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因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设置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腹里 D.澎湖巡检司
3.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4.汉朝建立后,“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同‘缺’)焉。”为此,汉武帝
A.颁布了“推恩令” B.设置了中朝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实行盐铁专卖
5.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朝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
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7.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具有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使得妇女能够参与政事
C.破坏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D.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8.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讲、雄辩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这群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各城邦重视教育 B.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C.希腊发达的农耕经济 D.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
9.马克思曾这样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材料反映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代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启蒙运动传播了民主思想
C.生产方式束缚人的全面发展 D.福利制度建立并逐渐完善
10.《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本质不同体现在
A.制定方案的目的不同 B.发展经济的方向不同
C.反封建程度有所不同 D.方案的指导思想不同
11.1348年,欧洲爆发黑死病并蔓延。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教会宣传黑死病是上帝的惩罚但教士本人也不能幸免。于是这些有识之士抛弃了基督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开始对生命价值做出重新肯定,劫后余生者也开始对幸福的追求和生命的珍惜,这表明当时
A.信奉信仰得救 B.理性是精神内核
C.否定基督教会 D.有了“人的发现”
12.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杭州良诸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琮(如图),在其后全国多个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造型风格类似的玉琮,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琮其造型和纹饰都与良渚玉琮高度一致。这表明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B.金沙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C.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联系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3.戊戌变法期间,学者裘廷梁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廷梁的这一主张
A.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
B.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促使南京临时政府出台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的措施
D.与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有相似之处
14.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15.新中国成立后,小说家和诗人们大都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开始寻找新的叙事资源。他们决心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如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孙犁的《风云初记》柳青的《铜墙铁壁》等。这些作品
A.逐渐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缚 B.重构了国家集体化的记忆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塑造社会主义国家新风尚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意大利)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等
材料二 马丁 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
——马丁 路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3)请对以上材料归纳一个主题,并用史实说明。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美、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摘编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和必修3
材料三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比较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叶氏家族曾在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分别编写过《叶氏族谱》,基本情形如下:1867年叶伯英编写了《叶氏族语》,并请当朝大学士倭仁(顽国派官僚,曾与洋务派论战)作序。倭仁盛赞叶氏家族蝙基族谱的行为,说这是重视了家族体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家族体制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正是家族体制的瓦解导致了蔓延各地的内乱。1906年叶善镕负责编写新的《叶氏族语)。他在前言中写到了自己这个年代的“民族主义”潮流,他对于时代的界定不是通过执政皇帝的年号,而是直称“二十世纪”。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他描述日本到处是机械化的场景,令他充满激情,也充满疑。“何以故?”他反思,“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他对家族认识也从开始时认为家族主义不如国家主义,转变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现代家族观念,即家庭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国家团结的基石。
——周锡璃《叶 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以“族谱与时代"为主题展开论述。★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1.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1959年开始,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由此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希望能扭转这一局面,故选C;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背景,排除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背景,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直接背景,排除D。
2. 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D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A选项排除;行省制主要是在大陆,在台湾并未设置行省,B选项排除;腹地主要是大都周边的几个省份,C选项排除。
3. 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因为仅仅凭借作者的说辞不可确定是否真实,所以需要寻找更多佐证,所以D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它为趣闻,所以不可能证据确凿,所以A错误。而C忽略了它的意义所在,趣闻并非就是虚假传言,所以C错误。它的存在有其价值,所以B错误。综上,本题选D.
4.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武帝认为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在文化礼制等方面多有缺失,为此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解决“稽古礼文之事”的举措,答案为C;A是削弱王国势力,与题意不符,错误;B是汉武帝处理君权与相权矛盾问题,与题意不符,错误;D是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错误。
5.B【详解】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②唐朝设置节度使,但是节度使权力很大,后来酿成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排除后选B。
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在下达皇帝诏敕时,区分“内命"和“外命”,交由翰林学士院和中书门下省分理的制度设计,推动了中央双轨辅政制的形成,C项正确;翰林学士院和中书门下省分类传达诏敕并不能避免政府的决策失误,排除A项;削弱中书门下权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区分“内命"和“外命”,明确不同类型文件的下发部门,并不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7. A【详解】材料“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体现的是柏拉图认为部分雅典民众的政治素养过低,容易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A项正确;在雅典的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排除B项;材料与破坏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小国寡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职业人群是智者学派,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D项正确;重视教育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也是由于希腊民主政治,B项错误;希腊缺少广阔的平原,因此农业经济不发达,C项错误。
9.C【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等信息来看,马克思认为只要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际上反映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束缚人的全面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排除D项。
10.B【详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其本质不同之处在于二者主张发展的经济模式,前者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选项B正确;制定方案的目都是服务于天国政权,选项A排除;《资政新篇》并未实施,因此不存在反封建程度之说,排除C;选项D不是本质区别,排除。
11. D【详解】据“对生命价值做出重新肯定”、“开始对幸福的追求和生命的珍惜”可知当时开始重视和肯定人的欲望,D符合题意;A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否定基督教会的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
12.C【详解】全国许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玉琼,且与良渚玉琼造型风格类似,可以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故选C;但是,仅从玉琼这一器物的造型风格类似,还不足以说明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难以判断金沙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延续,排除A、B;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但其形成通常是以华夏族群的形成为标志,排除D。
13.D【详解】根据材可知戊戌变法期间,裘廷梁主张借白话文来宣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与裘廷梁意思一致,故选D;A项是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的一个结果,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维新思想传播的作用,不是题干的作用,排除;C项与题干相关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14.D【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
15.B【详解】根据“他们决心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家和诗人更多的关注国家和时代,这有利于建构新的有关国家集体化的记忆,故选B;这些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变化的表现,并不是为了突破“左”的思想束缚,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题意无从体现,排除C;“塑造……新风尚”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16.
(1)变化趋势:人们对头发的看法从私密到开放。原因: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束缚思想、压抑人性。文艺复兴弘扬人文精神,追求现世幸福。
(2)观点:人的地位比君主高。影响:思想上:解放了思想;政治上:促使民族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
(3)主题:人文主义的发展。说明: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的《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是宗教题材,但体现了人性美。展现了圣母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肯定人的地位,宣扬“因信称义”,打破教会对人们的精神禁锢。
17.
(1)17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得人文精神传播,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2)由科技进步推动,以电力和电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3)由展出珍奇物品到更多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18.
示例:族谱的编撰折射出时代的脉博。
19世纪60年代,中国刚从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中获得喘息。太平天国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混乱,镇压过程中汉族地主阶级理论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进步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严重。因此,当时中国特别强调家族体制与社会秩序,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倭仁作为传统的保守派官员在叶氏族谱序言中盛赞家族体制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正符合这个时代保守派地主阶级的主张。20世纪初,庚子国变,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西学东渐而来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精英阶层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近代化浪潮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家族主义统治,建立国家主义的民主共和国,体现在叶善镕在编写族谱时的家族应是国家团结的基石的主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