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8 00: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步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 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 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 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评课 —— 李乐旋
今天听了孙莹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顿时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舒服、惬意。反复观看,停停放放,仔细地品味,越发觉得孙老师的课就像叶老的人品那样平和.可平和之中也带给了我深深地震撼。
一、扎实高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我们参加过许多公开课,研讨课的观摩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我们一直在苦苦寻觅有用、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次,听了孙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眼前不仅为之一亮: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语言的理解力;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孙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上课一开始,孙老师就让学生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并相机指导了“那”“绿”两字的书写。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候,对多音字“曲”的处理则是采用了出示字典的几种解释,再引导学生根据解释确定读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方法,再者对“删”字的处理更是巧妙绝伦,令人佩服: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板书:删除符号),一个是“删改”(板书:删改符号)。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继续通过课件演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
生: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孙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此举堪称一绝。
由浅及深的朗读训练。
关注文本 就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作为阅读教学,教师应该遵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原理,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这一点,孙老师做得很好,孙莹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我”跟叶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孙老师的引导是有层次的,学生自读做到读懂、读通顺,教师引导读使学生读得有感情,在一次次地朗读中和学生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比如在 “我虽然未见叶老的面。。。。犹如春风拂面。”这一重点语句的学习上,孙莹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叶老对下一代的关心,孙老师通过资料的补充,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一共一千五百多字,可叶老正是把这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修改了一百多处呢,所以我——(引读)
生:(读这句话)
师:(课件出示叶老为“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改的文章原稿)孩子们,你们看看,这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文章,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当时是杂志社的总编,每天要批阅大量的稿件。可是他在百忙之中为我这个小学生修改作文,所以我——(引读)
生:(再次读这句话。)
师:当时,叶老先生已是年近七十岁了,夜深了,老人仍不肯停笔,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所以——
生:(又一次深情地读这句话。)
师:此时叶老先生在你的心里还只是个认真的老人吗?
每一次读,学生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升,
孙老师通过这三次的引领,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提升,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叶老的温暖、慈祥和对孩子的关心,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三.最后拓展延伸,加深巩固。
课文最后,孙老师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样写出好作文”并出示病句让学生修改,这样让学生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内化,并加以巩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课上,孙老师还出示了下面的内容: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这一个填空题的设计,不只帮学生理清了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到了“我”的情感变化,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