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7 20: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 史 2023-06-1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10世纪起就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在9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工世界要文明区域被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2.15世纪前期,明朝皇帝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3.《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记载:“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照契约来宣判
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写道:“西非的黄金,加上亚洲的胡椒和香料,实际上到1506年已构成葡萄牙国家收人的一半以上。此后,随着亚洲贸易比重不断增长,它成了‘帝国经济的基础’。”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的殖民扩张 B.葡萄牙资本主义的勃兴
C.正常的商业贸易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5.到1850年年底,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年底少75万英镑,1846年至1856年一直徘徊在100万英镑至250万英镑之间,而中国的丝、茶及其他土特产品的出口却逐年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对华的贸易竞争 B.英国工业经济的衰落
C.中国传统经济的韧性 D.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
6.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政治功能突出 B.封国地位提升 C.政府职能完善 D.防御能力增强
7.雅典庇西特拉图(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些陶管的出现( )。
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 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
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8.诞生于上海租界中的近代先进的公用设施,例如电灯在华人区“初设仅有路灯,继即行栈、铺面、茶酒戏馆,以及住屋无不用之”。自来水起初供外国人使用,后来华人居民也可用上“激浊扬清,人皆称便”的洁净自来水。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近代西方的影响 C.政治运动的影响 D.社会思想的解放
9.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这些人工道路的铺设( )。
A.表明人类不再依赖天然道路与河流 B.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一个整体
10.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年,朝廷曾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 249 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11.一度风靡中国的自行车,在摩托车、汽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但进入21
世纪的今天,它又在社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有一个新的名字--共享单车。这说明( )。
A.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B.绿色健康文明生活理念的增强
C.中国社会节奏变慢 D.自行车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
12.《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13.《西洋药书》由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 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材料表明《西洋药书》( )。
A.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地位尊崇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传播了西方医学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2020年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积极抗疫的同时,习近平主席先后同俄罗斯等外国领导人通电话,分享防疫、抗疫的中国经验,派出一批批专家医疗队前往世界各国。其中塞尔维亚总统在寒风中迎接中国新冠疫苗的视频爆红网络。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C与各国建交的新高潮的到来 D.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5.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无疑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地运用某种想象力。尽管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但是也能使用同一文字互相会意。这表明,此种书写的方式(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团结 B.促进了官方文字的统一
C.得益于青铜技术的进步 D.符合士阶层的审美
16.“关公信仰”是中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初年,东北南部开始出现关帝庙;明朝时期,辽东城堡大多修建关帝庙;到清朝末年,关帝庙已遍及东北各地。由此可知( )。
A.小说在东北民间广泛传播 B.边疆治理日益完善
C.边疆与中原文化联系加强 D.民间信仰得到重建
17.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18.黄宗羲反对“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D.新经济因素薄弱
19.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20.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翻译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的学术典籍,不惜花重金引人人才,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从此拉开序幕。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政策助推军事扩张 B.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百年翻译运动推动了拉丁文字的普及 D.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1.11世纪,意大利以博洛尼亚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教学内容以法律、数学为主,使用本地的民族语言教授,很受人民的欢迎。据此可知,法律学校的出现( )。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中世纪教育模式 D.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
22.“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对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2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解析
24.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一任州长利兰·斯坦福曾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利福尼亚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利兰·斯坦福意在强调,华工( )。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25.三国时魏明帝曾向屠肆(屠宰场)征收“牛肉小赋”,以增国库。北魏时肉类买卖兴盛,所以有的官员“前劳赐,有余肉百斤,卖之”(赏赐所得的肉自己吃不完就拿出去卖),肉食买卖是司空见惯之事。当时北方肉类市场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移促进区域的开发 B.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C.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 D.汉族饮食习惯发生巨变
26.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1.92亿,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的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27.公元前 255年,塞琉古帝国下的巴克特里亚成为独立王国(位于今阿富汗一带)。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D.古代陆路贸易的发达
28.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29.灵沼轩,又名“水晶宫”,位于延禧宫内,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工。目前已知这座建筑的结构钢梁来自英国,内壁瓷砖来自德国,石材应是本土取材。材料反映了( )。
A.灵沼轩具有中西合璧的色彩 B.统治者倡导近代化
C.皇宫建筑走向了西化 D.西式风格成为主流
30.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发展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据此可知( )。
A.埃及王国实现了希腊化 B.战争促进文化碰撞与交融
C.埃及深受西亚文化影响 D.亚非文化仍保持长期影响
31.欧洲人和美国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造中小学、大学、博物馆、艺术画廊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建筑体现的是新历史主义欧洲风格,如新古典式、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这些建筑物不仅发挥了本身应有功能,而且对当地人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影响。其影响在于( )。
A.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 B.提醒原住民处于从属地位
C.提升建筑物所在国家的文化水平 D.输出宗主国的思想和文化
3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殖民者。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33.民国创立后,公立中学由地方政府主办,分为省立、市立、县立等学校。1938年后,教育部在国统区先后创办数十所“国立中学”,学校主要招收沦陷区、战区来的流亡中学师生,国家拨款教育经费乃至生活费。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B.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承
C.强化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4.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35.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的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西归汉后,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其安全。由于本地人口不多,汉武帝从内地向河西地区大量移民,同戍卒一道屯垦戍边。《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前109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 40万人。
材料二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持续了千年之久,现存彩塑2400余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壁画题材包括乐舞百戏、婚姻嫁娶、胡商往来、战争场景等,还有犁耕、播种、锻铁、制陶、酒肆、店铺等社会生活,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壁画中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表现出中亚接受的希腊化文化又东传影响了敦煌;第 285 窟中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和波斯艺术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巧妙结合的“经变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的背景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高窟壁画的特点,并简述其价值。(8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深圳是座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深圳人以其开放性的态度促进文化的流动。携带不同文化的移民们,在日常交流中吸收对方先进的思想观念,避免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和固定的模式。深圳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口号,铸就了移民城市的活力与向心力。移民文化以其包容性为移民城市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与香港紧密相连的地缘关系,深圳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又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窗口。深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齐头并进;移民文化以其创新性为移民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刘志山《移民、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
根据材料,归纳深圳移民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化移民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贡献。(1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以及中国等地都在使用信贷工具,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商业交往中信贷工具的使用,不能说明日常生活中是否普遍使用信贷工具,排除B项;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现的是信贷工具使用带来的影响,而材料中仅涉及信贷工具的应用,排除C项;D项是信贷工具使用带来的影响,而材料中仅涉及信贷工具的应用,排除。
2.答案 C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是贡赐贸易,讲究“厚往薄来”,赏赐式的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故选C项;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政府行为,活动中断与政府决策有关,与对外贸易是否受官府控制无关,排除A项;唐中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加之中国北方地区政治局势不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明代陆上丝绸之路不会比海上丝绸之路更加便捷,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商品主要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不流入国内市场,不受自然经济抵制作用的影响,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即使是非典型契约,在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后,即已经成为契约,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烦琐的法律程序,无法体现其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A项;该法律规定有助于减少违约案件,排除B项;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4.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西非的黄金,加上亚洲的胡椒和香料,实际上到1506 年已构成葡萄牙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葡萄牙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葡萄牙的资本主义,且16世纪葡萄牙是封建专制国家,排除B项;“正常”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D项。
5.答案 C 解析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是外国对华贸易发展的最大阻力,且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保证了中国土特产品的质量,使其出口量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故选C项;列强对华的贸易竞争影响的是各国对华的贸易额,并不会使中国的土特产品出口量增加,排除A项;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刚结束工业革命,工业经济正呈蓬勃发展之势,并未衰落,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 A 解析 西汉城市按行政职能分为三级,逐级管辖,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突出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功能,故选A项;封国地位提升与“宫殿……的元素”不符,排除B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防御能力增强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D项。
7.答案 C 解析 随着雅典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庇西特拉图时期输水管道有统一的标准,以便维护,故选C项;统一标准的输水管道表明城市管理的提升,与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庇西特拉图统治时期属于僭主政治时期,僭主完全否定古希腊原有的公民大会,不经公民大会的选举,终身任职,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受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外力因素的影响,电灯、自来水等近代先进的公用设施在上海租界中出现,故B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影响””社会思想的解放”均属于内部因素,故排除A、C、D三项。
9.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得出,罗马道路的铺设是罗马帝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秦朝道路的修建也是秦朝巩固统治的要求,这反映出人工道路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秦朝修驰道、直道和五尺道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措施是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推动其建立,排除B项;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10.答案B 解析 材料“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永乐初年,朝廷曾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 249艘”,说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故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造船规模,没有反映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排除A项;明朝实行“朝贡贸易”,限制私人出海贸易,故排除C、D两项。
11.答案B 解析 共享单车成为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减少了废气排放,绿色环保,体现了人们的绿色健康文明生活理念,B项正确;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中国社会节奏在加快,排除C项。
12.答案 A 解析 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知道疫病需要进行隔离医治,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汉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但未体现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西汉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 中国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西洋药书》中介绍的药物,这说明《西洋药书》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B项正确;A、C两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抗疫的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予以援助,由此可见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A项正确;塞尔维亚是欧洲国家,说明在援助抗疫时中国并非只援助周边国家,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疫情期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帮助,与建交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故D项排除。
15.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提到“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地运用某种想象力”,也就是说口语可能有差别,但书写的语言文字是一致的,这无疑会增加人们对这种语言的运用,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字的重要意义,书写者和观察者的相互统一,没有提到官府对待文字的态度,排除B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金文,排除C项;商代还没有出现士阶层,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关公代表的是忠义,材料中提及“关公信仰”是中原民间信仰的重要部分,由元明清时期“关公信仰”在东北地区的传播的情况来看,中原地区的信仰已经传播到边疆地区,说明边疆地区与中原文化联系加强,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是中原信仰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小说没有关系,排除A项;边疆治理是指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教化等,题干说的是关公信仰,而不是边疆治理体系,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中原信仰在边疆地区的传播,而不是民间信仰的重建,排除D项。
17.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18.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壮大,导致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难以超越传统儒学的范畴,故选D项;上层建筑的发展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所以君主专制的强化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排除A项;科举制的盛行只是传统儒学盛行的客观保障,并非新思想难以开创时代新路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程朱理学的逐步僵化在客观上有利于新思想的萌发,排除C项。
19.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输往东南亚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排除。
20.答案B 解析 百年翻译运动使阿拉伯帝国吸纳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兼采世界文化的精华,所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在阿拉伯帝国基本结束军事扩张之后,为巩固帝国统治采取的文化政策,所以A项错误;拉丁文字的普及与阿拉伯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 11世纪,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专门培养市民阶级知识分子的法律学校,故选B项;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是在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改变”说法错误,中世纪教育模式仍以宗教学校为主,排除C项;“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与“教学内容以法律、数学为主”不符,排除D项。
22.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借鉴先进文明,故其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非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C项。
23.答案C 根据材料“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可知,崔承老主张学习中华文化中先进的典章制度等,根据材料“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可知,崔承老认为高丽也要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故选C项;“全盘吸收”与题干中的“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等相悖,排除A项;宗藩关系的内容为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题干未提及高丽王朝应向北宋政府或辽政府称臣、朝贡等信息,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以偏概全,未涵盖“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的信息,排除D项。
24.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利福尼亚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可知,利兰·斯坦福肯定了华工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华工对美洲开发起到重要影响,没有明确华工对北美的人口结构的具体影响,故改变“人口结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华工对美洲开发起到重要影响,没有明确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故“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美国州长对于华工贡献的表彰,没有明确美国民众的态度,故“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受游牧民族影响,北方人食肉增多,肉类买卖兴盛,故选C项;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开发了江南地区,材料所述是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肉食买卖兴盛说明受游牧民族迁入影响,北方人吃肉增多,但材料并没有说明北方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故不能判断北方是否形成农牧并重局面,排除B项;北魏时期肉食买卖兴盛不能代表整个汉族的饮食习惯,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6.答案A 解析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答案为A项。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这不是根源,排除B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人口政策只是主观因素,不是根源,排除D项。
27.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可知,中东地区的国家出现了古希腊元素的金银币,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交流融合,故选A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包括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形成”说法错误,排除。项;金银币是巴克特里亚人自己铸造的,不是通过古代陆路贸易运过来的,排除D项。
28.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故D项正确;清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仅从题干内容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B项错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
29.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的“这座建筑的结构钢梁来自英国,内壁瓷砖来自德国,石材应是本土取材”可得,灵沼轩的建筑取材兼具中西,所以说这个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色彩,故选A项;题干仅体现了灵沼轩建筑的特征,并不能说明统治者对近代化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了灵沼轩的建筑取材兼具中西,并不能说明皇宫建筑走向了西化,只能说具有了某些西方色彩,排除C项;仅凭一座皇宫中的建筑取材里面有西方材料,且未与其他建筑作比较,不能得出西式风格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D项。
30.答案B 解析 由“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发展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可知,希腊文化通过战争在埃及得到发展,这体现了战争对文化的作用,故选B项;“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发展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只能体现亚历山大城,不能代表整个埃及,排除A项;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说明埃及北部开始希腊化,而不是埃及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埃及的希腊化体现的是欧洲文化对非洲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31.答案 B 解析 欧美国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建造各种文化艺术和研究机构,这些建筑物在发挥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在不断地提醒原住民自己的从属地位,从而对原住民心理产生影响,故选 B项;殖民国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所作所为的主要目的是为殖民侵略服务,而不是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这些建筑物不只发挥原有功能,还对原住民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其影响不是提升建筑物所在国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输出宗主国的思想文化是其目的,而不是其影响,排除D项。
32.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可知,非洲属民在参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平等意识,有利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故选C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瓜分和惩罚的产物,与殖民地人民无关,排除B项;一战后的欧洲集体安全体制构筑失败,排除D项。
33.答案 B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学校主要招收沦陷区、战区来的流亡中学师生,国家拨款教育经费乃至生活费”。官僚资本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而本题所说的主要是社会文化方面,排除A项;对沦陷区、战区的流亡学生的教育保障有利于社会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与传承,故B项正确;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本题未涉及,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团结社会各个阶层,如共产党军队入编、国共合作、三三制、双减双交等,排除D项。
34.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期间,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有不少兼具举人、贡生、生员、监生等旧身份,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C项正确;“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与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设立师范馆等不符,A项错误;20世纪初,新式学堂教育远未达到普及水平,B项错误;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5.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可知,春晚舞蹈与冬奥会选手服装的创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选B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中华文化对其他文明的吸收借鉴上,排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仪式、传统手工艺等,而《千里江山图》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以天下为己任是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36.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河西归汉后”并结合所学得出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据材料一“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并结合所学得出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据材料一“由于本地人口不多”并结合所学得出河西一带人口稀少。第②小问,材料一“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40万人”并结合所学得出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据材料一“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从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千年之久”得出历史悠久;据材料二“现存彩塑 2400 余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得出留存数量众多;据材料二“壁画题材包括乐舞百戏……社会生活”得出绘画题材广泛;据材料二“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得出以佛教题材为主;据材料二“壁画中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受到希腊和波斯艺术的影响”得出体现多元文化交融。第②小问,据材料二“乐舞百戏、婚姻嫁娶……店铺等社会生活””壁画中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受到希腊和波斯艺术的影响””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巧妙结合”并结合所学得出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中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为研究中国佛教传播、中国美术发展和中外交流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答案 (1)背景: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一带人口稀少。(4分)
影响: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4分)
(2)特点:历史悠久;留存数量众多;绘画题材广泛;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现多元文化交融。(4分)
价值: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中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为研究中国佛教传播、中国美术发展和中外交流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4分)
37.解析 第①小问,据材料“深圳人以其开放性的态度促进文化的流动”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口号”,可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据材料“同时又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窗口”,可知改革开放和毗邻港澳使得深圳移民文化具有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据材料“移民文化以其创新性为移民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可知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深圳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第②小问,据材料“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齐头并进”,可知深圳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使深圳作为新兴移民城市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据材料“铸就了移民城市的活力与向心力”,可知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深圳集中,促进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当代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步的是城市的相关建设也会随之逐步跟进,从而加速了当代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变革;同时深圳所形成的独特移民文化还具有示范作用,成为当今其他移民城市发展的引领者。
答案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借鉴性);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汇通);创新性。(8分)
贡献:是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的能动要素;是移民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引领者;推进了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变革;其形成的移民文化以其开放性为移民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6 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