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祥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总计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
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
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须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村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
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
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
(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材料二
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内容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根袄”“比肩褂”“花绫裤”“绞绵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褡”。美学家樊美钩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镇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
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它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间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
B.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
C.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
D.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使用的论据十分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三个领域选择材料。
B.材料一通过元青花釉料配方随着时代不断改良的例子,表明传统色见证着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
C.传统色承载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因此,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
D.服饰的款式及合理的搭配能起到美化着装者的作用,这一说法可以从樊美钧的阐述中得到印证。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服饰的色彩审美”的一项是( )(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
4.有人评价:“中国的元青花,是我们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并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出的旷世杰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红楼梦》中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偷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一一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 ”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 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己经往家搬了呀 “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一一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入,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戴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郑娟在承认己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6分)
9.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试从小说内容、人物塑造、主题和艺术特色中任选三个角度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总计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①”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阻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0.下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祜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祜/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欲不夺农时”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夺”字含义不相同。
B.“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C.“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两句中的“率”字含义相同。
D.“敦行礼让”与“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岂不欲安人乎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4分)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4分)
14.文中王珪是如何跟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 16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①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平静。
C.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D.“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16.请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中“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 ”。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 ,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总计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 ① ,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 ② 的发展成就。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发展。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各国完全可以走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探索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时,曾经全盘照搬西方模式,陷入经济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今天,“从国情出发”的中国经验正为越来越多国家所重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 ③ 的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4分)
20.下列语句中“我们”的用法与原文中“我们”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网络泥沙俱下,我们应当学会分辨。
B.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与你们不同
C.说起旅游目的地,我们几个一拍即合
D.他有困难,我们大家都应该帮助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2题。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 ①_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 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从以下提供的三种不同的逻辑关系中选择两个,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超过40字。(4分)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总计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以上事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国旗下的演讲稿。
祥云祥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A项,原文为“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B项,强加因果,原文“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与“被视作吉庆之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D项,曲解文意,原文“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
2.C(读懂传统色,不是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的必要条件)
3.B(B项中的“青丝”为黑发,没有体现服饰色彩)
4.①元青花中的青色传达的独特审美感受,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和当代审美需求,体现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特色。②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以及历代釉料技术改良,体现它是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的产物。③元青花蜚声中外,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体现它是旷世杰作。(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5.①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②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③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6.A(B.郑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C.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D.强加因果,“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
7.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
8.(1)郑娟:期待周秉昆能同意她的主张,怕他反对而忐忑不安,看别人家偷砖不甘心吃亏;(2)周秉昆:对偷砖行为厌恶反感,对邻里偷砖感觉羞耻,对妻子的意图起了疑心。(每点3分)
9,(1)内容:观照现实,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书写了平凡人日常的喜怒哀乐;(2)人物塑造:小说善于在典型环境中的塑造典型人物,讲述了生活在平民区光字片的周秉昆郑娟夫妇的故事;(3)主题:秉持对现实社会的良知道义,传达正能量,挖掘人物身上正直、担当和诚信等美好品质:(4)创作特色:小说采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突出真实性和形象性,叙述语言朴实平易,可亲可信。(每点2分)
10.B(“若动静必依阴阳”,“阴阳”是“依”的对象,不要断开,排除A;“若所行皆遵正道”,“正道”是“遵”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甚要”强调“农时重要”,“不可暂失”是具体的做法,两个事件,中间断开,排除D)
11.B(A.正确。“而欲不夺农时”的“夺”,耽误,占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夺”,夺取。B.“含义相同”错误。“克己自励耳”的“克”,克制;“能克终者盖寡”的“克”,能够;C.正确。两句中的“率”都是“大都”“全部”的意思。D.正确。两句中的“让”都是“谦让”的意思)
12.C(“提高粮价”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
13.(1)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 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岂……乎”,难道……吗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失”,背离,失去;“所以”,用来。每点1分)
(2)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还怕(或“避免”)什么疾病呢 于是将蝗虫吞下。(“冀”,希望;“躬”,自身;“何疾之避”,宾语前置句,还怕(或“避免”)什么疾病呢 “遂”,于是。每点1分)
14.①通过秦始皇、汉武帝的事例要求太宗止兵戈、息土木,使百姓安定;②通过随炀帝的教训要求太宗小心谨慎、善始善终。(1点1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 ”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 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 ”于是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祐吉祥,怎么可能呢 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规律就常与吉祥相会。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 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有尊严。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能够恣意地耕种,这样(他们)就富裕了。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样(他们)就有尊严了。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15.D(“描写技巧相同”错误,本词的结尾句是以景作结,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技法不同)
16.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蓼草比作纷乱的丝织品,把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构思精巧,画面令人神往。③色彩对比鲜明。“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④对仗工整。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
17.
(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18.①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②举世瞩目(万众瞩目) ③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19.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动宾搭配不当,“找到”与“道路发展”不搭配,将“道路发展”改为“发展道路”。每改对一处2分)
20.A(A项和例句都是泛指。BCD项都是特指)
21.①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
②“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
③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每句2分)
22.因果关系: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水膜可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摩擦”转折关系:“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
条件关系: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选择其中两个关系,每点2分)
22.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第二句话对两个人的选择做出了评价: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材料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材料的主旨,提出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林觉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
参考范文:
我们的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浩荡中华悠悠,浪滚黄河东流。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承前人之精髓,弘爱国之大志,做爱国之士,乃新时代青年之重任!抚今追昔,不忘历史,面对先贤,前赴后继。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要大声高呼:立志报国,是我们的使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青年应承前辈们立志报国之精神,树立远大目标!翻开厚重的典籍,铺开历史的画卷,君可见历史深处那终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君可见当年毛泽东屹立橘子洲头壮怀高歌“问苍茫大地、谁主沈浮”,慷慨豪迈之音响彻山河。
忆往昔,常立报国志。遥想历史,历代爱国志士中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振臂高呼;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勇于担当;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有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鞠躬尽瘁。无数先辈们为祖国抛洒一腔热血,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
看今朝,数风流人物。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天才少年曹原投身科研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非凡贡献。邹承鲁怀揣理想坚持不懈,带领团队攻破人造生命的第一步。黄文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不息,最终因山区洪水永远长眠在她守护的那片土地上。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志士!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弘扬先辈的爱国精神,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
君请看,疫情中的“90后”扛起了时代重任,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他们的爱国行为感动着每位中国人。君请看,凉州救火与抗洪救灾中有“00后”的身影,他们累到身心疲惫,却毫不懈怠。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殷殷报国情,值得我们每位青少年学习和传承!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
欣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珍惜和平,捍卫和平,保家卫国!展望未来,爱国,是永恒的主旋律!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怀赤胆爱国心精忠报国,完成我们的使命!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