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青山不老》说课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山林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
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
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我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
1品读感悟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被黄沙逐渐吞没的村庄
沙尘暴
设计意图:从视觉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如此大的变化后面,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于是引入课题: 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提示:默读(或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认为不懂的词语。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风雨同舟
zhì
sù
yàng
wù
zhōu
肆虐 盘踞 险恶 治理 归宿 恭敬
劲挺 奇迹 宏伟 淤泥 荡漾 领悟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如臂如股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一杆旱烟袋
肆虐:
盘踞: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风雨同舟:
任意残杀或迫害。
非法占据。
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沉积的泥沙。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盘踞、山沟、绿洲
奇迹、创造、价值、造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默读课文,从哪些词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标出句子,并用“ ”标出重点词语。
(三)合作交流,初识老人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体会老人的“老”
(
(四)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标出重点词语。
2、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700×667÷50﹦
49358
窗外是参天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的巨大贡献。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盘踞
肆虐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知识链接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大环境——
险 恶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数字,精彩句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借助图片,背景资料让学生理解环境之险恶,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但老人就是这样不懈、不屈地拼搏着,努力着,造福大家。将“奇迹”在层层深入的阅读中深化?让“老人”的形象在细细品读中高大。同时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这条山沟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畅谈中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这句话。实现了作为教师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
(六)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马 永 顺
朱镕基总理曾这样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2000年2月10,马永顺因心脏病突发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去世,享年87岁。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 。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看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吸收和表达相互推进、相得溢彰。)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映衬,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植树造林的重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