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乡愁》 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乡愁》 教学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7 17: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实录
一、创设诗歌情境
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歌曲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演唱时,曾使现场观众热泪潸然。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背景
我们先认识一下诗人。根据积累的资料,谁能把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作一简要介绍。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师: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有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似乎那雨也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他心潮澎湃,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直到60多岁了后,他才重新回到大陆。
三、体悟诗歌感情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反复诵读诗歌,才能真正与诗人有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说说。
生:悲伤、凄凉,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掌声)
师: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无论是闺秀柔情,还是英雄霸气,都是美的韵律,都是情感的流露。这首诗,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
师:嗯!既然是愁,语调自然深沉哀婉些好,语速呢?
生:语速舒缓一些。
师:看来,你对朗读挺有研究。那我们用掌声请你试读一遍吧!
(掌声;学生朗读)
师:谁能对他的朗读发表高见?
生:语速较舒缓,但是我觉得,还要根据情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师:点评比较到位。朗读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到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出示课件: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朗读录音,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特别要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
(播放朗读录音)
师:这首诗共四个小节,分别表达了对谁的情感?
生:第一小节写小时候与母亲分别,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师:少年时代,余光中只身到四川求学四年,渴望与母亲团聚,所以用稍平淡、回忆的口气读;“小小的”“这”“那”,“小小的”三字标为重音,可以重音轻读。
生:第二节写与妻子分别,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师:不错。余光中在成婚后两年,就到美国讲学,从此生活在异国他乡。
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重音是“窄窄的”“这”“那”
生:第三节写母亲去世,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师:在30岁那年,诗人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悲伤是难免的。“外头”语调要稍高一些,“母亲在里头”语调要转激烈,“在里头”,可以拖轻微的颤音。
生:第四节写与祖国大陆分离,对祖国的思念。
师:是的。1949年,诗人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那年21岁,思念从此生根。同学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惆怅,我们要用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在那头”拖长音,表达深深的惆怅和期盼;重音是“浅浅的”“这” “那” 。
师:根据刚才的体悟,同学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与诗人的内心共鸣。
(学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老师留意了,同学们的朗读进步明显,读出来海外游子的深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四、探究诗歌语言
师: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心间,怅惘叹息。《乡愁》借助时间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师:大家找出了哪些关于时间变化的词语呢?
(学生纷纷回答;出示课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师:非常准确。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分别用了四个形容词和量词,请大家找出来,体会一下表达效果。
(学生寻找词语,交流体会)
师:“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却把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体现出诗人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爱国意识。
师:四个意象融入了诗人不同阶段的情感,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托物抒情。
五、步入诗歌意境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她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生:我选择的是第1个诗节。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掌声)
师: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
(师生齐背《游子吟》)
生:我选择的是第2个诗节。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与妻子的相识、相依、相离别的情形,不禁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配乐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3个诗节。到了后来,“我”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不孝儿回来了!你在哪里?
(掌声)
师:你真正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我欣赏。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离别这种痛苦的折磨呢?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也许山水能把我们分开,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终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月圆人也圆”!
六、谱写诗歌余韵
师:在感受诗人真挚的思乡情感之余,我们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体会一下创造的成就感。
(学生思考、写作)
生:乡愁是深秋的枫叶,是飞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舞蹈着我的双眸,壮烈着我的文字,超脱成寻根的红色感叹号。
师:富有诗意,意境很美!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师:能和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错!
生:乡愁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乡愁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师:好凄美的思乡曲!富有音乐美啊!
生: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响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串串驼铃,叩动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醉人的思念;乡愁是寄出尘封已久却依然炽烈的书信,每一次读来都心潮澎湃……
师:没想到咱们班有这么多的诗人,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乡愁是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感谢你们把我又一次带入了思乡的梦境。刚才上课时听到的《乡愁四韵》就是余光中先生系列乡愁诗中的一首。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师:“月是故乡明”。不论走到哪里,还是回家的感觉最好!祝愿我们的同胞早日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