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试题(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夏在南宋立国时取得了河湟地区,南宋陆上贸易停止,被迫转向以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由于岁币支出庞大,南宋经济几乎一面倒在与西方的贸易之上。材料反映了( )
A.民族政权并立影响贸易发展 B.南宋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C.南宋与西夏对峙局面形成 D.南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
A.是一条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C.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D.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3.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世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
A.文学范式更新 B.南北文风融合
C.城市经济繁荣 D.审美观念改变
4.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
A.实行闭关政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实行文字狱
5.19世纪70年代,太古、怡和两家外国航运公司恶性降价,企图挤垮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较量,最终三方签订“齐价合同”,确定了统一的运价,轮船招商局成为国内航运业最重要的一方。这主要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步履维艰 B.近代企业抵制外国资本入侵
C.实业救国思潮传播日益广泛 D.外国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压
6.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废除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
7. 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设立经济特区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吴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板书“三步走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教学的内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赵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图思维导图。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10.《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写道:“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下列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的是( )
A.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C.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 D.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11.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大帝国( )
A.其皇帝查士丁尼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查士丁尼法典》
B.该帝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该帝国因封闭保守导致文明衰亡
D.1453年,该帝国被亚历山大帝国灭亡
12.“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古兰经》记载了穆罕默德的圣训。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重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又被阿拉伯人带到他们所到之处。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客观上保存和传播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B.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C.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传承中断和湮灭
D.推动阿拉伯人在亚欧大陆的商贸活动
13.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上述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欧洲人为了寻找黄金和市场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引发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抵制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这次运动使印度( )
A.无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B.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C.取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胜利 D.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5.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案》,规定了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农作物的生产量,保证政府按“平价”买进农产品,政府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和技术支持。这个规定体现了( )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质变 B.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C.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D.政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割据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1)根据图一,简述唐朝前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至少列出两个)及管辖西域的机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历史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2分)
17.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如下表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如下图
——孙健《20世纪的中国——走向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现代化的历史》(经济卷1949——2000)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3分)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2分)
18.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研究内容。关注大国的发展,有利于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和英国有关的两幅图
材料二 日本国家的年代尺
材料三 和世界格局相关的图示
(1)图一《权利法案》的颁布对英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图二情形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一国家参加了哪一方?在大战前,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造成“自食其果”的厄运?(3分)
(2)日本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结合年代尺的时间,举出一例(史实)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3分)
(3)图三、图四表现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格局的趋势是什么?(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大国之间的“亲疏冷热”?(2分)
2023年中考试题(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A 2.C 3.C 4.C 5.B 6.D 7.C 8.D
9.A 10.A 11.C 12.A 13.A 14.D 1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少数民族名称:突厥、回、鞋羯、吐蕃。
机构名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4分)
(2)特点: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3)变化:行省制变为了设三司。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4)处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2分)
17.(1)特点: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
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等等。(3分)
(2)原因: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等等。
意义: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3分)
(3)特点:沿海工业比重大,内地工业比重小;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影响: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奠定工业化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2分)
(4)启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2分)
18.(1)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得以确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绥靖政策。(3分)
(2)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答出任一史实即可)(3分)
(3)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分)
(4)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