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学案 练习)——2024届高考地理 大单元一轮复习【通用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三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学案 练习)——2024届高考地理 大单元一轮复习【通用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7 18:08:59

文档简介

单元一 宇宙中的地球(精讲案)——2024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一轮复习【通用版】
一、考点汇总
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2 热力环流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点4 大气环流
考点5 锋面系统
考点6 高压、低压系统
考点7 气候的形成
考点8 全球气候变化
二、考点精编
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根本来源:太阳辐射(A) 直接来源:地面辐射(B)
受热过程 具体说明 地理意义
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而,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过程2:“大地暖大气” 地面被加热,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 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热量
过程3:“大气还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流经处气温低暖流流经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髙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淮河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层反射作用突出,且与云层厚度有关。
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4.逆温
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典型例题】
在气候系统内部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反馈过程,它们起着从内部调节气候系统的作用,其中有些反馈过程对系统变化起加大的作用,称之为正反馈。另一类反馈过程则对系统变化起阻碍作用,称之为负反馈。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洒水车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大气中的水汽在白天对气温有正反馈过程,当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多,气温升高。这个过程中,图中各个环节变化正确的是( )
A.①增强②增强 B.③增强②增强 C.④减弱⑥减弱 D.⑤增强②减弱
2.晴天,炎热的街道在洒水车洒水过后短时间内,气温迅速上升,结合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 )
A.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增,②增强 B.地面吸热大增,③增强
C.地面蒸发大,暖湿气团上升 D.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增,④增强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宛如进入冰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雾凇的形成是因为( )
A.①较弱 B.②较强 C.③较弱 D.④较强
4.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打卡”的最佳时间是( )
A.晴朗微风的清晨 B.晴朗温暖的午后
C.风雨交加的子夜 D.细雨蒙蒙的傍晚
“尾迹云”是飞机飞过极冷、极湿的空气时,发动机尾气与周围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一种特殊云系。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尾迹云”增多会加剧全球变暖。完成5~6题。
5.美国东海岸和中欧地区空中交通量相近,但前者“尾迹云”出现概率低,其原因是( )
A.前者气候较温暖 B.后者风力更强劲
C.前者水汽含量高 D.后者大气不稳定
6.“尾迹云”增多会加剧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降低 D.地面辐射过程中热量散失减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对气温有正反馈过程时,即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大气受热过程中,⑤被反射的太阳辆射会增强,④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增强,从而会使得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辆射,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从而②大气逆辐射增强,⑥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弱,B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晴天,炎热的街道地表温度高,在洒水车洒水过后,短时间内会加大地面蒸发,使得暖湿气团上升,洒水车过后,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后,一段时间后会使得②③④增强,但短时间内很难实现,C正确。故选C。
3.答案:C
解析: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读图可知,图中①被大气反射回去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雾凇,即③大气逆辐射较弱与雾凇形成有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雾松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晴朗微风的清晨,昼夜温差大,地面气温低,微风天气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A正确;晴朗温暖的午后不利于水汽的凝结,B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C错误;细雨蒙蒙的傍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美国东海岸冬季受海洋和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使高空气温难以达到水汽凝结的温度,故出现的“尾迹云”较少,中欧受陆地影响明显,地面气温低,使高空气温容易达到水汽凝结的温度,A正确;中欧地区风力大不容易形成“尾迹云”,B错误;美国东海岸水汽含量高,容易形成“尾迹云”,C错误;中欧大气相对较稳定,容易形成“尾迹云”,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较少,对全球增温影响小,A错误;“尾迹云”增多会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错误;“尾迹云”增多会增加对太阳幅射的反射作用,C错误;“尾迹云”增多,使地面辐射的热量难以扩散,导致地面增温,D正确。故选D。
考点2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2.三个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3.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1)山谷风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海陆风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3)热岛效应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典型例题】
在干旱地区,夏季绿洲农田上的最高气温比其邻近的沙漠戈壁低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冷岛效应”使得绿洲、湖泊上空上下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光照差异
C.不同下垫面的气压差异 D.不同下垫面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能( )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的生长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下垫面气温变化幅度大,均会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下图为武汉市热岛强度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1980~2004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武汉市区的影响是( )
A.市区空气质量改善 B.市区降水强度增加
C.市区人口增加 D.增加冬季取暖耗能
4.2004年后,武汉市热岛强度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市区人口减少 C.硬化路面增加 D.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华北某山坡坡顶与坡谷海拔分别约为2200m和900m,山谷风显著。下图为“某年冬季该山坡不同海拔气象站点山谷风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冬季该地谷风出现的主要时段为( )
A.日出后至日落前 B.中午前至日落前
C.日落后至日出前 D.日落后至中午前
6.该山坡的朝向最接近( )
A.南 B.西 C.东 D.北
7.各站点谷风风向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微地形分布 B.地转偏向力 C.谷岭间温差 D.植被覆盖率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冷岛效应”的成因,绿洲、湖泊水分含量较附近的沙漠戈壁多,水的比热容较大,受其影响绿洲、湖泊地区气温上升缓慢,形成了“冷岛效应”,因而形成“冷岛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下垫面的水分差异,D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冷岛效应”的影响,“冷岛效应”使得绿洲地区近地面气温较低,从而减弱了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A错误,B正确;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得绿洲上空上下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难以进行,C错误;逆温层的存在使得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湿润环境利于绿洲地区农作物的生长,D错误。故选B。
3.答案:B
解析: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说明温室气体增多,城市空气质量变差;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中心上升气流会更显著,其降水强度应该会加强;市区人口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加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武汉市位于亚热带地区,热岛强度增大会减少冬季耗能,B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2004年后武汉市热岛强度变小,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市区气温降低所致。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增加城市的储水能力,对城市气候的调控能力增强,导致市区气温下降,热岛强度相应变小;由图可知,2004年后市区人口增多;硬化路面增加,城市热岛强度易变大;全球气候变暖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影响不大,A正确。故选A。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C、D错误;结合不同海拔测点中风向的转变,白天10点左右风向发生转变,吹偏南风为谷风,18点左右风向又发生转变,吹偏北风为山风,由此可知,冬季该地谷风出现日出后至日落前,B正确,A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山坡总体上白天的谷风以偏南风为,夜晚的山风为偏北风为主,且海拔928m处谷风(偏南风)强烈,山风(偏北风)较弱,故该山坡朝向南面,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不同海拔高度测点风力大小不同,风向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海拔地区存在着局部地形差异,影响局部风向的转变,A正确;同一山地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影响差别较小,B错误;谷岭间温差大小影响风力大小,对风向影响不大,C错误;植被覆盖率影响温差以及摩擦力,对风向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夹角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等压线稠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
摩擦力大小 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典型例题】
下图为“2022年4月25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地的气压差值最大可能为( )
A.10 B.13 C.18 D.20
2.此时,风向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大的地区是( )
A.辽宁中部 B.新疆北部 C.内蒙古北部 D.广东南部
3.该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状况有可能是( )
A.晴空万里 B.大雪纷飞 C.烟雨迷蒙 D.沙尘漫天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20时时,黄海地区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5.下列四地中,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中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5hpa,甲乙两地相隔五条等压线,借用两点相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本地相对气压,(n-1)d<△H小于(n+l)d,其中n为相隔的等压线条数,d为等压距,带入可得,甲乙两地气压差在10-15之间,因此气压差最大最近的为13,B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对各地进行风的受力分析,辽宁中部盛行偏南风,且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A符合题意,A正确;新疆北部盛行偏北风,B错误;内蒙古北部盛行西北风,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C错误;广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但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D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恰逢四月份,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北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阴雨天气,烟雨迷蒙,C正确,A错误;此时为4月份,长江中下游不会出现大雪纷飞的局面,B错误;本地区沙尘天气较少,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读右图,观察20时时黄海地区等压线,按照风向画法,做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结合近地面,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30°-60°,故风向为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点4 大气环流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
(1)“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此时东亚、南亚的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形成的。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气压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气压带
C.Ⅱ气压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 D.Ⅳ气压带台风活动频繁
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风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4.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I、Ⅲ气压带为某半球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ⅡI、IV为某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a为极地东风,b为中纬西风,c低纬信风,但无法判断南、北半球,A错误;I、Ⅲ气压带分别为某半球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无降水,I、Ⅲ都干燥,B错误;Ⅲ为某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空气在此汇合,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C正确;台风发源于低纬地区的洋面上,图中IV不一定在海洋上,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符合题意;IV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c风带为东南信风带,IV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正确,不符合题意;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风带为西风带,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正确,不符合题意;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可能是北半球夏季;图中A、B、C三种风分别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其中,东南信风常年存在,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A、B错误;东南信风C从陆地吹向海洋,一般不易出现降水,C错误;图中西南季风B是东南信风C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D正确。故选D。
4.答案:A
解析:由上题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A正确;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B错误;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错误。故选A。
考点5 锋面系统
1.认识锋面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2.锋与天气
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降水区的位置
(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知识拓展】
冷锋与暖锋的判断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典型例题】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甲、丙气团相比,乙气团的物理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2.最易出现扬沙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未来几天,干线的移动方向及变化趋势是( )
A.东南 增强 B.东南 减弱 C.西北 减弱 D.西北 增强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4.与单一的冷锋或暖锋过境相比,有关图中锢囚锋过境时的降水特判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广 B.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C.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小 D.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小
5.符合T3时刻A、B两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 B. C. D.
6.我国华北地区锢囚锋最为多发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乙气团的的温度比甲、丙气团高,是暖的,B、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乙比丙的露点低,说明空气干燥。所以是暖干,A错误,C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我国的扬沙天气主要是来自西北内陆的冷空气带来的沙尘。距西北内陆越近,沙尘天气越多。所以甲发生沙尘天气的机会最大。乙、丁几率没有甲大。丙位于我国的江淮流域,发生扬沙天气几率小,A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干线上是三角符号向东南,说明冷空气的强度大,冷空气来自西北,干线会向东南移动,C、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越到东南,两个气团的温度差异会增大,湿度差异减小,所以会减弱,A错误,B正确。故选B。
4.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降水是锋后和锋前,范围有限,降水量较小;而图示锢囚锋主要是由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了暖锋,把暖气团抬升的更高,使暖气团在高空影响的区域范围更大,水汽分布也广,导致云层更厚且控制范围更广,因此使降水量更大、降水范围更广,A、C、D错误,B正确。故选B。
5.答案:A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T3时刻冷锋已经追上暖锋,将暖气团抬升至上空,近地面被冷气团控制,C、D错误;图中锋面气旋旋转的方向由A向B,而B答案乙所在方向回流,B错误,A正确。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我国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地带在春季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且春季冷暖气团在此交替频繁活动,很容易形成锋面气旋;材料显示锢囚锋是冷锋移动速度较快,暖锋移动速度较慢,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往往形成锢囚锋,因此冷暖锋交替活动频繁,主要是在春季,B、C、D错误,A正确。故选A。
考点6 高压、低压系统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狹长区域B为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为低压槽。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等压线状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示意图
气流运动 水平气流 逆时针方向旋转 顺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气流 辐合上升 下沉辐散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天气现象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多为晴朗天气
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典型例题】
下表中摘录的是2020年12月宁南城区连续5天天气预报内容。据此完成1~3题。
日期 12月27日 12月28日 12月29日 12月30日 12月31日
气温 最高气温 15℃ 13℃ 11℃ 10℃ 12℃
最低气温 6℃ 5℃ 3℃ 1℃ 1℃
天气 阴 阴转阵雨 小雨转多云 多云 多云转晴
1.29日至30日,宁南城区( )
A.气压降低,阴转阵雨 B.气压降低,阴转多云
C.气压升高,晴转阵雨 D.气压升高,雨转多云
2.图中所示代表的四类天气系统,能够影响宁南这次天气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上题中④天气系统强烈,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为( )
A.伏旱 B.强降温 C.台风 D.暴风雪
2022年10月17日,台风“纳沙”正在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的是,此次“纳沙”携手冷锋,没能缓解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的干旱,10月18日16时湖南、江西等多地还发布火灾红色预警。下图为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冷锋对台风“纳沙”的影响,解释合理的是( )
A.影响台风强度、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
B.影响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不影响范围
C.不影响台风强度,但影响路径和范围
D.相互独立的天气系统,对彼此影响不大
5.关于图中台风“纳沙”在图示北部风力最强,解释合理的是( )
A.台风北部等压线密集,风力大,与冷锋和大陆高压无关
B.大陆高压和冷锋对台风风力始终起增强作用
C.冷锋和大陆高压始终对台风阻挡作用明显,风力增强
D.大陆上高压和冷锋初期会增强台风北部风力
6.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长时间干旱影响最大的经济作物是( )
A.亚麻、柑橘 B.油菜、柑橘 C.茶叶、柑橘 D.茶叶、大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表可知,29日至30日,宁南城区的天气由雨转多云;气温降低,气压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此次天气变化发生在12月,据表可知,在此期间,该地气温降低,并出现降水。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天气变化是冷锋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选项中A是暖锋,B是冷锋,C是高压反气旋,D是低压气旋。故选B。
3.答案:C
解析:④图天气系统为低压气旋,若该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台风“纳沙”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结合图中“纳沙”路径。说明受冷锋影响,台风强度减弱,路径在17日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在17日后转而向西南移动。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均发生改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大陆上的高压和冷锋位于“纳沙”的北部地区,受高压南部和冷锋的影响区域吹偏北风,而台风北部也盛行偏北风,风向相同,风力叠加,风力增强,A错误,D正确;当台风与冷锋靠近时,台风受冷锋影响,气温降低,台风风力减弱,B错误;台风为低压中心,陆地上的高压对台风起吸引的作用,C错误。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作物的分布。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茶叶和柑橘都为亚热带经济作物,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干旱影响最大,C正确;亚麻为亚寒带作物,油菜在长江流域的种植时间为冬春季,大豆主要为温带作物,A、B、D错误。故选C。
考点7 气候的形成
1.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该种气候具有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的特点。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均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夏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3.海陆位置
(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1)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受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典型例题】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地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的两个地区是( )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面左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甲、乙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右图为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右图所示季节,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炎热干燥 D.温和湿润
4.右图中可为乙地带来降水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①气压带 B.②风带 C.③气压带 D.④风带
下图为四地气候统计图,完成5~6题。
5.关于四地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常绿阔叶林带
B.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丙地是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丁地是温带海洋性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甲、乙、丙、丁四地气候成因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且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的10°N—20°N之间。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30°—40°N之间的大陆西岸。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④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1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南半球30°—40°S之间的大陆西岸,所以纬度最南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③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大致相同,A正确;②、④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地中海气候,但季节相反,气候特征正好相反,B、C、D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甲、乙两地”可知,该图表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可知,甲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降水集中在冬季,应为地中海气候。右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北移,为北半球夏季,此时甲地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本地区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携带大西洋丰富水汽形成。根据右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出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为西风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误;乙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错误;丙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正确;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为荒漠草原带,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甲乙成因相同,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A正确。故选A。
考点8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1)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知识拓展】
常用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特征 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月
气温高低 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温和等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大(小)
降水特征 降水量 降水量多(少)
季节分配 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大(小)
光照特征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
注:高温——月均温>20℃;温和——月均温0~20℃;寒冷——月均温<0℃;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mm;少雨——月降水量10~50m;多雨——月降水量50~100mm;丰富——月降水量100mm
【典型例题】
下图为近年来全球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目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未来我国天山地区可能( )
A.林线下移 B.降水总量增加
C.雪线进一步下降 D.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
2.气候变暖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可能是( )
A.河西走廊 B.东欧平原 C.横断山区 D.中西伯利亚高原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信息表明( )
A.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持续湿润,但降水有所减少
B.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降水较少,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
C.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湿后干,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
D.明清后期气候渐趋湿润,旱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
4.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 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 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5.秦汉以来气候变化的根本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异常 B.人口数量变化 C.太阳活动增强 D.产业规模变大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目前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天山地区雪线将向上移动,林线也将向上移动,A、C错误;全球变暖,会促进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使新疆外来水汽输入量增多,降水增多,B正确;因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周期将变短,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大的不是低纬度热带地区,而是纬度较高的地区。选项中的四个地区,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最高,其对全球变暖所表现的也最为突出,D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湿润指数大于1,且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气候持续湿润,降水有所减少,A正确;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时期,湿润波动较大,涝旱比无数据统计,B错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干后湿,C错误;明清时期涝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该时段,湿润指数波动较大,说明径流总量也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A错误;图中未表明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B错误;旱涝现象交替出现,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同时,水土流失现象加剧,C正确,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人口数量变化引发了生产和消费需求,与之相关的活动导致环境变化,使得气候产生异常变化。因此,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单元三 宇宙中的地球(精准训练)——2024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一轮复习【通用版】
读“逆温现象发生过程”图,完成下1~2题。
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阴雨天气降温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冬季冷空气南下
④太阳风的影响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热岛强度指城乡之间平均温度的差异。下图为某滨海城市夏季海陆风与非海陆风日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据此完成3~4题。
3.该市热岛效应最强时( )
A.郊区气温高于中心区 B.国际标准时间为16时
C.为市区日气温最低时 D.为市区日气温最高时
4.相对于非海陆风日,海陆风日白天( )
A.较暖的海风加强了热岛环流 B.较凉的海风加强了热岛环流
C.较暖的海风减弱了热岛环流 D.较凉的海风减弱了热岛环流
与冰期相比,间冰期极地和赤道之间的温差更小。下图为间冰期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模式图。据此完成5~6题。
5.间冰期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强的原因是高原( )
A. 地面辐射强 B. 大气密度大
C. 降水强度大 D. 太阳高度大
6.与冰期相比,间冰期( )
A. 海一气物质交换减弱 B. 东亚—太平洋物质循环加强
C. 冬季风南下频率升高 D. 中国内陆地区降水趋于减少
锋后气团性质一旦发生改变,被更后面的气团追上会形成新的锋面。此新锋面称为副锋,原锋面称为主锋。下图示意我国某日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副锋。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主锋过境后气团变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冷锋过境,导致气温下降 B.阴雨天气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下降
C.暖锋过境,导致气温升高 D.途经地面辐射更强地区,导致气温升高
8.关于近地面①②③三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位于副锋锋后,风力最大 B.②位于主锋锋前,风力次之
C.②位于冷锋和暖锋之间 D.③位于暖锋锋前,风力最小
下图为冬季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丁四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关于P地的准静止锋摆动规律及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增温慢,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B.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C.夜间地面辐射强,大气降温慢,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D.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快,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读气候资料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北冷涡是在对流层中高层表现明显的冷性涡旋系统,其中心附近的气温偏低,在东北冷涡及其引导气流影响下,对流层中层的风向会向近地面传导,大气处于上干下湿状态。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强盛时,华北地区雨季提前到6月,这一方面因为东北冷涡促进了冷暖气团提前相遇,另一方面取决于东北冷涡及其外围垂直方向的气流特征。下图示意5月16日8时900hpa天气分析图,甲为冷涡中心。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m。
(1)判断甲处气压中心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2)从冷暖气团的角度,分析冷涡活跃导致华北地区雨季提前的原因。
(3)垂直方向的气流特征加剧强降水,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021年1月6号,某天气系统过境,我国北方多地出现1966年以来的最低气温。下图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剖面与当日最低气温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日北方多地出现极端低温的原因可能有( )
①高压势力强
②地面辐射冷却
③锋面过境速度慢
④水汽凝华成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北京市当日最低气温相对较高,与其成因相似的现象是( )
A.云贵高原成为夏季避暑胜地 B.天山北坡出现云杉林
C.长江流域盛夏出现极端高温 D.怒江河谷两岸多灌丛
某考察团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3~4题。
3.该考察区域( )
A.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D.属于温带湿润区
4.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如下方图为21世纪20年代某年1~11月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年影响我国的副高特征为( )
A.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B.东伸北抬相对明显
C.影响范围较往年缩小 D.5月以后持续加强
6.当甲夏季我国不同地区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
A.四川盆地干早较轻 B.辽河流域雨涝偏多
C.长三角区洪涝肆虐 D.华北平原早情严重
《齐民要术》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然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煜,无焰的火]。据此回答7~8题。
7.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由于( )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准静止锋过境 D.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8.“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主要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昼夜温差小
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的一种特殊锋面。在我国,锢囚锋主要出现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冬春季节,出现在华北地区的锢囚锋称为华北锢囚锋。下图为某时刻亚洲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气流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处气流较为干暖,实力最弱 B.Ⅱ处气流较为干冷,实力最强
C.Ⅲ处气流来自西伯利亚,较为冷湿 D.Ⅱ处气流与Ⅲ处气流势均力敌
10.华北锢囚锋出现概率最大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1月 B.1月 C.3月 D.5月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1~12题。
11.左图中受甲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2.右图中⑧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向高纬方向延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气候 D.海陆分布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5月14日傍晚,我国苏州和武汉出现龙卷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1为龙卷风形成过程模式图。
澳大利亚森林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2019年9月,澳大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森林大火,此次火灾持续近4个月。在大火发生区常见火焰龙卷风(见图2),气流夹卷着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旋转前进。火焰龙卷风的火苗高度一般为9-60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图3示意2020年1月某日澳大利亚火灾严重区和海平面气压分布。
(1)指出苏州和武汉的龙卷风抬升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火焰龙卷风的形成过程。
(3)推测火焰龙卷风多发区的地势特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甲图上冷下热,空气上下对流运动活跃,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A正确;BCD图都有逆温层,不利于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B、C、D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气温垂直变化过程为:随着高度增加,首先气温降低,之后有一段空气逆温,最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应该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冷空气南下造成近地面气温低,②③正确;阴雨天,云层厚,夜晚的云层保温作用强,不会发生逆温,和太阳风无关,①④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较于郊区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当郊区气温高于中心区时,不会有热岛效应,A错误;热岛强度最高时,热岛效应最强,由图可知,0时热岛强度最大,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16时,B正确;市区日气温最低应为日出前后,市区日气温最高时为14时左右,都不是0时,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海陆风日的热岛强度低于非海陆风日,原因是白天海洋增温慢,相对于陆地温度低,较凉的海风吹向陆地城市,有效降低了城市温度,使得白天城市与郊区的温差减小,热岛强度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A
解析: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地面辐射加强。高原海拔高,与同海拔大气相比,高原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于周边大气,所以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强,A正确;气温升高大气密度下降;降水强度增大是气流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一个地区的太阳高度取决于其所在地理纬度。B、C、D错误,故选 A。
6.答案:B
解析:间冰期温度高,海洋蒸发强烈,海一气物质交换增强:由于高原形成热低压,海陆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夏季风强盛,且海洋表面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因此有更多的水汽到达陆地甚至内陆,所以东亚和太平洋之间的物质循环加强,内陆地区降水增多:间冰期极地和赤道之间温差减小,使得冬季风减弱,其南下频率趋于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图示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副锋,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锋均是西北侧冷高压推动冷空气南下与东南部暖气团相遇导致的,均属于冷锋。早期冷气团南下形成冷锋的过程中,冷气团逐渐变性,被后期南下的更冷的冷空气追上,形成新的冷锋(即是副锋),C错误;主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不能使冷气团变性,A、B错误,D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①位于副锋锋后,且该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A正确;②位于主锋锋后,B错误;两个锋面均为冷锋,C、D错误。故选A。
9.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丁四地中,乙、丙、丁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多为阴雨天气,云量较多,气温日较差小;甲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天气晴朗,白天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利用准静止锋摆动规律进行分析。由图可知,P地的准静止锋为昆明准静止锋。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夜间地面辐射强,大气降温快,暖气团势力减弱,锋面向南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从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①处1月均温在-10℃~0℃之间,7月均温在20℃~30℃,冬季寒冷,夏季炎热,1月降水少,7月降水量大,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A正确;②地1月均温在20℃~30℃,7月均温0℃~10℃,可判读②地在南半球亚热带,1月降水多,7月降水少,可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③处1月、7月均温均温0℃~10℃,1月和7月降水较均匀,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①地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错误;②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到35°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B正确;③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发展乳畜业,C错误;由上面综合分析得出,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不对,D错误。故选B。
13.(1)答案:低压。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等压面在甲处分布高度从中心向四周升高,说明同一高度上,甲处气压中心较四周低。
解析:图中表示5月16日8时900百帕天气分析图,且图中的细实线为等高线。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同为900百帕气压,甲处该气压分布的海拔相对较低,而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在同一高空的水平方向上,甲处的气压较四周同一海拔地区更低,为低压中心,所以甲处气压为低压。
(2)答案:冷涡西侧偏北风引导高纬度冷空气南下;冷涡吸引来自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北上,扩大暖湿气流影响范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冷涡促进了冷暖气团提前相遇。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冷涡中心为低压,一方面,冷涡西侧引导了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南下;另一方面,冷涡也吸引了来自偏低纬度的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北上,暖湿气流影响范围扩大,冷暖气团相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导致华北地区雨季提前。
(3)答案:冷涡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利于水汽降温凝结;上干下湿,下层湿空气上升过程中,凝结放出热量(潜热释放),利于上升气流的维持。外围冷暖气团辐合,暖湿空气沿锋面抬升,提供大量水汽。
解析: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冷涡为低压中心,所以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饱和水气压降低,有利于水汽降温凝结。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冷涡系统中,大气处于上干下湿的状态,而下层的湿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会释放潜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气流上升。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外围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系统,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也提供了大量水汽,加剧降水强度。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天气系统是强冷锋,由于亚洲高压势力强,冷空气迅速向东南方向移动,①正确;由于冷锋影响,冷空气迅速占领暖气团的位置,地面辐射冷却,造成低温,②正确;根据“北方多地出现196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气温”可知,锋线两侧温差大,锋面移动速度快,冷锋过境的时间较短,③错误;水汽凝华成雪,会放热,不是出现极端低温的原因,④错误,A正确。故选A。
2.答案:D
解析:云贵高原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气温低,与题意不符,A错误;天山北坡出现云杉林是由于北坡为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且为阴坡,气温低,形成湿润小气候,B错误;长江流域盛夏出现极端高温是由于受反气旋控制,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冷空气在山地迎风坡爬升,带来降温、大风天气,在背风坡下沉时,产生焚风效应,使背风坡气温略有升高,因此当日北京气温较高;怒江河谷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夏季无论是东南季风,还是西南季风,河谷两岸都属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明显,形成干热河谷,水分条件难以满足森林生长,多灌丛,D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西南部等温线较为稀疏,说明地势起伏小,A正确;西北部等温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水库三面环山,且图中有200米等高线,由此可以判断西北、东北、东南都较高,只有西南较低,B错误;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京附近,C错误;北京附近为半湿润地区,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由题目可知,受地形影响,水库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此时为下午3点,水库气温低,气压高,此时为湖风,谷风与湖风方向一致,D正确;气温差异较大,但是不能证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也不能成为风速大的理由,A错误;白天应该以谷风为主,B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C错误。故选D。
5.答案:A
解析:通过图中信息,该年副高强盛时期(5月至11月)较30年平均值副高脊线西点偏西,面积偏大且维系时间长,说明该年副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副高较强时西伸北抬明显,影响范围大,A正确。故选A。
6.答案:B
解析:强大副高控制影响,南方地区晴热天气为主,旱情较重;雨带快速推移到华北和东北,两地雨涝概率大于正常年份,B正确。故选B。
7.答案:B
解析:由题目可以看出,该地“天雨新晴”说明有锋面过境,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过后天气转晴。“北风寒彻”说明该天气系统自北向南运动,在锋面附近北部冷气团势力强劲,故可以判断为冷锋过境。答案为B。
8.答案:B
解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冷锋过境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气温下降剧烈,使得水汽迅速凝结,附着在尘埃颗粒或者其它物体的表面上,形成霜。从大气热力作用来看,是由于昼夜温差大,水汽充足导致。该地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阴雨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故选B。
9.答案:D
解析:Ⅰ处气流为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A错误;Ⅱ处气流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B错误;Ⅲ处气流是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干冷气流,C错误;Ⅱ处气流北上,Ⅲ处气流南下,势力相当,D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1月,冷空气势力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冷气团控制,出现铜囚锋的机率小,B错误;11月,5月暖空气势力变强强,中国大陆常为单一暖气团控制,出现铜四锋的机率小,AD错误;3月,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暖气团势力增强,南北方向的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气团于此频繁交汇,易形成锢囚锋,C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图中位置可知甲为西风带,由此可知受甲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故选D。
12.答案:A
解析:⑧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向高纬方向延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使得亚寒带针叶林带向高纬方向延伸。故选A。
13.(1)答案:抬升原因:从南方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解析:由材料可知强烈拾升的一般为湿热气团,结合苏州和武汉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得:从南方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南下的冷干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干冷空气密度较大,湿热空气被迫抬升,由材料可知龙卷风发生的月份为5月份,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抬升,此外,结合上升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可知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使空气抬升。
答案:大火造成的局部高温使大气迅速上升,近地面形成强低压中心,水平气流从四周向低压中心快速辐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旋转,气流运动过程中卷着火焰,形成火焰龙卷风。
解析:根据材料“气流夹卷着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旋转前进。火焰龙卷风的火苗高度一般为9—60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结合大气运动知识可知:地面大火造成的地面局部高温,高温使大气迅速上升,近地面形成强低压中心,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流从四周向低压中心快速辐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旋转,气流运动过程中携带近地面的火焰,从而形成火焰龙卷风。
(3)答案:地貌特点:地势平坦。理由:对气流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有利于火焰龙卷风的形成。
解析:由材料“澳大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森林大火,此次火灾持续近4个月”可知火灾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据此可以推测火焰龙卷风多发区的地势特点是地势平坦,地势平坦对于气流的阻挡作用弱,有利于气流的运动和火灾的扩散,从而助长了火焰龙卷风的形成。(共78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大单元一轮复习【通用版】
单元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一、考点汇总
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2 热力环流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点6 高压、低压系统
考点5 锋面系统
考点4 大气环流
考点7 气候的形成
考点8 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本来源:太阳辐射(A) 直接来源:地面辐射(B)
1.大气的热源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流经处气温低暖流流经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髙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淮河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云层反射作用突出,且与云层厚度有关。
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4.逆温
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典型例题】
在气候系统内部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反馈过程,它们起着从内部调节气候系统的作用,其中有些反馈过程对系统变化起加大的作用,称之为正反馈。另一类反馈过程则对系统变化起阻碍作用,称之为负反馈。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洒水车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大气中的水汽在白天对气温有正反馈过程,当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多,气温升高。这个过程中,图中各个环节变化正确的是( )
A.①增强②增强 B.③增强②增强C.④减弱⑥减弱 D.⑤增强②减弱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对气温有正反馈过程时,即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大气受热过程中,⑤被反射的太阳辆射会增强,④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增强,从而会使得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辆射,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从而②大气逆辐射增强,⑥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弱,B正确。故选B。
B
2.晴天,炎热的街道在洒水车洒水过后短时间内,气温迅速上升,结合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 )
A.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增,②增强
B.地面吸热大增,③增强
C.地面蒸发大,暖湿气团上升
D.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增,④增强
解析:晴天,炎热的街道地表温度高,在洒水车洒水过后,短时间内会加大地面蒸发,使得暖湿气团上升,洒水车过后,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后,一段时间后会使得②③④增强,但短时间内很难实现,C正确。故选C。
C
在气候系统内部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反馈过程,它们起着从内部调节气候系统的作用,其中有些反馈过程对系统变化起加大的作用,称之为正反馈。另一类反馈过程则对系统变化起阻碍作用,称之为负反馈。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洒水车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1~2题。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宛如进入冰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雾凇的形成是因为
( )
A.①较弱 B.②较强
C.③较弱 D.④较强
解析: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读图可知,图中①被大气反射回去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雾凇,即③大气逆辐射较弱与雾凇形成有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4.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打卡”的最佳时间是( )
A.晴朗微风的清晨 B.晴朗温暖的午后
C.风雨交加的子夜 D.细雨蒙蒙的傍晚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宛如进入冰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3~4题。
解析:雾松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晴朗微风的清晨,昼夜温差大,地面气温低,微风天气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A正确;晴朗温暖的午后不利于水汽的凝结,B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C错误;细雨蒙蒙的傍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D错误。故选A。
A
“尾迹云”是飞机飞过极冷、极湿的空气时,发动机尾气与周围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一种特殊云系。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尾迹云”增多会加剧全球变暖。完成5~6题。
5.美国东海岸和中欧地区空中交通量相近,但前者“尾迹云”出现概率低,其原因是( )
A.前者气候较温暖 B.后者风力更强劲
C.前者水汽含量高 D.后者大气不稳定
6.“尾迹云”增多会加剧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降低 D.地面辐射过程中热量散失减少
解析:美国东海岸冬季受海洋和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使高空气温难以达到水汽凝结的温度,故出现的“尾迹云”较少,中欧受陆地影响明显,地面气温低,使高空气温容易达到水汽凝结的温度,A正确;中欧地区风力大不容易形成“尾迹云”,B错误;美国东海岸水汽含量高,容易形成“尾迹云”,C错误;中欧大气相对较稳定,容易形成“尾迹云”,D错误。故选A。
A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较少,对全球增温影响小,A错误;“尾迹云”增多会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错误;“尾迹云”增多会增加对太阳幅射的反射作用,C错误;“尾迹云”增多,使地面辐射的热量难以扩散,导致地面增温,D正确。故选D。
D
1.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考点2 热力环流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三个关系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1)山谷风
3.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海陆风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3)热岛效应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典型例题】
在干旱地区,夏季绿洲农田上的最高气温比其邻近的沙漠戈壁低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冷岛效应”使得绿洲、湖泊上空上下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光照差异
C.不同下垫面的气压差异
D.不同下垫面的水分差异
解析:“冷岛效应”的成因,绿洲、湖泊水分含量较附近的沙漠戈壁多,水的比热容较大,受其影响绿洲、湖泊地区气温上升缓慢,形成了“冷岛效应”,因而形成“冷岛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下垫面的水分差异,D正确。故选D。
D
在干旱地区,夏季绿洲农田上的最高气温比其邻近的沙漠戈壁低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冷岛效应”使得绿洲、湖泊上空上下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2题。
2.“冷岛效应”能( )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的生长
解析:“冷岛效应”的影响,“冷岛效应”使得绿洲地区近地面气温较低,从而减弱了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A错误,B正确;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得绿洲上空上下层空气间的热量交换难以进行,C错误;逆温层的存在使得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湿润环境利于绿洲地区农作物的生长,D错误。故选B。
B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下垫面气温变化幅度大,均会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下图为武汉市热岛强度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1980~2004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武汉市区的影响是( )
A.市区空气质量改善 B.市区降水强度增加
C.市区人口增加 D.增加冬季取暖耗能
解析: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说明温室气体增多,城市空气质量变差;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中心上升气流会更显著,其降水强度应该会加强;市区人口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加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武汉市位于亚热带地区,热岛强度增大会减少冬季耗能,B正确。故选B。
B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下垫面气温变化幅度大,均会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下图为武汉市热岛强度与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3~4题。
4.2004年后,武汉市热岛强度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市区人口减少
C.硬化路面增加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2004年后武汉市热岛强度变小,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市区气温降低所致。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增加城市的储水能力,对城市气候的调控能力增强,导致市区气温下降,热岛强度相应变小;由图可知,2004年后市区人口增多;硬化路面增加,城市热岛强度易变大;全球气候变暖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影响不大,A正确。故选A。
A
我国华北某山坡坡顶与坡谷海拔分别约为2200m和900m,山谷风显著。下图为“某年冬季该山坡不同海拔气象站点山谷风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冬季该地谷风出现的主要时段为( )
A.日出后至日落前 B.中午前至日落前
C.日落后至日出前 D.日落后至中午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C、D错误;结合不同海拔测点中风向的转变,白天10点左右风向发生转变,吹偏南风为谷风,18点左右风向又发生转变,吹偏北风为山风,由此可知,冬季该地谷风出现日出后至日落前,B正确,A错误。故选B。
B
6.该山坡的朝向最接近( )
A.南 B.西 C.东 D.北
7.各站点谷风风向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微地形分布 B.地转偏向力
C.谷岭间温差 D.植被覆盖率
我国华北某山坡坡顶与坡谷海拔分别约为2200m和900m,山谷风显著。下图为“某年冬季该山坡不同海拔气象站点山谷风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解析:由图可知,该山坡总体上白天的谷风以偏南风为,夜晚的山风为偏北风为主,且海拔928m处谷风(偏南风)强烈,山风(偏北风)较弱,故该山坡朝向南面,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不同海拔高度测点风力大小不同,风向也有一定的
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海拔地区存在着局部地形差异,影响局部风向的转变,A正确;同一山地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影响差别较小,B错误;谷岭间温差大小影响风力大小,对风向影响不大,C错误;植被覆盖率影响温差以及摩擦力,对风向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A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夹角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等压线稠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
摩擦力大小 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典型例题】
下图为“2022年4月25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地的气压差值最大可能为( )
A.10 B.13 C.18 D.20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5hpa,甲乙两地相隔五条等压线,借用两点相对高度计算公式,计算本地相对气压,(n-1)d<△H小于(n+l)d,其中n为相隔的等压线条数,d为等压距,带入可得,甲乙两地气压差在10-15之间,因此气压差最大最近的为13,B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下图为“2022年4月25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1~3题。
2.此时,风向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大的地区是( )
A.辽宁中部 B.新疆北部 C.内蒙古北部 D.广东南部
3.该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状况有可能是( )
A.晴空万里 B.大雪纷飞 C.烟雨迷蒙 D.沙尘漫天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对各地进行风的受力分析,辽宁中部盛行偏南风,且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A符合题意,A正确;新疆北部盛行偏北风,B错误;内蒙古北部盛行西北风,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C错误;广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但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D错误。故选A。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恰逢四月份,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北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阴雨天气,烟雨迷蒙,C正确,A错误;此时为4月份,长江中下游不会出现大雪纷飞的局面,B错误;本地区沙尘天气较少,D错误。故选C。
C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20时时,黄海地区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5.下列四地中,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读右图,观察20时时黄海地区等压线,按照风向画法,做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结合近地面,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30°-60°,故风向为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解析: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C。
C
6.图中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解析: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4 大气环流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1)“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此时东亚、南亚的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形成的。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气压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气压带
C.Ⅱ气压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
D.Ⅳ气压带台风活动频繁
解析:读图可知,I、Ⅲ气压带为某半球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ⅡI、IV为某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a为极地东风,b为中纬西风,c低纬信风,但无法判断南、北半球,A错误;I、Ⅲ气压带分别为某半球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无降水,I、Ⅲ都干燥,B错误;Ⅲ为某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空气在此汇合,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C正确;台风发源于低纬地区的洋面上,图中IV不一定在海洋上,D错误。故选C。
C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符合题意;IV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c风带为东南信风带,IV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正确,不符合题意;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风带为西风带,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正确,不符合题意;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A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风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解析:图中显示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可能是北半球夏季;图中A、B、C三种风分别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其中,东南信风常年存在,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A、B错误;东南信风C从陆地吹向海洋,一般不易出现降水,C错误;图中西南季风B是东南信风C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D正确。故选D。
D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4.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解析:由上题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A正确;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B错误;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错误。故选A。
A
1.认识锋面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考点5 锋面系统
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处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2.锋与天气
比较 项目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降水区的位置 (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冷锋 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场寒”
暖锋 “一场春雨一场暖”
准静止锋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知识拓展】
冷锋与暖锋的判断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典型例题】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甲、丙气团相比,乙气团的物理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乙气团的的温度比甲、丙气团高,是暖的,B、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乙比丙的露点低,说明空气干燥。所以是暖干,A错误,C正确。故选C。
C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2.最易出现扬沙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未来几天,干线的移动方向及变化趋势是( )
A.东南 增强 B.东南 减弱
C.西北 减弱 D.西北 增强
解析:我国的扬沙天气主要是来自西北内陆的冷空气带来的沙尘。距西北内陆越近,沙尘天气越多。所以甲发生沙尘天气的机会最大。乙、丁几率没有甲大。丙位于我国的江淮流域,发生扬沙天气几率小,A正确。故选A。
A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干线上是三角符号向东南,说明冷空气的强度大,冷空气来自西北,干线会向东南移动,C、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越到东南,两个气团的温度差异会增大,湿度差异减小,所以会减弱,A错误,B正确。故选B。
B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4.与单一的冷锋或暖锋过境相比,有关图中锢囚锋过境时的降水特判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广
B.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C.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小
D.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小
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降水是锋后和锋前,范围有限,降水量较小;而图示锢囚锋主要是由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了暖锋,把暖气团抬升的更高,使暖气团在高空影响的区域范围更大,水汽分布也广,导致云层更厚且控制范围更广,因此使降水量更大、降水范围更广,A、C、D错误,B正确。故选B。
B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5.符合T3时刻A、B两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
B.
C.
D.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T3时刻冷锋已经追上暖锋,将暖气团抬升至上空,近地面被冷气团控制,C、D错误;图中锋面气旋旋转的方向由A向B,而B答案乙所在方向回流,B错误,A正确。故选A。
A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6.我国华北地区锢囚锋最为多发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根据题意我国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地带在春季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且春季冷暖气团在此交替频繁活动,很容易形成锋面气旋;材料显示锢囚锋是冷锋移动速度较快,暖锋移动速度较慢,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往往形成锢囚锋,因此冷暖锋交替活动频繁,主要是在春季,B、C、D错误,A正确。故选A。
A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4~6题。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狹长区域B为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为低压槽。
考点6 高压、低压系统
1.基本气压场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
等压线状况 示意图 气流运动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天气现象 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水平气流 垂直气流 低气压(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逆时针方向旋转 辐合上升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高气压(反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顺时针方向旋转 下沉辐散 多为晴朗天气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典型例题】
下表中摘录的是2020年12月宁南城区连续5天天气预报内容。据此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日期 12月27日 12月28日 12月29日 12月30日 12月31日
气温 最高气温 15℃ 13℃ 11℃ 10℃ 12℃
最低气温 6℃ 5℃ 3℃ 1℃ 1℃
天气 阴 阴转阵雨 小雨转多云 多云 多云转晴
1.29日至30日,宁南城区( )
A.气压降低,阴转阵雨 B.气压降低,阴转多云
C.气压升高,晴转阵雨 D.气压升高,雨转多云
解析:根据表可知,29日至30日,宁南城区的天气由雨转多云;气温降低,气压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2.图中所示代表的四类天气系统,能够影响宁南这次天气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上题中④天气系统强烈,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为( )
A.伏旱 B.强降温 C.台风 D.暴风雪
解析:此次天气变化发生在12月,据表可知,在此期间,该地气温降低,并出现降水。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天气变化是冷锋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选项中A是暖锋,B是冷锋,C是高压反气旋,D是低压气旋。故选B。
解析:④图天气系统为低压气旋,若该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B
C
2022年10月17日,台风“纳沙”正在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的是,此次“纳沙”携手冷锋,没能缓解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的干旱,10月18日16时湖南、江西等多地还发布火灾红色预警。下图为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冷锋对台风“纳沙”的影响,解释合理的是( )
A.影响台风强度、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
B.影响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不影响范围
C.不影响台风强度,但影响路径和范围
D.相互独立的天气系统,对彼此影响不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台风“纳沙”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结合图中“纳沙”路径。说明受冷锋影响,台风强度减弱,路径在17日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在17日后转而向西南移动。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均发生改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2022年10月17日,台风“纳沙”正在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的是,此次“纳沙”携手冷锋,没能缓解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的干旱,10月18日16时湖南、江西等多地还发布火灾红色预警。下图为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台风“纳沙”在图示北部风力最强,解释合理的是( )
A.台风北部等压线密集,风力大,与冷锋和大陆高压无关
B.大陆高压和冷锋对台风风力始终起增强作用
C.冷锋和大陆高压始终对台风阻挡作用明显,风力增强
D.大陆上高压和冷锋初期会增强台风北部风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大陆上的高压和冷锋位于“纳沙”的北部地区,受高压南部和冷锋的影响区域吹偏北风,而台风北部也盛行偏北风,风向相同,风力叠加,风力增强,A错误,D正确;当台风与冷锋靠近时,台风受冷锋影响,气温降低,台风风力减弱,B错误;台风为低压中心,陆地上的高压对台风起吸引的作用,C错误。故选D。
D
2022年10月17日,台风“纳沙”正在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的是,此次“纳沙”携手冷锋,没能缓解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的干旱,10月18日16时湖南、江西等多地还发布火灾红色预警。下图为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长时间干旱影响最大的经济作物是( )
A.亚麻、柑橘 B.油菜、柑橘
C.茶叶、柑橘 D.茶叶、大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作物的分布。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茶叶和柑橘都为亚热带经济作物,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干旱影响最大,C正确;亚麻为亚寒带作物,油菜在长江流域的种植时间为冬春季,大豆主要为温带作物,A、B、D错误。故选C。
C
1.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考点7 气候的形成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该种气候具有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的特点。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均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夏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3.海陆位置
(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一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1)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受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地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的两个地区是( )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且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的10°N—20°N之间。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7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30°—40°N之间的大陆西岸。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④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1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南半球30°—40°S之间的大陆西岸,所以纬度最南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A。
A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③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大致相同,A正确;②、④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地中海气候,但季节相反,气候特征正好相反,B、C、D错误。故选A。
A
下面左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甲、乙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右图为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右图所示季节,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炎热干燥 D.温和湿润
4.右图中可为乙地带来降水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①气压带 B.②风带 C.③气压带 D.④风带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甲、乙两地”可知,该图表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可知,甲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降水集中在冬季,应为地中海气候。右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北移,为北半球夏季,此时甲地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本地区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携带大西洋丰富水汽形成。根据右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出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风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为西风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D
下图为四地气候统计图,完成5~6题。
5.关于四地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常绿阔叶林带
B.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丙地是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丁地是温带海洋性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误;乙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错误;丙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正确;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为荒漠草原带,D错误。故选C。
6.甲、乙、丙、丁四地气候成因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解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甲乙成因相同,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A正确。故选A。
C
A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8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1)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常用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特征 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月
气温高低 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温和等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大(小)
降水特征 降水量 降水量多(少)
季节分配 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大(小)
光照特征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
注:高温——月均温>20℃;温和——月均温0~20℃;寒冷——月均温<0℃;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mm;少雨——月降水量10~50m;多雨——月降水量50~100mm;丰富——月降水量100mm 【知识拓展】
【典型例题】
下图为近年来全球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目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未来我国天山地区可能( )
A.林线下移 B.降水总量增加
C.雪线进一步下降 D.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
2.气候变暖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可能是( )
A.河西走廊 B.东欧平原
C.横断山区 D.中西伯利亚高原
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目前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随着全球变
暖,我国天山地区雪线将向上移动,林线也将向上移动,A、C错误;全球变
暖,会促进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使新疆外来水汽输入量增多,降水增多,B正
确;因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周期将变短,D错误。故选B。
B
解析: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大的不是低纬度热带地区,而是纬度较高的地区。选项中的四个地区,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最高,其对全球变暖所表现的也最为突出,D正确。故选D。
D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信息表明( )
A.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持续湿润,但降水有所减少
B.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降水较少,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
C.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湿后干,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
D.明清后期气候渐趋湿润,旱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
解析: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湿润指数大于1,且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气候持续湿润,降水有所减少,A正确;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时期,湿润波动较大,涝旱比无数据统计,B错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干后湿,C错误;明清时期涝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D错误。故选A。
A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4.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
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
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解析:该时段,湿润指数波动较大,说明径流总量也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A错误;图中未表明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B错误;旱涝现象交替出现,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同时,水土流失现象加剧,C正确,D错误。故选C。
C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4.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
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
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解析:该时段,湿润指数波动较大,说明径流总量也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A错误;图中未表明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B错误;旱涝现象交替出现,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同时,水土流失现象加剧,C正确,D错误。故选C。
C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3~5题。
5.秦汉以来气候变化的根本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异常
B.人口数量变化
C.太阳活动增强
D.产业规模变大
解析: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人口数量变化引发了生产和消费需求,与之相关的活动导致环境变化,使得气候产生异常变化。因此,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