壮烈之豪情。如果灯笼是小,那么家国情就是大。
这种写法上我们可以称为小中见大,以小写大。
点拨: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例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对点练习:阅读《乐器店里的清凉》,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闷热的夏天,走进一家没有安装空调的乐器店,老板说店里有琴不用装空调,聽他弹完一曲《高山流水》,真的有了凉爽的感觉。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告诉我们:心灵的酷暑是人自造的,心灵的春天也是可以通过调节而长存的。
(2)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文章依托寻常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另外,联想衬托,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卒章显志。
五、思考探究
1.学习完《灯笼》,你觉得作者在灯笼中蕴含哪些深意?
明确:①寄托着对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以及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对乡情民俗美好的回忆。
③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寓意和《灯笼》中的哪一点意思相似。
从前,有个盲人,他晚上走路时候,总是提着一个灯笼,人们感到好奇,便上去问他:“你自己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打灯笼?”盲人回“我虽然看不见,但别人能看见,我晚上出门打灯笼,别人老远看到我,他就不会往我身上撞了,对别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我们应该学习盲人,为别人照亮道路,也照亮了自己。帮助别人也是我们经常做的事,一个人只有热情地帮助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和《灯笼》中的第三点“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意思相似。
六、布置作业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小草发芽、纸鸢放飞、鸟语花香……疫情退了,我们开学了,祖国的大地上到处是一派美丽的春景。
请你捕捉一个瞬间,以“春天的美好”为题目,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