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6”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
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主备: 审核: 时间:2014年 9 月 第 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二、自主预习
课前预学案: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劫难( ) 追溯( ) 遗骸( ) 鸟臀目( ) 潮汐( )
蟾蜍( ) ( ) 褶皱( ) ( ) 铱( ) 陨石( )
二氧化硅( )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不解之谜:
趋势:
遗骸:
褶皱:
致密:
3、走近作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四、当堂检测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关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1教育网
五、拓展提升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六、课后作业
1、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2、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 《被压遍的沙子》
一、自主预习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
⑵一立方英寸被压遍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遍的沙子要重得多。( )
⑶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遍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英石”。 ( )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三、当堂检测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都有哪些作用?
⑴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⑵即非常纯的沙子。
⑶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四、拓展提升
1、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2、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3、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五、课后作业
1、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悟或体会。
2、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那场灾难。
六、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