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试题(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天下无道”是春秋时期人们的口头禅,这反映当时( )
A.政治秩序崩溃 B.诸子百家兴起
C.社会等级森严 D.新旧制度交替
2.司马迁《史记》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料中的“张骞凿空”指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击败了匈奴
C.海上丝绸之路 D.建立西域都护
3.从设置宣政院到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有人写道:“从1928年成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受到内部纷争和外来入侵的困扰,几乎没有一天享受到安宁。”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交织
B.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中国没有完成统一,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
6.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能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7.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已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引发国防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西藏的需要 B.“一五”计划对国防的重视
C.科技强军战略的提出 D.抗美援朝的需要
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D.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废除
10.新中国的外交由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到打开外交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其间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的先后顺序是( )
①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②中苏正式建交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1.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据此推断,罗马法( )
A.主要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 B.主要适用范围为罗马公民
C.有利于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D.随着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
12.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自耕农为主体
C.严格禁止竞争 D.基本自给自足
13.经画在中世纪被认为是“机械”技艺,人们将画家和工匠联系在一起。后来,一位题家评价米开朗班步:在这大利,人们并不再来伟大君主的名望,只把画家称作神圣的人。这里画家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开辟 B.人文主义流行
C.大学的兴起 D.启蒙思想传播
14.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5.二战中新西兰驻美国大使纳什曾说过,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后而没有规划,就会再犯上次那样的错误,将开启下一场战争。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成立联合国 B.成立国际联盟
C.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D.成立北约和华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裏《端明集》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教行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最早诞生于哪个朝代?(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推行的什么政策?在这一政策影响下,北宋的科举制与隋唐相比有何新变化?(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2分)
17.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图一 1950年四川贫农分到了土地 图二 1980年农民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
材料二
图三 邓小平 图四 袁隆平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正在贯彻哪一政策?这两个举措产生了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2)新浪网报道图三、图四人物:“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2分)
(3)从材料三的两幅图中,你可以获得关于“三农”问题的哪些信息?(2分)
(4)“三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幸福。综合以上问题,你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什么建议?(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欧洲和美洲的商人在18世纪建立起了广泛的洲际贸易网,为19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人带着工业产品去西非海岸换取奴隶,而奴隶又被运往大陆出售,最后种植园的产品又出口到欧洲。
——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
材料三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许悼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1)材料一中是如何看待新航路开辟的?(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洲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2023年中考试题(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A 2.A 3.D 4.C 5.A 6.D 7.C 8.D
9.B 10.C 11.C 12.D 13.B 14.C 1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科举制;隋朝。(2分)
(2)重文轻武政策。变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3分)
(3)考试内容、文体格式。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3分)
(4)人才选拔制度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人才选拔制度要对人才进行全方面考查;人才选拔制度要与时俱进。(2分)
17.(1)图一:进行土地改革;图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4分)
(2)关键因素:图三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政策(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实行改革开放);图四反映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科技。(2分)
(3)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2分)
(4)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科技兴农,发展乡镇企业。(2分)
18.(1)新航路开辟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之间有冲突,而且欧洲人占支配地位。(2分)
(2)欧美国家以商人主导、殖民贸易(不平等贸易)为主。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为19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和落后。(4分)
(3)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