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教案+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教案+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7 09:25:58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汲取人物优秀品质和崇高道德品质的力量,引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记”文体常识;

朗诵课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问题的能力;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简洁笔法蕴涵丰富的内涵的笔法巧妙,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
新课导入
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
梳理情节
朗读文章

新课导入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唐]张旭
新课导入
读完诗歌,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桃花溪?
世外桃源
优美宁静

自主学习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 ,私谥“靖节”,世称“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
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桃花源记》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
“ ”是记的对象,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象征。
桃花源

朗读文章
朗读文章
1.标识读音
豁然开朗( ) 屋 舍( ) 俨 然( )
阡 陌( )垂 髫( ) 怡 然( )
诣 太 守( ) 刘子骥( )
huò
qiān mò

shè

tiáo
yǎn

朗读文章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岸 / 数 / 百步
B.渔人 / 甚异之
C.设酒 / 杀鸡 / 作食
D.不足 / 为外人 / 道也
B
选项:B
正确的朗读节奏为
> 渔人 / 甚 / 异之 <
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朗读翻译第一段
0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翻译课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朗读翻译第二段
02
翻译课文
译文: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朗读翻译第二段
02
翻译课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朗读翻译第三段
03
翻译课文
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朗读翻译第三段
03
翻译课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朗读翻译第四段
04
译文: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翻译课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朗读翻译第五段
05

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何如发现桃花林的?
思考1:
在渔人眼中,桃花林的美景是怎样的一幅图画?
思考2: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① 渔人
②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梳理情节
请依据给出的词语,填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思考3: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桃花源的生活画面的?
思考4:
林尽→ → → → →(豁然开朗)
得一山
舍船
从口入
复行
自然环境、生活场景
梳理情节
见到了渔人,桃花源里的人是怎样的反应?他们如何对待渔人的?
思考5:
①反应
大惊、叹惋
② 做法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
复延至其家
不足为外人道
渔人回去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思考6:
这么美丽的桃花源最后却无人问津,那么,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为什么?
思考7:
太守遣人
→ 不复得路
→ 刘子骥规往
→ 寻病终
→ 无问津者
不存在,因为当时作者身处一个黑暗的社会,这里的桃花源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它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
梳理情节
链接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总结归纳
桃花源记
渔人
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
得山
舍船
入口
复行
太守寻人
子骥规往
无人问津
自然风光
生活场景
对待渔人
土地房舍
良田美池桑竹
阡陌交通
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大惊→叹惋
问来→邀家→设酒
问讯→自云→复延→不道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总结归纳
请根据以上7个思考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文章思想内容的思维导图。
【学法指导】
布置作业
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生活安乐的世外桃源。今天,在湖南省常德也有一个地方叫桃花源。假如我们是桃花源的村民,我们要想游客介绍我们美丽的家园,那么我们该怎样介绍呢?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主题,拿起我们的相机(找图片),拿起我们的画笔(写文字),为我们美丽的桃花源打call吧。
要求:形式不限,或文字,或图画(片),每小组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分工需明确。
任务:若干同学负责搜集、整理图片,若干同学负责用文字介绍,组长负责下节课的展示交流。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新课导入
对比阅读
知识积累
课堂小结
品味语句

新课导入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新课导入
1.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2.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3.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同学们展示“我心中的的桃花源”,师生品评

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B.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仿佛若有光
D.此中人语云
缘:顺着、沿着。
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的意思。
仿佛:好像。
语:告诉。
C
C项“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课堂检测
2.下面红色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课堂检测
A.并怡然自乐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项 “交通” ,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运输”;
C 项 “妻子” ,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D 项 “无论” ,古义为“不要说”,今义为连词,不管。
例1: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
知识归纳
—— 这类词语要加以注意
去,古义是“离开”,今义为“到某地去”
知识归纳
例2: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古义是“内城”,今义是“城市”。
池,古义是“护城河”,今义是“池塘”。
——这类词语要积累识记

品味语句
品味语句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思考: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品味语句
2、诣太守,说如此。
思考: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进入出来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情形。
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甲】
对比阅读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乙】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A. 渔人甚异之( 惊异,诧异)
B. 悉如外人(熟悉 )
C. 颖脱不羁 ( 不拘小节 )
D.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B. 悉如外人( 全,都)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2、翻译句子
(1)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对比阅读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连缀成故事。情节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太平安宁生活的意愿。9、桃花源记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记”文体常识;
2、朗诵课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问题的能力;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简洁笔法蕴涵丰富的内涵的笔法巧妙,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4、汲取人物优秀品质和崇高道德品质的力量,引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读完这首诗歌,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桃花溪?
这么优美宁静的画面,这就是桃花溪。此时此刻,同学们想起哪一个成语?
明确:优美宁静,世外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桃花源记》,去感受文中的世外桃源的美好宁静吧。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2、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桃花源”是记的对象,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象征。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
三、朗读文章
1、标识读音。
豁然开朗( ) 屋舍(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怡然( ) 诣太守( ) 刘子骥( )
明确: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í yì jì
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岸/数/百步
B.渔人/甚异之
C.设酒/杀鸡/作食
D.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B(正确的朗读节奏为:渔人/甚/异之)
四、翻译课文
1、朗读翻译第一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明确: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朗读第二段,翻译句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明确: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3、朗读第三段,翻译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朗读四、五段,翻译句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五、梳理情节
1、思考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何如发现桃花林的?
明确: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思考2:在渔人眼中,桃花林的美景是怎样的一幅图画?
明确: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思考3:请依据给出的词语,填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明确:林尽——得一山——舍船——从口入——复行——(豁然开朗)
4、思考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桃花源的生活画面的?
明确:自然环境、生活场景
5、思考5:见到了渔人,桃花源里的人是怎样的反应?他们如何对待渔人的?
明确:反应:大惊、叹惋
做法: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
6、思考6:渔人回去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确:太守遣人——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寻病终——无问津者
7、思考7:这么美丽的桃花源最后却无人问津,那么,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为什么?
【链接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明确:不存在,因为当时作者身处一个黑暗的社会,这里的桃花源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它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
六、总结归纳
【学法指导】请根据以上7个思考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文章思想内容的思维导图。
明确:
六、布置作业
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生活安乐的世外桃源。今天,在湖南省常德也有一个地方叫桃花源。假如我们是桃花源的村民,我们要想游客介绍我们美丽的家园,那么我们该怎样介绍呢?
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主题,拿起我们的相机(找图片),拿起我们的画笔(写文字),为我们美丽的桃花源打call吧。
要求:形式不限,或文字,或图画(片),每小组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分工需明确。
任务:若干同学负责搜集、整理图片,若干同学负责用文字介绍,族长负责下节课的展示交流。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学生展示“我心中的的桃花源”,师生品评。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明确:(1)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2)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3)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
二、知识积累
(一)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缘:顺着、沿着。
B.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C.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D.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并怡然自乐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明确:1、C(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A(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运输”;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义为“不要说”,今义为连词,不管)
(二)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例1: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去,古义是“离开”,今义为“到某地去”。
——【技巧点拨1】这类词语要加以注意。
例2: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古义是“内城”,今义是“城市”。池,古义是“护城河”,今义是“池塘”。
——【技巧点拨2】这类词语要积累识记。
三、品味语句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思考: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2、诣太守,说如此。
思考: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进入出来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情形。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
冗长。
四、对比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惊异,诧异) B. 悉如外人(熟悉 )
C.颖脱不羁 ( 不拘小节 ) D.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 )
明确:B. ( 全,都 )
2、翻译句子。
(1)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明确: (1)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明确: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连缀成故事。情节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太平安宁生活的意愿。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