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二首》特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当代诗二首》特色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9 22:25: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国当代诗二首》特色教案
我遥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曾卓的简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要珍惜年华、珍爱人生,要加倍努力,成就事业,充实人生。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补白。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很多。同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殊不知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也是璀璨夺目的。下面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一位当代诗人的诗《悬崖边上的树》。
这位诗人便是曾卓,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赏析他晚年写的一首诗:《我遥望……》。
二、听读课文,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吟诵这首诗。
2.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老师在朗读节奏、快慢等方面稍加指导。)
3.听配乐朗诵。(同时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明确:诗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为诗。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为了抒发内心的某种情感,诗人就从周围的人、事、景、物中选择对象。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融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便是意象。解读诗歌应从捕捉、品味意象开始,来还原、丰富这份情感。
4.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吟诵这首诗,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并在头脑中勾画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借助勾勒出的画面品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互相交流。在这一环节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应适时抓住诗歌中的几个意象引导学生赏析。如:怎么理解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港口”“故乡”?为什么诗人在“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故乡”会“迷失在烟雾中”呢?第一节中的“偶尔抬头”和第二节中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一样吗?
5.教师小结:
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
意象: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意”指诗人的情感意蕴,“象”指物象和事象。
明确:把握诗歌塑造的意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的相关哲理,就能对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三、联想想象,填充空白
1.大家看课文,诗人写这首诗时大概多大?
作此诗时,诗人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往事,年少的幻想、青春的激情、中年的坎坷,一齐涌上心头。诗人以“回忆”的视角扫描颇不平坦的一生,应该有许多画面可以描写,但他却不着一字。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几十年的跨度,诗人只用“抬头”与“回头”、“港口”与“故乡”的对比来表现,而一生的历史、人生的意义等,却全部留给读者去补充想象。这便是我们所讲的“空白艺术”。
2.拓展延伸
“空白艺术”在许多艺术领域中都有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如齐白石有一幅虾戏画:一张白纸的中央,寥寥几只虾,周围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溢水,烟波无限,给人留下不尽的想象。我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使用省略。留下空白是诗的基本特点。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空白艺术,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空白是一种美,它给鉴赏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空白进行补充,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发掘诗歌的意境。
3.诗人用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了“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
4.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诗歌的笔调,写两三行文字,填补作者在诗中省略后所造成的空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给出例子:
我猜想——
他曾经有诗歌一样纯美的童年理想,
想用心灵酿造诗歌的蜜浆;
他曾经……
他曾经……
他曾经……
(用5~6分钟写,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点评。)
5.教师小结:
补白的过程就是一个多角度理解诗歌的过程。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没有补白就不能称为读诗。
四、知人论世,走近曾卓
1.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固然都有道理,但对“空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的正确理解、对一首诗的鉴赏品味,还要了解作者的遭际,知道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联系《悬崖边上的树》,了解曾卓的经历。)
2.刚才哪些同学的补白比较切近作者的思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谈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在读它时都会被深深打动?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
4.教师小结:岁月易逝,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如梦。我们既要勇敢地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走过,才能知道它的艰险,才能领略它的风景。同学们,请把你的每一步路走好,不管是乐还是苦,它们都将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5.学生集体诵读《我遥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在走进曾卓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鉴赏方法之一: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
方法之二:展开想象,填充和理解诗歌的空白。
方法之三: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六、课后作业
1.思考:《悬崖边上的树》这首诗的留白处是什么?
2.模仿这首诗,以“我憧憬……”为题写一首小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意,体验诗情,抓住描写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并且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9年3月26日,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天才的诗人,在他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这位用自己孤独的生命为他谱写了最后一首涅槃的诗歌。正如历史上许多同样的悲剧一样,诗人也因此而神圣,而让后人永远景仰。他的名字叫海子。今天让我们大家一同欣赏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诵读诗歌
1.老师配乐范读。
2.再请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一下这首诗,看谁读得更有感情;以两大组为单位分别朗读,注意朗读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默读一遍,一边品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首诗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整体感知
1.先小组交流,然后指明回答透过这首诗,你看到的海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并且在诗中找出依据来。
2.介绍海子其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海子和真实的海子作个比较。
相关链接: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徽省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家里入不敷出。小的时候,一边上学还得一边回来干农活挣工分。1979年考上北大时,30元钱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来的。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乡村的风光总是怀着无比的激情。上大学后,从农村来到了北京这所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很不适应,时常感到痛苦、寂寞和惆怅。他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排斥,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种偏颇使他很少与人交往。最后连他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海子是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是牺牲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而献身诗歌创作的,献身于理想的追求的。
四、合作探究(穿插朗读、咀嚼、感悟)
大家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对海子是否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新的认识呢?现在请你们再细细的品读这首诗,看看有哪些疑问,过会儿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记录下来,全班进行交流。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或思维的火花,也请记录下来,过会儿和大家一起分享。
备答:
1.这首诗中的“幸福”一词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含义?
具体内容:“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
特定含义:尘世中的幸福。物质的、实在的,不乏新鲜可爱的、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2.诗当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超脱尘世的、尘世之外的幸福生活。精神上的、理想的、不现实的,也不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以上两种生活应该说都是作者非常向往憧 ( http: / / www.21cnjy.com )憬的,但是喧嚣杂乱的物质世界里,这两种理想是不兼容的,也是相互矛盾的。从这种矛盾中,我们可以想到,海子内心曾有过三种意识互相交织,即世俗意识,对现代尘世生活的理解甚至肯定;理想意识,对自己内心构筑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当这两种意识互相斗争、相持不下时,就产生了第三种意识,即逃避意识。最终逃避意识占了上风,他选择了死亡。也可以这样说,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心灵中的精神家园。
【期刊拔萃】
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黄 耀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平易、朴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通俗易懂,一直以来被广泛流传,不仅因为它是一首精品诗歌,它还是中国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抒情短诗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对生活的咏赞,是诗人内心喜悦的抒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诗人给予所有善良人的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祝福。
一、关于海子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表面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似明丽,透过诗歌,我们看到了诗人海子是用心灵在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但这一切与世俗纷纭的生活相隔遥远,他甚至一生都在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诗文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节奏清新、明快,情感淳朴、欢快。诗人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二、诗歌的表象:诗人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与“幸福”的祝愿
诗人海子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我们作了诠释。诗歌一开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诗人理想中的“幸福”图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描绘了诗人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简单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闲散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清静、温暖、独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了海子对生活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海子满怀着“幸福”,他并不想独享,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向亲人们告之“我的幸福”,并且还要对亲人、对所有人的祝愿,要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祝愿他们也幸福。即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甚至不忘给无生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海子心中那充溢的幸福、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人已下定决心摒弃生活中的烦扰和沉重,他要发现、展示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因为,只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就能心胸开阔、感情欢悦、充满幸福,尘世生活的幸福也会感动每一个人。
我们吟咏、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诗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诗人海子的激动、欢愉、轻快、幸福的感情无不流露在诗的字里行间。
三、诗歌的背后:诗人“幸福”的悲哀
“幸福”本来是一种经过自己体验后的感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里行间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从诗的起句开始,加了“从明天起”的时间限定语,意味着今天的不可能性。诗人海子的幸福是“从明天起”,而不是过去、现在,更不可能是此刻所拥有的,说明海子今天的生活并不幸福,他要把自己的幸福寄希望于“明天”,而且是要从“明天”才开始行动,这就为整首诗定下悲凉的基调,他的幸福只像“闪电”一样快速、神秘,让人战栗。
(一)诗歌的孤独
海子经历了生命中的两难的选择:选择尘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生活在诗歌王国里,他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追问和矛盾困惑的痛苦。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想,独守寂寞,以诗歌为生命,以生命为代价,为理想奉献了全部身心。他不甘于庸俗的生活,追求纯净和理想的园地,苦苦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显示了他对诗歌和人类生存的独到理解。海子献身于诗歌是以牺牲尘世“幸福”为代价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只”字,我们看到了海子坚定的决绝之心,弃绝尘世幸福,他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坦然而坚定的。尘世生活的轻松与温暖,能够使平凡人享受到的幸福,但对海子来说,他的精神气质使他不肯违背自己的本性,更不能背弃自己的人生信念,哪怕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孤独和伤痛,他也要坚持走下去,这注定了他的“不幸福”,幸福离他原来越来越远,海子为自己心灵难以企及的幸福唱了一曲挽歌,而他的选择加重了他内心的沉重和痛苦,令他无法承受这生命之重,终于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二)生活的孤独
海子工作后生活在离北京六十多里的昌平小城,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本应该朝气蓬勃,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自己的交际圈子,可是,在海子生活中却找不到。海子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就把自己关闭在寓所里读书、创作,不与外界接触,很少与别人打交道,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海子死后,他的挚友西川在《怀念》里写道:“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长久的孤独、暗淡的生活为海子带来了痛苦,他的幸福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闪电”,瞬间消失,在诗中,海子是在含着痛苦与坚忍的泪水呼喊着幸福。
(三)爱情的孤独
海子曾经爱过四个女性,但每一次结果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场灾难。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B是他阳光灿烂的初恋,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是最令他刻骨铭心的,后来爱情出现变故,B有了相恋的男友,离他而去。不久他遇到了给予他无限赠予的S,与S爱情也明朗化,但这段恋情也以苦涩而宣告终结。接着海子遇到A和P,而A与P似乎永远只能是妹妹与姐姐,苦苦追求的“爱”却是常常遭到拒绝的尴尬,最终都不成功,得到的是失落、痛楚,促成了他对人间的爱的“灰飞烟灭”。由爱到痛使海子走向孤独的边缘,并最终沉溺于孤独的悲伤之中。
(四)灵魂的孤独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想象中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家园,可在幸福的表面下,我们似乎看到隐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呐喊、挣扎,在这个“做一个幸福的人”所向往的“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长久地沉眠……1989年3月26日黄昏,海子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衣服口袋里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个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的诗人,带着对诗的王国的眷恋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用尽了整个灵魂诠释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市蜃楼般的浪漫和理想,在大海上,海子找到了他的理想之乡、浪漫之乡和安魂之乡。海子在尘世中没有找到他的幸福,他认为死亡可以成全他所要的幸福。
四、结语
海子给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尘世平凡人的幸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更多的是人们对现实中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价值的一种肯定与满足,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海子的祝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感受到他质朴下的清高与孤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诗人一时的想象中,像“闪电”般短暂。海子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世人,而自己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理想中的家园,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许是诗人海子自身对世俗生活的偏执理解和刻意排斥,他长久地感受到孤独与冷漠,尽管他在诗中反复抒写“幸福”“祝福”,慷慨地撒播温情,但事实上,诗人内心孤独依旧、悲凉依旧、痛苦依旧,根本不能获得“幸福”。
(选自《文教资料》,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