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大运河示意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课标解读
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统一: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四、教学突破
隋朝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统一的意义可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可充分利用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科举制创立的原因与意义,可与九品中正制比较,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的原因和进步意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六、〖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教材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回答,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联系时政热点:用视频资料和相关资料、图片重建历史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先欣赏唐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评论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 30多年就灭亡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了解
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3.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4.掌握隋朝灭亡的原因。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我们编成了四个板块,进行模块化学习,学生齐读学习板块
一、千古一帝是杨坚,结束分裂再统一
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四、却笑吃亏隋炀帝,破家亡国为谁人
(二)学习新课:
一、千古一帝是杨坚,结束分裂再统一——隋朝的统一师
提示: 任务:阅读书本 P2,提取相关信息。
然后回答表格内容学生回答后,打出史料,让学生去看,并结合课本资料,对比隋文帝和陈后主,得出结论:励精图治的皇帝是众望所归,能够统一天下。而陈后主也必定失去天下。
(隋文帝)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民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隋书·高祖纪》
一个朝代开始,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
(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找一名同学回答。
同时多媒体展示画面。
师问:隋朝是哪一年统一南北的呢
生答 589 年。那么,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
多媒体出示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
师强调: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联系史实、组织答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答案,让学生作一对比。
师:隋朝统一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呢 学生找出后、
师:隋朝统一结束的是哪一分裂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
2.想一想: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了四次统一,大家思考一下,在隋朝统一之前出现了哪两次统一?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280年,西晋短期统一。
师:国家统一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做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分析得出隋朝的经济繁荣。这种繁荣局面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看课本 2页)找出隋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立强盛的王朝。
过渡到第二板块:国力强盛的隋王朝为隋朝进行一些伟大的工程奠定了物质基础。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齐读)
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通大运河
过渡: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的图片,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朝大运河。
师提出问题: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影响。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并联系大运河示意图。然后找学生回答。关于大运河开通的概况,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大运河示意图,主要标注以下主要内容
三个城市:北端--涿郡、中心--洛阳、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1] 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师:展示以上关于大运河的史料记载,大家看这一段(多媒体出示) 学生讨论后得出大运河发挥的运输作用,也就是经济作用。那么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流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然后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的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多媒体出示大运河简图,让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把大运河流经的三个城市、四个主要段落内容拉到相应的位置,加以巩固。
最后教师总结大运河诗歌记忆法一条:一条大运河二长:全长两千七三点:中心在洛阳,最北抵涿郡,南面到余杭四段:共分四大段,永通济邗江五河:连通五水系,海黄淮长钱
作用:南北大交流,政治经济文化
师展示两首评价大运河的古诗,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利与弊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亡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讨论分析后以小组为单位陈述结论,最后教师总结
弊: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利: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总体来说,大运河的开通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师总结并过渡:在当时交通落后的情况下,大运河的开通可谓是一条水上高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条古老的运河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隋朝还有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不仅影响了中国 1300多年,也影响了世界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板块(齐读)
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任务:阅读课本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1.背景(原因)
2.创立过程
3.影响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看课文内容,1分钟后提问:找出科举制创立之前的选官制度是怎么样的:按门第高低选拔。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的产生原因:
①原有选官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这种选拔制度有什么弊端
生讨论得出:
(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师: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选官制度,隋朝是怎样创新的
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出示多媒体答案。
①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正式确立)师强调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的创立,使选官由按门第转变为按才学,统治阶级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多媒体出示材料,提出任务:阅读课本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科举制对各种人带来的影响?
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
寒门学子: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
地方政府:失去选官的权力
中央政府(朝廷):得到选官和用人的权力
学生通过讨论后对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②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结:隋朝非常伟大,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开创了影响中国 1300多年的科举制,但是隋朝却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呢?
接下来学习第四个板块(齐读)
四、却笑吃亏隋炀帝,破家亡国为谁人——隋朝的灭亡
师提出任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1、隋炀帝是一个什么品性的人?
2、这样一个品性的人当上皇帝,又会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请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讨论回答。
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屡次发动对外战争
2、导致国家灭亡。(多媒体出示图片)大家分析材料,隋炀帝暴虐无道的表现有
①不恤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和大运河
②修长城和驰道
③多次巡游,耗费大量财力、人力“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师:隋炀帝的所做所为,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隋末农民起义的情况。618 年,隋朝灭亡。
师强调: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思考探究:多媒体出示隋文帝和隋炀帝画像,对比两位皇帝使国家一兴一亡的原因,探究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启示:
成由勤俭败由奢—— 厉行节俭
得民心者得天下—— 推行仁政
师问,从隋朝的发展历史看,和前面学过的哪那一王朝最相似。
(生说出秦朝)然后分析它们的相似点:灭亡原因:短命、二世而亡: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交流与讨论,我们知道了隋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统一,但由于暴政又导致国家很快灭亡。隋朝开通了大运河,造福千秋,开创了科举制,改善了选官制度,影响深远。隋朝的历史给后世提供了很多借鉴,也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关于隋朝的历史我们就探讨的这儿,下节课继续学习唐朝的历史。
《第 1课隋朝的同意与灭亡》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3.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二、材料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评价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 2、A 3、C 4、C 5、B
二材料题6、隋朝大运河;同意;因为隋朝大运河不仅在当时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在以后的历史过程中,仍然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交通的大动脉。
课后反思
经过半年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具备了一点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归纳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具体反思如下:成功之处:
1、深入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改新理念,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升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成效显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频繁。对大运河的内容让学生黑板前书写等真正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而且及时掌握学生学情,以便于查漏补缺。
2、全课通过四个子目编成四大板块完成,易于学生理解,从而有利于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学生们积极参与,结论很快得出。
3、通过绘制《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上台展示,完成学生对大运河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
4、通过多方面展示史料,论从史出,多角度认识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适时渗透对学生优良道德习惯的培养,力求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1、课堂学习过程中,有几个环节的问题缺乏设计,学生活动和一些问题缺少思维含量。
2、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加强,可充分优化小组建设,提高学生参与率,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语言随意性大,普通话不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