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
1.“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东厂的设置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洪武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工作负担沉重,依据所学知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没有得力的、可靠的人来帮助,以往前朝都有丞相来辅助皇帝,可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独揽,才造成了负担沉重,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加强皇权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2.《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人朝,必与妻子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中引文的大意是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表明官员受到严格的监视。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宣宫负责,对言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
3.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 )
A.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B.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D.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选项 ACD 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 B 属于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4.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介绍的是明朝中后期葛天民在盐城抗击倭寇的事迹,这与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的贡献相符,故选A。郑成功的贡献是收复台湾,郑和的贡献是七次下西洋,康熙帝抗击了侵略雅克萨的沙俄军,因此B、C、D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戚继光抗倭,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5.10天10夜的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并交付使用,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更是每一位建设者“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深刻体现。下列科技著作与这一“工匠精神”最为切合的是( )
A. 《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工匠精神”是指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因此题干选项中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最能体现“工匠精神”, B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农学著作,排除;
C 项是药物学著作,排除;
D 项是数学专著,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成就。
6.这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志、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该科技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A.《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药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
B.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括农业和手工业。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与题干描述不符,故B错误;
C.《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衣政"思想。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D.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想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农政全书》.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7.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长城时制作了下图所示的资料卡,其中“ 处被雨水打湿,根据提示,“ ”处的关键词可能是( )
明长城的 长城,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铸成的历史丰碑,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更替。
A.背景 B.内涵 C.作用 D.特点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长城 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明长城的内涵, B正确;
明长城修筑的背景:明朝建立时,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诸部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排除A;
明长城的作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排除C ;
明长城的特点是: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8.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并取名为《TheMonkey King》(猴王)。横线上应填写的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 根据(The Monkey King)(猴王)可知,本题考查的为《西游记》,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西游记》的内容。
9.(2019·泰安)1624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将整个台湾置于其统治之下。1662年2月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以下主题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A.据台湾倭寇为乱 施火攻都司破贼
B.“马车夫”窃据宝岛 郑成功扬名中华
C.拒招抚郑氏末路 遣水师两岸一统
D.五十载岁月轮回 逐日寇光复神州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的郑成功收复台湾,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清人关以来,西藏一直是个不稳定的因素,隔三差五就起纷争、叛乱以及分裂事件。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为了西藏的安定,创立了“金瓶掣签”的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西藏宗教领袖的权威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有效地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D.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故 C 符合题意;
选项ABD表述正确,但并非题干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西藏管理的措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清朝通过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
11.对下图所示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
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社会的危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A.表格中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属于民族政权对峙,故A选项错误;
B.表格中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不能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选项错误;
C.表格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不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危机,故B选项错误;
D.表格中的四个事件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图片是历史的载体。阅读下列图片,可以了解清朝( )
A.政治腐败现象 B.有效管辖西藏
C.巩固西北边疆 D.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可以了解清朝巩固西北边疆。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在西北: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3.下图是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耕织图》(局部),图中站在田边的正是雍正。从中可以看出(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清朝统治特色的理解。图片反映雍正帝以身作则,体会耕织,反映其重视农业的思想,他命人绘制成《耕织图》也带有教化的意味, A 项正确;
曲辕犁产生于唐代,此时已是清朝,故不可能为新型耕作工具, B 项错误;
图片不能反映清代人口压力的相关史实, C 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稻麦复种技术,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4.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D.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人中国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A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而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都不属于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故 A 错误;
B 根据所学可知,占城稻在宋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中国,与材料强调的“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没有必然关系,故 B 错误;
C 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和周边政权的骚扰不断出现,所以“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C 错误;
D 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玉米等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5.“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并开拓了对外贸易。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下列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
A.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
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
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据“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选项A符合题意;
B 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 C 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D 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朝经济发展状况。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16.下图第二行最后空格“?”处应填写( )
A.军机处 B.中书省 C.内阁 D.文字狱
【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是军机处,故选 A ;
中书省在明代已经被废除,排除 B ;
内阁设立于明代,排除 C ;
文字狱是思想专制政策,康熙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 D 。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
17.清朝初年,一位读书人在读书时,书面被一阵清风吹乱,便随手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不曾想被人告发,说他以此来有意讥讽清王朝,结果该读书人被判处死刑。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 B.压制文人 C.敲诈百姓 D.禁锢思想
【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清朝初年”“文人”“讥讽清王朝”可知是文字狱。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严密控制分子,维护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故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是维护清朝统治,故选A ;
BCD是清政府实行文字狱的表现或者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大兴文字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18.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发展经济
C.稳定边疆地区 D.与民休息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中“一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A选项正确;
B.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故B选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边疆地区,故C选项错误;
D.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与民休息,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1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剧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你知道它形成于( )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京剧史》对京剧形成的时间作了考订,定于1840年左右,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京剧形成的时间是道光年间,故 D 正确;
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20.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要燃灯。材料叙述的传统节日是( )
A.除夕 B.元宵 C.端午 D.中秋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北宋时期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分析材料可知,正月十五,要燃灯,属于元宵节。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非选择题
21.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读图识史]观察上面《清朝疆域图》,指出清朝疆域四至。
(2)[史料实证]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填写下面表格空白处的史实,并写出其对应的交往方式。
人物画像 史料 人物事迹 交往方式
郑和像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 ① ③
戚继光像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分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
郑成功像 赤莰楼 ②
(3)[家国情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之一,从上述史实中,你能感受到哪些民族精神?
【答案】(1)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①从 1405年到1433年,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发展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②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峽,抵达台湾,1662年击败荷兰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③和平交往,增进交流,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④暴力冲突或抗击外来侵略。
(3)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和平交流;坚韧勇敢,不畏强暴;勤劳仁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中《清朝疆域图》和所学可知,清朝的疆域是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2)依据材料二中郑和和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发展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依据郑成功的图像和所学可知,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1662年击败荷兰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依据郑和下西洋可知,交往方式是和平交往,增进交流,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依据戚继光和郑成功的事迹可知,他们是抗击外来侵略。
(3)依据材料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措施和所学可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和平交流;坚韧勇敢,不畏强暴以及勤劳仁爱,艰苦奋斗等回答。
【点评】 本题以图片、文字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体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应召到达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被赐全册金印,从而使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其在西藏宗教界的合法地位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定,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后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遂成定制。
材料二:1759年,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兆惠率领,从乌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领,由和田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敌,逃往巴达克山。……至此,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南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何种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起到什么作用?
(2)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哪一位?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何重大意义?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置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乾隆帝时,1757年维吾尔族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1785年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政策,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点评】 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清朝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23.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搅,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海防篡要·卷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并指出你的依据。
(4)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1)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 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考虑: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据: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实行严 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5)启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做法: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对清朝军机处的记述;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据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文字狱;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3)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据材料“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的考虑是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依据是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据材料“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 本题以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汉)萧何说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唐)骆宾王诗“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古代宫殿中只有北京紫禁城宫殿保存下来。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就全宫来说,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的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摘编自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对应题号后涂“A”;不符合材料表达意思的,在对应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对应题号后涂“C”。
①紫禁城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 )
②紫禁城兼具政务处理和居住的功能。( )
③紫禁城是研究汉唐建筑的重要实物。( )
④紫禁城的设计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 )
(2)依据材料,概括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并说明其设计特点。
【答案】(1)①C;②A;③B;④A
(2)壮丽(宏大、庄严、气势恢宏);对称;秩序(秩序井然,主从有序)。
设计特点: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体现封建伦理纲常。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 (1)①据题干材料可知,“紫禁城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这一表述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的,故涂 C ;②据题干材料“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可知,“紫禁城兼具政务处理和居住的功能。”这一表述是可以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涂 A ;③据题干材料“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可知,“紫禁城是研究汉唐建筑的重要实物。”这一表述是不符合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涂 B ;④据题干材料“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知,“紫禁城的设计受儒家伦理道理影响。”这一表述是可以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涂 A 。
(2)据材料“……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就全宫来说,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的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可知,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是壮丽(宏大、庄严、气势恢宏);对称;秩序(秩序井然,主从有序)。据题干材料可知,紫禁城其设计特点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体现了封建伦理纲常。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紫禁城、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及其设计特点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
1.“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东厂的设置
2.《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人朝,必与妻子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3.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 )
A.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B.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D.载有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各类物品
4.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
5.10天10夜的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并交付使用,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更是每一位建设者“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深刻体现。下列科技著作与这一“工匠精神”最为切合的是( )
A. 《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6.这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志、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该科技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7.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长城时制作了下图所示的资料卡,其中“ 处被雨水打湿,根据提示,“ ”处的关键词可能是( )
明长城的 长城,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铸成的历史丰碑,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更替。
A.背景 B.内涵 C.作用 D.特点
8.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并取名为《TheMonkey King》(猴王)。横线上应填写的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9.(2019·泰安)1624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将整个台湾置于其统治之下。1662年2月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以下主题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A.据台湾倭寇为乱 施火攻都司破贼
B.“马车夫”窃据宝岛 郑成功扬名中华
C.拒招抚郑氏末路 遣水师两岸一统
D.五十载岁月轮回 逐日寇光复神州
10.清人关以来,西藏一直是个不稳定的因素,隔三差五就起纷争、叛乱以及分裂事件。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为了西藏的安定,创立了“金瓶掣签”的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西藏宗教领袖的权威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有效地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D.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11.对下图所示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
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社会的危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12.图片是历史的载体。阅读下列图片,可以了解清朝( )
A.政治腐败现象 B.有效管辖西藏
C.巩固西北边疆 D.社会经济繁荣
13.下图是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耕织图》(局部),图中站在田边的正是雍正。从中可以看出(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14.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D.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人中国
15.“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并开拓了对外贸易。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下列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
A.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
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
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
16.下图第二行最后空格“?”处应填写( )
A.军机处 B.中书省 C.内阁 D.文字狱
17.清朝初年,一位读书人在读书时,书面被一阵清风吹乱,便随手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不曾想被人告发,说他以此来有意讥讽清王朝,结果该读书人被判处死刑。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 B.压制文人 C.敲诈百姓 D.禁锢思想
18.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发展经济
C.稳定边疆地区 D.与民休息
1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剧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你知道它形成于( )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20.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要燃灯。材料叙述的传统节日是( )
A.除夕 B.元宵 C.端午 D.中秋
二、非选择题
21.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读图识史]观察上面《清朝疆域图》,指出清朝疆域四至。
(2)[史料实证]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填写下面表格空白处的史实,并写出其对应的交往方式。
人物画像 史料 人物事迹 交往方式
郑和像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 ① ③
戚继光像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分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
郑成功像 赤莰楼 ②
(3)[家国情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之一,从上述史实中,你能感受到哪些民族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应召到达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被赐全册金印,从而使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其在西藏宗教界的合法地位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定,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后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遂成定制。
材料二:1759年,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兆惠率领,从乌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领,由和田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敌,逃往巴达克山。……至此,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南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何种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起到什么作用?
(2)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哪一位?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何重大意义?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3.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搅,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海防篡要·卷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并指出你的依据。
(4)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汉)萧何说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唐)骆宾王诗“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古代宫殿中只有北京紫禁城宫殿保存下来。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就全宫来说,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的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摘编自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对应题号后涂“A”;不符合材料表达意思的,在对应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对应题号后涂“C”。
①紫禁城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 )
②紫禁城兼具政务处理和居住的功能。( )
③紫禁城是研究汉唐建筑的重要实物。( )
④紫禁城的设计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 )
(2)依据材料,概括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并说明其设计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洪武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工作负担沉重,依据所学知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没有得力的、可靠的人来帮助,以往前朝都有丞相来辅助皇帝,可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独揽,才造成了负担沉重,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加强皇权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中引文的大意是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表明官员受到严格的监视。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宣宫负责,对言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
3.【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选项 ACD 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 B 属于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介绍的是明朝中后期葛天民在盐城抗击倭寇的事迹,这与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的贡献相符,故选A。郑成功的贡献是收复台湾,郑和的贡献是七次下西洋,康熙帝抗击了侵略雅克萨的沙俄军,因此B、C、D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戚继光抗倭,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工匠精神”是指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因此题干选项中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最能体现“工匠精神”, B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农学著作,排除;
C 项是药物学著作,排除;
D 项是数学专著,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成就。
6.【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A.《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药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
B.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括农业和手工业。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与题干描述不符,故B错误;
C.《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衣政"思想。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D.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想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时间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农政全书》.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7.【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长城 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明长城的内涵, B正确;
明长城修筑的背景:明朝建立时,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诸部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排除A;
明长城的作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排除C ;
明长城的特点是: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 根据(The Monkey King)(猴王)可知,本题考查的为《西游记》,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西游记》的内容。
9.【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的郑成功收复台湾,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故 C 符合题意;
选项ABD表述正确,但并非题干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西藏管理的措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清朝通过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
11.【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A.表格中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属于民族政权对峙,故A选项错误;
B.表格中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不能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选项错误;
C.表格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不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危机,故B选项错误;
D.表格中的四个事件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可以了解清朝巩固西北边疆。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在西北: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3.【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清朝统治特色的理解。图片反映雍正帝以身作则,体会耕织,反映其重视农业的思想,他命人绘制成《耕织图》也带有教化的意味, A 项正确;
曲辕犁产生于唐代,此时已是清朝,故不可能为新型耕作工具, B 项错误;
图片不能反映清代人口压力的相关史实, C 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稻麦复种技术,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A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而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都不属于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故 A 错误;
B 根据所学可知,占城稻在宋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中国,与材料强调的“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没有必然关系,故 B 错误;
C 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和周边政权的骚扰不断出现,所以“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C 错误;
D 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玉米等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据“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选项A符合题意;
B 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 C 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D 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朝经济发展状况。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16.【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是军机处,故选 A ;
中书省在明代已经被废除,排除 B ;
内阁设立于明代,排除 C ;
文字狱是思想专制政策,康熙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 D 。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清朝初年”“文人”“讥讽清王朝”可知是文字狱。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严密控制分子,维护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故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是维护清朝统治,故选A ;
BCD是清政府实行文字狱的表现或者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大兴文字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18.【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A.根据材料中“一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A选项正确;
B.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故B选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出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边疆地区,故C选项错误;
D.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与民休息,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19.【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京剧史》对京剧形成的时间作了考订,定于1840年左右,其理由是到1840年左右,徽班中演的戏,无论在剧目、声腔、音韵、舞台演出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京剧形成的时间是道光年间,故 D 正确;
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北宋时期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分析材料可知,正月十五,要燃灯,属于元宵节。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1.【答案】(1)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①从 1405年到1433年,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发展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②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峽,抵达台湾,1662年击败荷兰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③和平交往,增进交流,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④暴力冲突或抗击外来侵略。
(3)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和平交流;坚韧勇敢,不畏强暴;勤劳仁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励精图治。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中《清朝疆域图》和所学可知,清朝的疆域是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2)依据材料二中郑和和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创造了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发展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依据郑成功的图像和所学可知,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1662年击败荷兰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依据郑和下西洋可知,交往方式是和平交往,增进交流,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依据戚继光和郑成功的事迹可知,他们是抗击外来侵略。
(3)依据材料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措施和所学可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和平交流;坚韧勇敢,不畏强暴以及勤劳仁爱,艰苦奋斗等回答。
【点评】 本题以图片、文字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体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22.【答案】(1)驻藏大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乾隆。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设置了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置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并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乾隆帝时,1757年维吾尔族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1785年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政策,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点评】 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清朝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23.【答案】(1)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 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考虑: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据: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实行严 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5)启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做法: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对清朝军机处的记述;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据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文字狱;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3)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据材料“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的考虑是外国货中国不缺,不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依据是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4)据材料“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 本题以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4.【答案】(1)①C;②A;③B;④A
(2)壮丽(宏大、庄严、气势恢宏);对称;秩序(秩序井然,主从有序)。
设计特点: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体现封建伦理纲常。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 (1)①据题干材料可知,“紫禁城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这一表述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的,故涂 C ;②据题干材料“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可知,“紫禁城兼具政务处理和居住的功能。”这一表述是可以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涂 A ;③据题干材料“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可知,“紫禁城是研究汉唐建筑的重要实物。”这一表述是不符合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涂 B ;④据题干材料“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知,“紫禁城的设计受儒家伦理道理影响。”这一表述是可以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涂 A 。
(2)据材料“……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就全宫来说,无数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的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可知,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是壮丽(宏大、庄严、气势恢宏);对称;秩序(秩序井然,主从有序)。据题干材料可知,紫禁城其设计特点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体现了封建伦理纲常。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紫禁城、紫禁城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及其设计特点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