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测试题(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测试题(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17 07: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测试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信20小题,保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图示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4. 2023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已亮相5年,性能运行良好。其路面下装有感应装置,电动汽车可在路上边跑边发电,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同的是(  )
A.B.C. D.
3.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甲分子发生变化 B.丁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D.该反应后原子数目减少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5.某“高能气”是近几年才上市的一种新燃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xHy。已知该化合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C9H2 B.C8H3 C.C3H8 D.CH4
6.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18% B.5.85% C.3.61% D.4.19%
7.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和癌症。过量摄入会引起中毒,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8.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C.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D.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
9、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g 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10.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11、婴幼儿摄入锌不足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C12H2O14Zn)口服溶液(“蓝瓶装”)来补锌(如图)。下列有关该药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
B. “蓝瓶装”溶液呈现蓝色,可能含有铜离子
C. 葡萄糖酸锌中的Zn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D. 该溶液在保质期内长时间放置后不会分层
12.对下列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果实B将不能继续长大
B.图乙中压强计中的U形玻璃管越细,实验现象将更明显
C.图丙实验可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水、阳光和叶绿体?”
D.图丁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设置的对照组中应放置等量的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
13.实验室制CO2时,一般有如下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④向反应器中放入几块大理石;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④①③⑤
14.下列有关实验分析合理的是 (  )
A.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收集的氧气更纯净
B.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点燃红磷并慢慢伸入集气瓶,塞紧瓶塞,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D.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要放入少量水,否则铁丝不能燃烧
15、如图所示,A为弹簧测力计,B为条形磁铁,C为螺线管。闭合S时电流表和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再闭合S1时,则( )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C.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6、下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 B.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
C.种植密度为 m2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D.种植密度在 m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增多
17.把干燥A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人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18.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 探究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19.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表示人体中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1
B.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A
C.吸气过程对应的肺内气压变化可用图丙中的CD段曲线表示
D.图丁中①代表CO2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20.某物质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为了确定该物质的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图3-12-7所示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称取0.84g待测物完全燃烧后,称得D装置增重1.08g,E装置增重2.64g。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没有氧元素 B. 该物质一定含有C、H、0元素
C. 用空气球代替装置A、B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D. B装置的有无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如图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1价的氮的氧化物  (用化学式表示);
(3)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形成了117号元素的原子,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     .
22.一种焰火火药中所含的Cu(NO3)2在燃放时产生绿色火焰,发生如下反应:2Cu(NO3)2 2CuO + O2↑ + 4X↑,其中 X 是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 应是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23.学生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升降的变化(如图一)。
(1)过了12小时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那么,此时B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 (填序号)所示的变化。
(2)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
A. 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 B. 土壤温度太高
C. 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 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24.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电灯不亮,小柯拿起测电笔测试如下图中的a、b、c、d四点时,手   (要/不要)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结果只有b点不发光,则故障是   (ad/dc/cb)段发生了断路。
(24)(25)
2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区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的引导农村发展设施农业,目前,我区许多贫困户因大棚蔬菜种植已逐渐脱贫。请据图回答:
(1)为了帮助大棚种植户提高产量,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他们在春季的一个晴天,对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一昼夜测定,并绘制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在曲线AB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此时植物主要进行   作用。
(2)为了探究植物的生理特点,他们设置了如图乙、丙的实验装置,乙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瓶中有适量的水),丙为一盆蚕豆苗(经过暗处理)。将丙用无色透明玻璃箱密封好后与乙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将其放在阳光下。
①蚕豆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   植物。
②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玻璃箱内壁上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   作用的结果。③打开阀门后,乙装置中的   气体会进入丙装置。
26.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性质。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7、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28.花生,原名“落花生"”,其果实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图一和图二为花生植株及其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运输的方向,①、②、③、④表示物质,A、B、C表示结构),图三为种业部门种植花生获得的实验数据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作答:
(1)图一中,花生闭花授粉并受精后,子房下部细胞迅速伸长形成子房柄,与其前端的子房合称果针。果针进入土壤,其中的   发育成果实。
(2)图二中,花生植株在结构℃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将[①]和[②]   转化成[③]有机物。部分有机物通过叶脉、茎和果针中的结构[B]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果实,贮存在花生种子内。
(3)由图三所示可知,当花生种植密度为   时,既能提高光合作历强度,又能相对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损耗,利于提高产量。
2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H2O2制取O2的文字表达式为   ;
(2)要收集O2,收集装置可选择上述装置中的D或者   ;(填上述字母序号)
(3)若分别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O2,发生装置A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放一定量水或者细沙的目的是   。
30.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②   。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31.如图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电流表组成.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弹簧上方固定物体A,当导线c与a点相连,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l)弹簧上方的物体A应由______制成(选填:铜、铁、铝、塑料);
(2)当开关闭合后,电磁铁上端应为磁极的______极;
(3)当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向______滑动时(填“左”或“右”),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将会变大;
(4)保持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位置不变,当导线c由a点改为与b点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5)经过对电磁铁的研究,可得出结论: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______;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______,磁性越强。
32.小徐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探究,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装置中玻璃板与钟罩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三个装置均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实验时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其中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满足本实验使用。
(1)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   ;
(2)光照几小时后小徐各取装置中的一片叶片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观察。
请你推测,变蓝的叶片来自于装置   (选填“甲”或“乙”或“丙”);
(3)指出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写出一点即可);
(4)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毫升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   ;
③2小时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
33.某同学用如图(图中省略了铁架台)装置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把针筒的活塞取出,放入适量白磷(着火点是40℃),再将活塞推到图示位置。用橡皮帽封住针筒乳头后,酒精灯加热白磷至燃烧后撤去。假设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活塞移动灵活无阻力。请回答:
(1)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原因是为了   ,防止白磷燃烧;
(2)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为获得较准确的实验数据,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白磷放足量
C.用木炭替代白磷进行实验 D.白磷燃烧后立刻观察针筒活塞对应的刻度值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小李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
(提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实验目的,小李必须测量的数据是 。
A.锥形瓶质量 B.反应前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C.气球质量 D.反应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2)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则生成气体质量为 g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需写出最终的计算表达式)。
35.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
(1)生成CO2质量为   g
(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
(3)实验后过滤得到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正确到0.1%)
36、做科学实验应提倡绿色环保。右图为某种“微型”实验装置,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用该仪器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0.66克10%的盐酸(密度为1.1克/厘米3)。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微型塑料滴管”相当于乙图实验装置中的   。(填字母)
(2)通常完成这个实验大约需10%的盐酸6毫升,相比较而言,这是该微型实验中盐酸用量的   倍;
(3)请计算利用该“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7.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配制稀盐酸:配制500克7.3%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________克。
(2)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20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克。
(3)计算出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4)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________(指出一点即可)。
38.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试回答: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39.为了节能环保,些公共场所使用 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勒克斯)。
照度/勒克斯 0.2 0.4 0.6 0.8 1.0 1.2
电阻/千欧 5.8 3.7 2.8 2.3 ? 1.8
(1)某光敏电阻R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上表,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绘出了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由图象可求出照度为1.0勒克斯时的电阻约为   千欧 。
(2)如图是街道路灯自动控制模拟电路,利用直流电源为电磁铁供电,利用照明电源为路灯供电。为达到天亮灯熄、天暗灯亮的效果,路灯应接在   (选填“AB”或“BC" )之间。
(3)已知控制电路电源电压为6伏,当控制电路中电流大于2毫安时,衔铁会被吸引。要求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0.8勒克斯时点亮路灯,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值(电路中其它电阻忽略不计)。
(4)为使光线更暗时路灯才点亮,应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滑动变阻器的电阻。
40.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一种名为利托那韦(C37H48N6O5S2)的新药是目前抗新冠药物的首选。请计算(利托那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1)利托那韦分子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
(2)请计算多少克利托那韦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7g。(请写出计算过程)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眼用“利托那韦”:
体重 小于等于15kg 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利托那韦”药片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   粒。(每粒药片含“利托那韦”75mg)
答案解析部分
1、[解析] 物理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态,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原型中影响问题的各种次要因素,抓住了原型中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对研究对象作了极度的简化和纯化的处理,从而使我们得以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中各种本质的特征及其必然联系,建立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形成物理理论。所以ABC都是 模型而D是安全警示标志,不是模型。
【答案】D
2.【答案】B
【解析】【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解答】光伏发电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A、验证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故A错误;
B、法拉第做的电磁感应现象;故B正确;
C、该模型是电动机;故C错误;
D、验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图示分析,结合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反应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解答】A、甲为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甲分子发生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丁代表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只是重新组合,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后原子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分析。
【解答】①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正确;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但不能作燃料,错误;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
故选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故说法正确.
B、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再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电荷数为34,故说法错误.
C、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则可知质子数为34,故说法正确.
D、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则可知中子数为79-34=45,故说法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甲烷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铁丝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进行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告诉学生不但要会做实验,更要学会观察,分析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使用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能证明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论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光四射,有力地证明了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结论正确;
C、使用此装置,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能证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结论正确;
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从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而不是质量,故D错误.
故选D.
【答案】A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g 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故反应速率逐渐变小,故A的结论不合理;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3g-32.7g=1.6g,故B结论合理;C、设生成1.6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根据2H2O2 MnO22H2O+O2↑中H2O2与O2↑的质量关系,有68/x=32/1.6g得x=3.4g;所以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3.4g÷10%=34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4.3g-34g=0.3g故C结论合理;D、H2O的式量为36其中的氧元素为32份质量,故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6:32=9:8,故D结论合理。
[答案]A
10.【答案】C
【解析】【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气在此过程中提供氧。物质在空气中进行的非常缓慢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氧化反应。伴随现象:发热,不发光,如金属生锈,酿酒、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解答】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说法正确;②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说法错误;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说法正确;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说法错误;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婴幼儿摄入锌不足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C12H2O14Zn)口服溶液(“蓝瓶装”)来补锌(如图)。下列有关该药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 B. “蓝瓶装”溶液呈现蓝色,可能含有铜离子
C. 葡萄糖酸锌中的Zn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D. 该溶液在保质期内长时间放置后不会分层
[解析] A.由化学式可知, 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正确;B. “蓝瓶装”溶液呈现蓝色,溶液中不可能含有铜离子,不正确;C. 葡萄糖酸锌中的Zn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正确;D.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而稳定,所以该溶液在保质期内长时间放置后不会分层,正确。
[答案]B
12.【答案】C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
【解答】A、环剥后B果实无法获得有机物,所以B果实不能继续长大;故A正确;
B、压强计中玻璃管越细时,压强改变时,U型管的高度差更明显;故B正确;
C、A与B对比时,可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乙丙对比可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甲乙对比可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故C错误;
D、对照组时,种子的活性是变量,其他均要保持相同,即种子的数量、消毒;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连→查→加→倒→收→验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向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倒(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刚有气泡冒出时,收集的气体不纯解答;
B、根据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C、根据由于插入燃烧匙太慢,在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使瓶内的气体除氧气之外的气体也跑到了瓶外解答;
D、根据铁丝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此时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会影响气体的性质实验,故错误;
B、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可以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正确;C、由于插入燃烧匙太慢,在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使瓶内的气体除氧气之外的气体也跑到了瓶外,会导致液体水面上升超过 ;错误;
D、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内要放入少量水,为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与铁丝不能燃烧无关;错误;
【答案】.B
15、如图所示,A为弹簧测力计,B为条形磁铁,C为螺线管。闭合S时电流表和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再闭合S1时,则( )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C.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解析](1)开关S1闭合前,只有电阻R1工作,电流表测R1电流,开关S1闭合后,两个电阻并联,电流表测总电路的电流,I总=I1+I2,电流表的示数变大;(2)螺线管上电流方向向右,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上端为N极,则条形磁铁受到向下的吸引力,且测力计示数F=F吸+G,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吸引力也增大,测力计示数也变大。
【答案】A
16、下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
B.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
C.种植密度为 m2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D.种植密度在 m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增多
[解析] A.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到达一定值后不再增加,A错误;B.由图可知,叶面积指数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在农业种植时,只有合理密植才能提高产量,B错误;C.由图可知,种植密度为m2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正确;D.由图可知,种植密度在 m4 之后,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相同,影响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D错误。
【答案】C
17.【答案】D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于水中。它们被根吸收后,随着导管中的水流,被运输到植物体的茎、叶等器官中。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植物能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解答】蒸腾作用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灼伤。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从而调节了气候。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解析】【分析】(1)澄清石灰水能使二氧化碳变浑浊,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在化学变化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据此分析实验回答。
(3)磁场是有方向的,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科学上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其所处的磁场方向。
(4)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有机物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A、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如果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为了探究磁场的方向,在磁场周围放一些小磁针,通过一组小磁针N极的指向可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C不符合题意;
D、土壤中含有水分,所以在加热的过程中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遇到干冷的烧杯时发生液化,所以会观察到小烧杯上有水珠的现象,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在加热燃烧的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因为新鲜土壤中含有水分,在加热过程中也会使得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需要将新鲜的土壤改成干燥的土壤,以排除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图片中是加热潮湿的土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C
20、【答案】A
二、填空题
21.【答案】②;N2O;质子
【解析】【分析】(1)由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可知,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分别是锂、氟、镁元素,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氮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即可。
(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分别是锂、氟、镁元素,锂、镁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氟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2)氮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
(3)由题意,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7,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吗,则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质子。
故答案为:(1)②(2)N2O(3)质子
22.【答案】NO2;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微观上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和数量均不变,据此可以推测X是什么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解答】根据题中的部分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2个Cu原子、4个N原子、1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已有2个Cu原子、4个氧原子,还需4个N原子和8个氧原子,所以4X就包含了4个N原子和8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NO2。题中反应式中有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了多种物质,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NO2;分解反应
23.【答案】(1)①;(2)小于;(3)A
24.【答案】要;bc
【解析】【分析】(1)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解答;
(2)根据图片可知,a、d两点直接与火线相连,测电笔接触时应该发光。而c、b都与零线相连,正常情况下,测电笔接触不会发光。如果bc之间出现短路,那么c点通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测电笔接触时发光,而b点与零线相连,测电笔接触不会发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电灯不亮,小柯拿起测电笔测试如下图中的a、b、c、d四点时,手要接触笔尾的金属体;
(2)结果只有b点不发光,则故障是cb段发生了断路。
25.【答案】(1)呼吸
(2)被子;蒸腾;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植物根据有无种子,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种孑植物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3)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解答】(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AB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此时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2) ① 蚕豆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②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玻璃箱内壁上有水珠,而植物本身除叶片以外都是被塑料袋包裹的,所以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乙中国的蚕豆种子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③打开阀门后,乙装置中的
二氧化碳气体会进入丙这孩子,作为蚕豆苗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1)呼吸;(2)被子;蒸腾;二氧化碳
26、【答案】(1)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2)偏大
27、[解析]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因而容易点燃。(2)火柴的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答案] (1)着火点低 (2)提供氧气
28.【答案】(1)子房
(2)二氧化碳;筛管
(3)b2
【解析】【分析】图二中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有机物,④是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图一中,花生闭花授粉并受精后,子房下部细胞迅速伸长形成子房柄,与其前端的子房合称果针。果针进入土壤,其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从空气中进入叶片的是二氧化碳,所以图二中,花生植株在结构℃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将[①]和[②]二氧化碳转化成[③]有机物。植物的茎中,导管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所以部分有机物通过叶脉、茎和果针中的结构[B]筛管运输到果实,贮存在花生种子内。
(3)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量等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所以从图三种可以看出 当花生种植密度为b2时,既能提高光合作历强度,又能相对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损耗,利于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1)子房(2)二氧化碳,筛管(3) b2
29.【答案】(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C
(3)方便添加药品,能控制反应的速度
(4)防止火星溅落使集气瓶破裂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在装置A中,过氧化氢液体放在注射器内,只要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反应就能进行;停止推动注射器活塞,待试管里面的过氧化氢反应后就会停止。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花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一旦熔融物低落瓶底,可能引起瓶底炸裂。
【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水+氧气 。
(2)氧气难溶于水,则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则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D或C。
(3)若分别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O2,发生装置A的优点是:方便添加药品,能控制反应的速度。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放一定量水或者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火星溅落使集气瓶破裂。
30.【答案】(1)是
(2)小于
(3)光照强度变弱;二氧化碳减少
(4)左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用于光合作用;此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刚好等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所以水藻是进行了光合作用;
(2)水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一部分用于其自身的呼吸作用,多余的氧气才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所以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小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 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 第一原因是因为当灯距离水藻越远时,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就减少,释放的氧气相应的而减少;第二的原因是一直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地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少,使得释放的氧气减少;
(4)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光合作用强度比30℃时强,呼吸作用比30℃时弱,所以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将更快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以B点将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是(2)小于(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4)左
31、【答案】(1)铁;(2)S;(3)左;(4)变小;(5)越强;多
32.【答案】(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重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重要条件是光照。
(2)乙
(3)实验样本太少或实验次数太少
(4)将2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解析】【分析】(1)绿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解答时结合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
(2)分析该兴趣小组的实验装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乙与丙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1)图中甲与乙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甲与乙装置相比,甲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甲与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丙装置处于黑暗环境中,乙装置置于光下,其它条件相同,因此乙与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
(2)光照几小时后小徐各取装置中的一片叶片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观察。由于甲装置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叶片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不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乙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变蓝。
(3)指出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易出现偶然性,增大误差。
(4)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毫升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小时(因为光照能够促进蒸腾作用,使效果明显);③2小时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
33.【答案】(1)隔绝空气
(2)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先向外(右)移动,后又向内(左)移动最后停止
(3)A;B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产生大量白烟。由于消耗氧气,则针筒内气压减小,而温度升高,又使针筒内气压增大。由于增大的气压大于减小的气压,因此气压表现为增大,于是活塞先向右移动。当反应结束且温度下降时,针筒内气压减小,于是活塞又向左移动。
(3)分析各个选项中的因素是否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即可。
【解答】(1)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原因是为了隔绝空气,防止白磷燃烧;
(2)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先向外(右)移动,后又向内(左)移动最后停止。
(3)A.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针筒,从而使测量产生较大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如果白磷的数量不足,那么氧气不能被充分消耗,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针筒内气压几乎不变,无法完成测量,故C不合题意;
D.白磷燃烧后针筒内温度很高,气压较大,如果此时进行测量,那么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
四、解答题
34.【答案】(1)BD (2)0.88; 2.22g/(50g+2g-0.88g)×100%或2.22g/51.12g×100%
35.【答案】(1)2.2
(2)设碳酸钙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2.2g
100:44=x:2.2g 111:44=y:2.2g
x=5g; y=5.55g
(3)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解析】【分析】(1)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容器内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反应后物质减少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即为10g+36.5g-44.3g=2.2g;
(2)设碳酸钙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2.2g
100:44=x:2.2g 111:44=y:2.2g
x=5g; y=5.55g
(3) 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2.2;(2)5g;(3)14.1%。
36、【答案】(1)b
(2)10
(3)设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0.66g×10% x
;
解得:x=0.04g。
【解析】【分析】(1)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能够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
(2)根据公式m=ρV计算出常规方法需要这种盐酸的质量,然后再与微型实验中用的盐酸量作比即可;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解答】(1)“微型塑料滴管”相当于乙图实验装置中的注射器,故填b;
(2)通常完成这个实验消耗的盐酸质量为:6mL×1.1g/mL=6.6g,而该微型实验只需要0.66g,因此是它的:6.6g÷0.66g=10倍;
37.(1)100 (2)2.2 (3)25% (4)二氧化碳逸出时会带出水分(盐酸有挥发性)
38.[解析] (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所以 ”表示的粒子是中子;(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T的化合价为+1;(3)解: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2×2/(2×2+16)×100%=20%;100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100t×0.02%×20%=0.004t=4kg。
[答案] (1)中子(2)+1(3)4kg
39.【答案】(1)2.0
(2)AB
(3)R总= =3000欧
查表得,当照度为0.8勒克斯时,光敏电阻R的阻值为2.3千欧
R变=R总-R=3000欧-2300欧=700欧
(4)减小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确定照度为1勒克斯时光敏电阻的阻值;
(2)根据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照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灯熄灭时衔铁的位置即可。
(3)首先根据 计算出此时的总电阻,再根据表格确定照度为0.8勒克斯时光敏电阻的阻值,最后根据 R变=R总-R 计算出此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即可。
(4)当电磁铁吸合时的电流大小不变,即总电阻不变。当光线更暗时,光敏电阻的阻值会变大,根据R总=R+R变可知,此时变阻器的阻值要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当照度为1.0勒克斯时光敏电阻的阻值为2千欧;
(2)当天亮时照度变大,而光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变强,衔铁被吸下来,切断灯泡所在的电路,因此路灯应该接再AB之间。
(4)为使光线更暗时路灯才点亮,应适当减小滑动变阻器的电阻。
40.【答案】(1)37∶48
(2)解:37g÷ ×100%=60g
(3)6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根据“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计算;
(3)用每次用量×每天次数×疗程天数计算出一个疗程需要利托那韦的质量,再根据计算服用药片的粒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37H48N6O5S2 可知,利托那韦分子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37:48;
(3)根据表格可知,该儿童的体重为20kg,则每次用量为45mg;
一个疗程需要利托那韦的质量:45mg×2×5=450mg;
一个疗程共服用粒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