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第一章 [答案] BD阶段测评(一)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
1.钓鱼岛(the Diaoyu Islands)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在距温州市约356 km、距福州市约385 km、距基隆市约190 km的位置.若我国某海监船为维护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从温州出发去钓鱼岛巡航,到达钓鱼岛时共航行了480 km,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海监船的位移大小为480 km,路程为356 km
B.该海监船的位移大小为356 km,路程为480 km
C.确定该海监船在海上的位置时可以将该海监船看成质点
D.若知道此次航行的时间,则可求出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
[解析] 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所以该海监船的位移大小为356 km,路程为480 km,选项A错误,B正确;该海监船在海上航行时,确定其位置时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故可以将该海监船看做质点,选项C正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若再知道航行的时间,则可以求出平均速度,选项D正确.
[答案] A
2.对做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解析] 减速时速度一定减小,而位移一定增大,故选D.
[答案] D
3.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道路两旁都竖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下图所示,甲图是广州市环市路高架桥上的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6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离下一出口还有25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
A.60 km/h是平均速度,25 km是位移
B.60 km/h是平均速度,25 km是路程
C.60 km/h是瞬时速度,25 km是位移
D.60 km/h是瞬时速度,25 km是路程
[解析] 汽车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60 km/h,即任意时刻的速度都不能超过60 km/h,故该速度是指瞬时速度;高速路不可能总是笔直的,因此25 km是指路程.
[答案] D
4.一物体以6 m/s的速度沿一光滑倾斜木板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 s,物体仍向上滑行,速度大小为1 m/s.若增大木板倾角,仍使物体以6 m/s的速度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 s,物体向下滑行,其速度大小变为1 m/s.以沿木板向上为正方向,用a1、a2分别表示物体在前后两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a1=-2.5 m/s2,a2=-2.5 m/s2
B.a1=-3.5 m/s2,a2=-3.5 m/s2
C.a1=-2.5 m/s2,a2=-3.5 m/s2
D.a1=3.5 m/s2,a2=-3.5 m/s2
[解析] 设沿倾斜木板向上为正方向,则初速度v0=6 m/s,木板倾角增大前后,物体在2 s末的速度分别为v1=1 m/s,v2=-1 m/s.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可得
a1== m/s2=-2.5 m/s2,
a2== m/s2=-3.5 m/s2.
[答案] C
5.
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x1、x2和x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 )
A.x1>x2>x3 B.x1C.x1=x2=x3 D.三者关系无法确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位移图象与物体运动轨迹的区别.屏幕显示应该是军队运动的轨迹曲线,它的作用相当于活的地图,而不是位移-时间变化关系,三路部队的位移均为由A指向B的有向线段,即三者相等,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
6.在印度洋海啸救灾中,从水平方向匀速航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救灾物资,地面上的人员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观察被投下的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是竖直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
B.物质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
C.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D.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
[解析] 从飞机上投下的救灾物资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所以其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分析时要注意考虑飞机是在飞行的过程中投放救灾物资的.
[答案] B
7.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B.三人中总有一个或两人讲错了
C.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都对
D.如果三人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可能都对
[解析] 研究物体运动时,只有选定了参考系,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形式.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往往不同.
[答案] D
8.如图所示,三条直线描述了a、b、c三个物体的运动规律,由此可知( )
A.三个物体都做匀变速运动
B.三个物体都做匀加速运动
C.a物体速度变化最快
D.c物体运动加速度最小
[解析] 三个物体的斜率一定,即加速度一定,故三个物体都做匀变速运动,其中a、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选项A正确、B错误;三个物体中,a的加速度最大,速度变化就最快,选项C正确;b的加速度最小,选项D错误.
[答案] AC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12分)
9.如下图所示是一位同学用手拉动纸带通过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旁边附着一把毫米刻度尺,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根据纸带上点的排列情况可判定,手拉动纸带时,手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__________,由A到C这段距离内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m/s,打C点时手拉动纸带的速度约为__________ m/s.
[解析] 根据纸带上点的排列情况可知,速度越大,打点越稀疏,故手的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点位置为2.10 cm,由A到C这段距离内手运动的平均速度== m/s=0.18 m/s.C点左右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可认为等于打C点时手拉动纸带的速度,即v= m/s=0.39 m/s.
[答案] 先增大后减小 0.18 0.39
10.如下图所示为某物体的x-t图象,在第1 s内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_,从第2 s至第3 s内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_,物体返回时的速度是________,4 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位移是________,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解析] 由x-t图象知,物体在第1 s内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1=1 m,速度为v1=1 m/s;从第1 s末至第3 s末,物体静止,位移为x2=0,速度v2=0;第3 s末至第4 s末,物体返回(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3=-3 m,速度v3=-3 m/s.
物体在4 s内的路程为s=1 m+3 m=4 m;
在4 s内的位移为x=x1+x2+x3=1 m+0+(-3) m=-2 m,4 s内的平均速度为==-0.5 m/s.
[答案] 1 m/s 0 -3 m/s 4 m -2 m -0.5 m/s
三、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
11.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 m/s的速度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s,球又在空中飞行0.3s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1s,且球被挡出后以10m/s沿原路反弹,求
(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
(2)守门员接球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
[解析] (1)设球被踢出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罚点球时的速度由v0=0变到v1=30 m/s,用时t1=0.1s,由a=得:罚点球时,a1== m/s2=300 m/s2.
(2)接球时速度由v1变到v2=-10 m/s,用时t2=0.1 s,接球时a2== m/s2=-400m/s2,即加速度大小为400 m/s2.
[答案] (1)300m/s2 (2)400m/s2
12.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第一个时间内平均速度是v1,第二个时间内平均速度是v2,第三个时间内平均速度是v3.
(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仍为此全程,若完成前的位移时平均速度是v1,完成中间的位移时平均速度是v2,完成最后的位移时平均速度是v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设全程的位移为x,所用时间为t.
(1)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得
1==
=.
(2)由题意知,完成前的位移所用时间t1=,
完成中间的位移所用时间t2=,
完成最后的位移所用时间t3=,
由=得2===.
[答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