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三部分 写 作
第三章 依题写作,扣题行文
第一讲 审 题
目录
01
真题再现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因此,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作文的第一关,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从写作的结果来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与审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抓住“题眼”,挖掘“深意”
一般地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也有“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它能体现中心,点明重点,表明感彩,这就是所谓的“题眼”。抓住题眼,在此基础上对文题进行分析,易于全面把握写作重点,扣紧中心。全命题作文题目一般有独词式和短语式。在分析题目时,也要讲究方法。
中考作文题目中如“亮”(浙江宁波)、“陪伴”(广西桂林)、“散步”(四川成都)等独词式的文题,其本身就是“题眼”,分析时可以由实入虚,好好咀嚼、揣摩。以“陪伴”为例,“陪伴”的意思是“随同做伴”,可实指人、物、景,也可虚写如爱、微笑、信心、苦难等陪伴“我”成长。
若作文题目是短语或句子,在审题时尤其要注意题目中表示修饰、限制和补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就是“题眼”,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准确立意了。如 “特别的经历”(湖南永州)、“做好自己”(四川宜宾),前者立足于“特别”,后者则要抓住“做好”这个“题眼”。
此外,汉语词汇一般含义丰富,不少词语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隐含义,做到由表及里,挖掘“深意”。
如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解开缚心的绳索》,写作时先要明确什么是“缚心的绳索”, 也就是要明确其比喻义。“绳索”,可以是名利、欲望,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等性格,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
又如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沉淀》,其本义一是(动词)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二是(名词)沉到溶液底层的难溶解的物质;其比喻义为凝聚、积累。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会明确应该围绕其比喻义来写,进而写出深度与新意。
由此可见,抓住“题眼”,化实为虚,既能找准切入口,又能挖掘出深意。
二、关注材料,开拓思路
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作文,即“材料(导语、提示语)+文题”的命题形式,虽说考生在写作时也可灵活发挥,彰显个性,挥洒才情,但是“材料(导语、提示语)”对写作的内容、立意、选材等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审读“材料(导语、提示语)”显得十分必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你看到“财富”二字时,可能会想到家里的财产、父母的地位等,其实,“财富”的内涵很丰富:师友的支持,亲人的关爱是财富;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是财富;就连那遭遇的挫折,经历的失败,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
请以《最宝贵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如湖南益阳中考作文题: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健康,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3)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有关信息。
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财富”是其“题眼”所在,它规定了作文取材的对象或写作的范围。根据材料提示,我们可以明确:“财富”是指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知识、时间、健康、信誉、亲情、朋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财富;创新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也是财富。这样从材料出发,拓宽思路,发散思维,立意就更加深刻,选材也就更加丰富、准确了。
三、分析联系,把握内在
有些全命题作文题中,其题目本身就蕴含了或因果或条件、抑或其他的内在关系,审题时,要注意分析其中包含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写作范围与立意方向。
如文题《自律的快乐》中,“自律”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自律”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写作中若不考虑这层关系,则会失之片面,偏题跑题。
又如江西中考作文题《那个影响了我的人》。对题目进行分析:它的关键词是“影响”,其本义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影响了”,即写作中人或事要有前后变化的比照,不能只写后,而不写前。“那个……的人”,即施加影响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一个人,而不是几个人。“我”,意味着写作中要让自己参与始终,写自我体验,不能置身事外。也就是说,要紧扣“影响”二字,认真分析“那个人”与“我”的关系,写出“影响”的始末,展示“我”“为什么被影响”“怎样被影响的”“被影响后如何”等。
有些文题中包含副词,这些副词也往往对写作的立意和选材进行了限制。如湖北襄阳中考作文题《我真的很不错》,其中“真的”“很”强调了事实之真、程度之深。又如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下次,你会做得更好》,“更”提示了写作落脚点应该是“本次”,要通过对“本次”经历中的缺憾的描述,展现出主人公对成长、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并指出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克服的决心和勇气。
还有的时候,要审准文题中的人称。如江苏南京中考作文题《让我想一想》,界定了要写“我”而非别人,“让”又暗示了要写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
四、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1.“大词”的题目要往小的方向写。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不断推进,“宏大叙事”类作文题的“宏大主题”写作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什么是“大词”?就是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精神”等一类的词语。遇到这些“大词”,一定不能就大说大,否则极易写假、写大、写空。而应该想办法往“小”了说,做到“以小见大”。
如2022年重庆A卷中考作文:“济”是2022年年度推荐热字之一……请围绕“济”字的含义,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在写作时,可围绕其导语将写作的主题缩小,如同舟共济,写自己下楼做核酸时看到60多岁的奶奶在做志愿者;如刚柔并济,写妈妈在生活中的坚强和对待自己时的温柔;再如接济,写自己将早餐分享给街角的流浪狗后,它们对自己流露出的信任……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反映出背后的深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可感,信服度高。
2.宽泛的题目要往明确的方向写。中考作文题目普遍具有宽泛性,因为题目够大,才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有导语的作文,常常在导语中针对题目给出相对较宽泛的解释或解读角度,但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就宽泛说宽泛,而应该选择一个小切入口,往明确的方向进行写作。
如2022年山东烟台中考作文要求以《看见》为题进行写作。在写作时,需要使其更加明确化。可由一个词组成一个短语,再由一个短语组成一个句子,越明确越好。如看见某人——“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她教会你乐观向上,积极地面对人生的苦难;看见某物——树枝上爬行的蜗牛,即使速度缓慢,依然坚定前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坚定了你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扩展,既限定了题材又限定了中心,写作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也更容易入手。
3.比喻的题目抽出本体来写。常常有一些作文题目,不像《我因拼搏而成功》《温暖的时刻》这样具体,而是像《风雨彩虹》《春满心田》这样较为抽象的。在题目中带有一些比喻义,需要学生把这些题目的比喻义的本体挖掘出来。千万不要就比喻说比喻本身,或者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完全混合在一起来写。
如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要求以《推窗风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从命题者的意图而言,不是要让学生直接写具体的窗和自然界的风,而是要挖掘题目背后的隐喻义。如可以写推开交流的窗,迎来理解的风;推开自卑的窗,扬起自信的风;推开偏见的窗,真诚、理解的风徐徐吹来……总之,命题者是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成长、生活的思考。
五、审准情境,落实任务
情境任务类作文,即“通过近乎真实的写作情境的创设,给出明确的写作任务”的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时务必认真解读材料,明确材料中创设的写作情境和写作任务。我们必须明确,情境任务类作文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材料作文,因此,写作时一方面必须紧扣材料中创设的写作情境;另一方面,完成材料规定的写作任务时切忌离开材料自由生发,而应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加以落实。
情境任务类作文可从读者、作者、文体、写作内容、写作目的等方面来解读。我们要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语篇。
1.找准情境任务的读者和作者,从而确定行文对话的口吻、语气、措辞等,即明确用什么身份和谁交流,明白该讲什么话,才能进行得体有效的交流。
比如:“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即将召开一次特别的主题班会,你被要求在这次班会上做一次主题发言,发言的内容就是你在此次疫情这面特殊镜子里的所见及因之引发的思考。请你就此拟出发言稿。”这里的情境设置是主题班会,读者是老师和同学们,作者是学生,从分析这两个要素我们可以确定交流双方的身份,学生写作过程中主要的对象是同学,因而要用平等、和谐的语气交流,可用“我们”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加强对话感,所说的话要符合学生的身份。
2.审文体,确定文章格式及相关文体的语言表达。 文体关乎文章的表达,文体不清,表达也会混乱。如写发言稿,既然是发言稿,发言时一定会有称呼问好,结尾一定会有“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这个就是写作格式。
3.审写作内容,从而确定文章写作的范围,避免行文脱离材料,天马行空。 每道作文题必定有它规定的写作内容,我们要遵守规则,不能信马由缰。如上面作文题情境任务中要求“发言的内容就是你在此次疫情这面特殊镜子里的所见及因之引发的思考”,这个写作内容告诉考生,必须围绕此次新冠疫情的所见所思来写,如果脱离了疫情这个情境,就偏题了。
4.审写作目的,从材料出发,结合情境任务去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从而让写作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如上面的作文题,可通过中外抗疫能力材料的对比,来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考生在写作中除了要写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外,还应该体现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呼吁学生为国出一份力,这样的作文就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真题再现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推开窗,美景如风,理想如风,亲情如风,文化如风……缕缕清风,徐徐吹来,丰盈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成长。
请以《推窗风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文题解读】
《推窗风来》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双关含义。两个名词“窗”和“风”,要考虑它们的比喻义与双关义。“窗”既指现实之窗,如家里的窗、老屋的窗、书房的窗,同时又有深层含义,如成长路上的选择与困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隔阂,家乡故土的保守与固执,传统文化的怠慢与冷落;“风”既指自然之风,同时也有深层含义,如一份扑面而来的温馨与感动,一股油然而生的自信与力量。对这两个名词的理解,决定了文章的选材和立意。
从审题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题目中前后两个短语的因果关系。“推窗”可以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比如遇到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阻碍,有了什么动机,所以才会做出这样主动的一个动作来。“风来”是结果,是和“推窗”有直接关联的另一种境界。“推窗”之前,是整篇作文的铺垫部分,不宜写太多;“推窗”之后是整篇作文的中心内容,要写出“推窗”前后的情感变化或认知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
写作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关注自我成长,表现人与自我关系的主题。考生可以联系自身成长、理想追求的过程中,突破险阻、柳暗花明的经历进行文章的写作;可以书写家国情怀,凸显个人与时代结合的主题。这类材料主要是年度内发生在国内外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者热点话题,比如现阶段疫情中展现出的大爱情怀,“风来”则是结合自身的感悟将主题进行升华,比如感悟祖国的强大,感悟文化的骄傲。还可以描写自然景象,从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中去进行思考和感悟。
【优秀范文】
推 窗 风 来
开窗,清风徐来。努力,静待花开。
——题记
周末清晨,阳光明媚。
书房内,一张杂乱的桌子前,我对着语文试卷急得满头大汗,本来是想从做了近两个小时的物理题中脱身出来,换换脑子,可又遇上了这艰深晦涩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心情一下子郁闷起来。下周一就进行全市第二次摸底测试了,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了“海量”的试卷,我要在这短短两天的周末里复习完所有科目,还要完成各科的讲义,脑子里边就像一锅沸腾的粥,乱哄哄的。此时,我大脑一片空白,只得无奈合上书。
我想到阳台吹吹风,给脑子降降温。我低着头无力地拉开窗户。那一刻,清风徐来,全世界的声音仿佛都涌入耳中:嘤嘤成韵的鸟鸣声,小朋友们的嬉戏打闹声,小区广场上老人的说笑声,夹杂着墙外马路上零星的汽车鸣笛声,汇成了一曲声音的交响乐。
突然一阵凉爽的风袭来,吹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大脑,抬头一望,便是五彩斑斓的美景与阳光:对面那幢黄色的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旭日的光辉照在它的身上,如绸子般缠在它的周围,熠熠生辉,使它的颜色更加明艳,仿佛童话中的房子。
楼下的花园里面各种颜色的花开得正艳,像极了画家的调色板,五颜六色的花绚丽地绽放着。路旁的柳树也舒展舞姿,风声为它们伴奏。楼顶上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带着满天温柔跨过金黄的楼宇和绚烂的花园向我袭来。这是独属于周末的美丽,可我却没有注意到它。我迎着风,仿佛能嗅到花香,耳畔的声音恰是人间烟火气的美丽注脚。
我尽情地长舒一口气,顿觉浑身放松下来,不再想什么考试,又舒了一口气,我不自觉地笑了,回头望望镜子中的自己,我看到我心中那叫初心的花儿开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证明你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白费。”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成绩单就像蓝天,你为之拼搏的汗水便是天上的白云。想到这些,我笑了,自从上了初三,很久没这么舒心了。
我回到了桌子前,这次我从容不迫,没有满头大汗,只有对新知的渴求。还焦虑什么考试呢?我相信只要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剩下的就静待花开吧。
此刻的我,眼中不再只有复杂的数理化、艰深晦涩的文言文,还有人间四月天,还有徐徐而来的清风。我希望,今后我无数次打开窗,都能阳光正好,清风徐来!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