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试题(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他们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国和治民而受到赞誉。”下列让他们受到“赞誉”的做法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延续休养生息政策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2.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测,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中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例,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股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推进各民族融合发展
4.鸦片战争后,美国长期执行“小舳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最能反映美国这一做法的是( )
A.《望厦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想“以夷制夷”,甚至“以夷制华”。然而最后却被列强“以华制华”。根据所学知识,“以华制华”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6.1927年的“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0年后,中国共产党却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变化充分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已放弃了一切斗争 B.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经消除 D.国共两党的利益完全一致
7.1941年12月,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发生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次会战是(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保卫战
C.豫湘桂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8.在中国近代艰难探索的岁月中,党的很多重大会议,在历史选择的关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革命的发展方向。下面关于党的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②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遵义会议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
④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9.“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影响
C.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D.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这次会议( )
A.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
11.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条文。这重要遗产属于(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12.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 B.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C.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 D.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
13.1776年,年逾七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艰难抵达法国,除了开展外交活动争取承认外,还要购买补给、安排贷款、武装私掠船,以及说服其他国家加人商业或政治联盟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材料中的“革命事业”指的是( )
A.北美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南北战争
14.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15.《剑桥欧洲经济史》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主要说明了工业革命( )
A.改变了生产方式 B.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改变了传统家庭结构 D.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自《论语》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2分)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述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分)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觉得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异,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指什么?它与“西方的冒险事业”
有何联系?(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1分)
(3)材料三所述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道路,有哪些具体做法?剑桥教授的话中肯定了哪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作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决策的必要性。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2分)
18.构建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合作和联合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也有矛盾和对抗,这些又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到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只有走联合之路。于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为全面遏制苏联,美国确定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缔结北大西洋公约,以此控制西欧并将其纳入美国对苏战略体系……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诞生。
——吴鑫,杨涓《北约的历史演变及主要特点》
材料四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关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英国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的名称。近代日本的这次“弃旧图新”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诸国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为促进欧洲的联合,西欧诸国有何重大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美国的遏制,苏联在军事领域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3分)
(4)材料四中的“‘群雄竞起’的时代”反映了当今国际格局发展的什么特点?(1分)
2023年中考试题(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B 2.A 3.B 4.A 5.D 6.B 7.D 8.A
9.A 10.C 11.B 12.C 13.A 14.B 1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①“仁”,爱人。②以德治国,以礼治国。(2分)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4分)
(3)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或认为传统文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否定传统文化。(2分)
(4)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17.(1)内容:指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分)
(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1分)
(3)做法: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任意两点即可)方面:政府(调控)。(4分)
(4)必要性:国际因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贸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重要力量。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因素:外交政策;国际环境;政府政策;等等。(2分)
18.(1)制度:君主立宪制。事件:明治维新。(2分)
(2)目的:维护安全,发展经济,以提高国际地位。举措:成立了欧盟。(4分)
(3)变化:从盟友到对手。军事:建立华约。(3分)
(4)特点:多极化趋势。(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