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札记
(1)关于《边城》的优秀教学设计,非常多,看了几十篇之后,我把这些精彩的部分,挑选出来,就像在簸箕里面挑选黄豆一样,挑好了,再用棉线串起来……
(2)常有人问我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我很懵,这点小道道都看不出来吗?
家里面年轻的时候买了很多书,书房的地上堆得到处都是,很多都积满了灰层,我总想找个时间,一把火统统烧掉……
为什么要读书啊?
你没看到新东方的俞敏洪,做个演讲,做个录音,就都想要出书?
你没看到,沈从文在北京,住的是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且没有窗户的阴暗潮湿的小房子,房间内只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白天旁听,傍晚卖报,夜里写小说,想要出人头地?
你没看到余华,他当年为什么要写小说?就是想要躺平,过点让人羡慕的生活……
你没看到莫言,他当年为什么要写小说?还不是想着远离农村,不要再和土地打交道……
听着这些故事,我总是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2
《边城》教学设计
1.导入
(1)作家习惯性书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风土,熟悉的面孔……
他们都是从极小、极熟悉的地方,找到与世界、与人类相通的纽带,最终写出无比辽阔的作品。
(2)在很多大作家的笔下,总有一群人,是他的笔墨一直在书写的,也总有一个地方,是他一直念兹在兹的。
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韩少功笔下的马桥,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福克纳笔下那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或者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小镇……
当我们想起这些作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他们所写的这些地方,包括其中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都成了一个地理、经验、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
就像莫言自己描述的那样:“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片土地的复杂程度远超现实,而更多属于文学。
(3)当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不例外,写的是沈从文最熟悉的湘西世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小桥,那里的白塔……
沈从文将自己的最熟悉的世界,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写一段永远清澈美好的人和故事,做一场美如溪水的梦……
因此,中国作家评论,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不得不入,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
2.作家作品
(1)沈从文的家乡是湖南湘西一个名为镇筸的小角落,那里地处黔北、川东和湘西交界处,杂居着汉族、苗族和土家族约5000人口。满清时为屯戍重镇,四周的山岭蜿蜒处约有四五千个碉堡,500多处营训,后来人民被同化,碉堡损毁,营训也变成了民房。
民国之后,军阀割据,镇筸再次成为了军事中心。地方居民不过 5000 ,驻防的正规兵士却有7000。
镇筸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凤凰。
沈从文的家族是凤凰当地的望族,他的祖父沈宏富是曾国藩麾下镇筸兵的青年军官,曾随湘军四处征战,22岁就做了云南昭通镇守史,之后又升了贵州提督。可惜他因伤早逝,只给后代留下了一份产业和荣光。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体格硕大结实,性格豪放爽直,曾被家族寄予成为下一个将军的厚望。不过庚子年,他随同天津总兵罗荣光驻守大沽口炮台。
大沽失守,罗提督自尽殉职,战事无可挽回之时,沈宗嗣回到了镇筸,沈从文也因此于1902年来到了人世。
沈从文没能遗传父亲的体格,但出生在一个尚武的家族,成长在驻军之地,他对军人却乎更多一份了解和温情。
沈从文4岁开始识字,他记忆力好又聪慧,父亲对他抱了很大希望。谁都没有料到,瘦瘦小小的他,上私塾第二年,就跟一位张姓表兄学会了逃学。表兄带着沈从文到处疯玩,各处山上水边,各种野孩子堆里,沈从文在日光下结识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百物的动静。
然后为了逃避处罚,他又学会了用一套谎话对付家里,用另一套谎话对付私塾。
沈从文彻底野了,父亲伤心极了。
不过后来做了作家的沈从文,归根溯源却认为正是这段不安于课堂和书本的逃学经历,叫他认识了美,学会了思索,且形成了一种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的个性。
如果再多加一句的话,也就说,正是这段游荡于山水乡邻的见闻,为他日后创作一系列以边地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打下了基础,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边城》。
辛亥革命爆发,年幼的沈从文不懂什么叫造反,但他知道,杀戮开始了。
在刚刚懂事的年纪,沈从文目睹的便是衙门口肮脏血污的人头。 12岁那年,沈从文开始接受基础军事训练, 15岁起随地方军队在川黔湘鄂二十八线的土地上流窜。6年间亲眼看到上万平民被屠杀,脑海中那些杀人的画面实在太过鲜艳。
沈从文因此对革命和革命之后的整个社会的变化一直保持着警惕和怀疑。
如果说童年游山玩水的经历造就了沈从文个性中崇拜美和自然的一面,那么目睹革命和杀人则形成了他个性中对现代社会怀疑和嘲讽的另一面。
他总是说:“我是一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边城》就是这把尺和这把秤的文本体现。他讲的是在一个尚未被现代文明染指的邻水小城,一群正直/勇敢/朴实的边城居民身上发生的既纯净又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处处都是真善美。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
在半军半匪的部队中待了6年,沈从文眼看着传统的中国农村日渐崩毁,沦落为大小武力割据、争夺统治权力的战场,只觉得愚蠢而可怕。
这时候,文学革命兴起,沈从文为新青年、新潮、改造等新文学刊物上的口号所吸引,相信社会必须重造,而且必须由文学重造开始。
于是,他脱下军装,只身到北京,立志献身文学。
那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新文学如初生婴儿,充满希望。
但是沈从文只有高小学历,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要成为文学家,得先走一段艰苦漫长的路。
胸怀信仰和希望的沈从文不怕吃苦,但他很快就失望了,文学革命是成功了,原本鼓吹革命的文学家却变成了另一种军阀,跟理论家、批评家拉帮结派,相互攻击,文坛俨然一片新战场,文学则沦为了这些人手中的传声筒和宣传工具。
沈从文不愿落入任何阵营,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和学习中,他对文学有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文学首先应该是审美的,或者再进一步,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现代社会中的一切已经被官僚政客、银行老板、理发师和成衣师傅共同弄得到处是丑陋,但人应当还有个叫理想的标准,也能够达到那个标准,至少容许在文学艺术里创造那个标准。因为不管别的如何,美应当是善的一种形式。”
于是就有了《边城》中的茶洞,一座尚未被现代文明染指及风光美和人情美于一身的小城,一个半桃花园似的所在。
在沈从文看来,被现代文明改变了的不止山水,还有人性。他写边城就是为了颂扬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违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的第一个代表是翠翠,是老船夫的孙女,一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孤儿。她的生命始于父母的爱情,赖于祖父的养育,得益于大自然的庇护,她健康美丽,天真自然。对沈从文来说,她就是一个奇迹,是女神式的存在,所以天保赞美翠翠好看,说她是观音样子。
3.任务一
(1)阅读课文,请为第三至第六节分别拟一个标题,并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4.任务二
(1)《边城》一书的环境描写占据很多篇幅。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大家认为最美丽的边城自然风光或人文风景画面,设计“寻觅边城”明信片,并借鉴原作配上优美文案,最终将在班级进行展示和评比。
(2)设计理念:
《桃夭》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以盛开的桃花象征即将出嫁的女子,寓意女子即将迎来幸福的生活。所以整个明信片,我的设计主要围绕盛开的桃花。桃花鲜艳美丽,不仅象征着新娘的美丽,而且体现出婚礼的喜庆与热闹,表达出未来生活的美好,也是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背景是透明度较高的绿色路径,这样绿色就不会太突出,从而显示桃花的鲜艳。同时,这里的绿色寓意着健康快乐。
(3)设计理念:
《边城》这张明信片是由一张边城的风景图、“边城”两个字、迷你繁方篆字体的沈从文印章和个人对《边城》见解文字组成,片片花瓣飘落,使得边城充满诗意,又寓意着边城这座城像花瓣一样充满着迷人的味道。素雅清淡的背景颜色寓意着边城这座城蕴涵着独特的风韵,虽然不起眼但是慢慢欣赏会领略出其中的独特之处。反面是由边城这本书、太阳的邮票以及书写笔构成,太阳的邮票寓意着我希望边城的人性美像太阳般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光。边城的故事继续书写着。
6.任务四
(1)边城故事概述: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