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检测题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检测题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8 08: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分离或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分液法分离水和酒精
B.用蒸馏法分离苯和溴苯
C.用燃烧方法除去CH4中混有的少量H2
D.用催化加氢方法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2.下图所表示的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A. B. C. D.
3.以下关于容量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温度和规格
②容量瓶可用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③容量瓶不能用于长期储存溶液
④容量瓶可以适当加热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有关除杂(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苯():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B.固体():加热至恒重
C.():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D.乙醇(乙酸):加生石灰,蒸馏
5.将NaCl溶于水配成1mol/L的溶液,溶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离子为Na+
B.溶液中含有NA个Na+
C.水合b离子的图示不科学
D.氯化钠溶于水只发生了水合过程
6.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加热高锰酸钾粉末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B.进行蒸馏实验时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向蒸馏烧瓶中补加
C.排水法收集满KMnO4分解产生的O2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D.使用分液漏斗前首先检查其气密性是否良好
7.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确认并命名了人工合成的第113、115、117和118号元素。其中118号元素Og是由美国与俄罗斯科学家合作合成的,其质量数为29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8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79
C.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9
D.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8
8.为了配制100mL 1mol L﹣1的NaOH溶液,其中有下列几个操作:①NaOH固体放在纸上进行称量②选刚用蒸馏水洗净的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③NaOH在烧杯里刚好完全溶解,立即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次,洗涤液也均转入容量瓶中⑤使蒸馏水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直到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9.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A B C D
A.A B.B C.C D.D
10.提出核式原子模型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A.玻尔 B.卢瑟福 C.汤姆生 D.道尔顿
11.要除掉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镁等杂质。现设计一个除杂质的方案,把盐溶于水,过滤成澄清溶液,再进行下列各步骤的处理:①加入氯化钡溶液至沉淀完全;②用盐酸调节pH至溶液呈微酸性;③加入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④过滤沉淀;⑤加入碳酸钠溶液至沉淀完全;⑥蒸发浓缩使NaCl晶体析出。对上述各处理步骤的顺序安排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④①⑥
12.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13.下列有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中,正确的是(  )
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晶体采用蒸发的方法
B.除去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采用萃取的方法
C.将碘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沙子除去采用蒸馏的方法
D.从碘水中获得碘晶体采用过滤的方法
14.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
A.1L 0.1mol·L-1KCl溶液 B.0.2L 0.35mol·L-1的盐酸溶液
C.0.3L 0.1mol·L-1的AlCl3溶液 D.0.3L 0.1 mol·L-1的MgCl2溶液
15.下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A.10L0.10mol/LCH3COOH溶液 B.2L 0.05mol/L H2SO4溶液
C.lL0.10mol/LHNO3溶液 D.2L0.1mol/LHCl溶液
二、填空题
16.将24g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密度为1.219g·mL-1。
(1)该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__?
(2)该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
17.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完成下列操作:
(1)分离KCl和MnO2的混合物_______。
(2)除去KNO3固体中少量的KCl_______。
(3)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_______。
(4)从NaCl水溶液中提取NaCl固体_______。
(5)从海水中得到淡水_______。
(6)分离柴油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
(7)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_______。
18.(1) 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仪器C、E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主要选用上述什么仪器(填字母符号)
a.粗盐和泥沙:________ b.花生油和水___________。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硫酸应属于___________。
①酸 ②能导电的纯净物 ③含氧酸 ④混合物 ⑤化合物 ⑥二元酸 ⑦电解质
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3)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3mol/L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有下列10种物质:① H2O ②空气 ③Mg ④ NH3⑤ 稀H2SO4⑥ Ca(OH)2 ⑦CuSO4 .5 H2O ⑧碘酒⑨无水乙醇⑩NaHCO3其中,⑤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属于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
三、实验题
19.小蔡同学有点缺铁性贫血,他看中了市面上的一款“SP补铁剂”,产品说明书如图。但他为人谨慎,想通过实验验证产品说明书是否属实,再购买和使用。
【查阅资料】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
实验一:检验补铁剂中是否含
(1)具体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测定补铁剂中铁元素的含量
【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补铁剂,即可测定的含量。
I.配制100mL的酸性标准溶液
(2)用电子天平(可精确到0.001g)称取的的质量为______。
(3)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的仪器有电子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
(4)下列配制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将高锰酸钾固体放入烧杯中,量取约20mL水进行溶解,并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
B.待酸性溶液冷却至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C.酸性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直接定容
D.将液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胶头滴管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处
(5)下述操作,将导致所得的标准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填序号)。
A.所使用的容量瓶未经干燥,含有蒸馏水
B.未经冷却就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时,有液体溅出
II.用移液管量取10.00mL补铁剂,用所配制的酸性标准溶液滴定补铁剂,测定的含量。滴定过程中,平均消耗12.00mL酸性标准溶液。
已知滴定过程中涉及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实验结果,补铁剂中的浓度为______mg/mL。
(8)小蔡同学发现,的含量小于说明书中的50mg/mL,你猜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进一步探究】小蔡同学取滴定后的一份溶液,往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将所得沉淀过滤出来,洗涤,灼烧,得到0.57g固体。
已知灼烧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9)往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10)“SP补铁剂”中,实际的铁元素含量______说明书中的铁元素含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I.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学的重点,根据下列实验目的,分别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
(1)除去氯化钠晶体中的碳酸钠:______.
(2)除去碳酸钙中的氯化钠:______.
(3)分离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的混合液(两者互溶):______.
Ⅱ.根据下图给出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5)①~④中,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是_______、_______(填仪器序号),分离溴水中的溴应先选择装置________(填Ⅰ、Ⅱ或Ⅲ序号)。
21.实验室用固体烧碱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480mL,请回答:
(1)计算需要NaOH固体质量______g;
(2)有以下仪器:①烧杯 ②药匙 ③250mL容量瓶 ④500mL容量瓶 ⑤玻璃棒 ⑥托盘天平 ⑦量筒.配制时,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______(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
(3)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
(4)配制溶液时,在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还有以下几个步骤,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①振荡摇匀;②洗涤;③定容;④颠倒摇匀;⑤转移
(5)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引起结果偏高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未洗涤烧杯、玻璃棒;
②称量NaOH的时间太长;
③定容时俯视刻度;
④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⑤NaOH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
(6)某同学用浓硫酸配制的稀硫酸浓度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①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刻度线
②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经干燥
③洗涤烧杯内壁后将洗涤液弃去
④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出
⑤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⑥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的凹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计算题
22.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稀硫酸
质量分数 0%(纯水) 1% 4% 10% 16% 24% 32% 36% 44% 49% 60% 98%
密度 1.00 1.01 1.02 1.07 1.11 1.17 1.24 1.27 1.34 1.39 1.50 1.84
计算:现需要100mL60%的硫酸,则需要量取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要有计算过程)_____
23.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22gCO2其物质的量为____,分子数为___,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电子数为___。
(2)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分子数之比为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原子总数之比为___,质量之比为____,密度之比为___。
(3)标准状况下,33.6L的HCl溶解于水配成3L的溶液,所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
(4)0.5L1mol/LCaCl2溶液中Ca2+的物质的量为___,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24.将3.84g铜粉与600mL浓硝酸反应(忽略体积变化),当铜完全溶解时,收集到NO、NO2混合气体2.24L(标准状况下),试计算:
(1)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为_______mol/L;
(2)反应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
(3)生成的NO与NO2体积比为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分液法是用来分离两种不能互溶的液体,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无法用分液法来分离,A错误;
B.用蒸馏法可以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苯和溴苯两种有机物常温下为液态,沸点不同,可以用蒸馏法分离苯和溴苯,B正确;
C.CH4和H2都能燃烧,不能用燃烧法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H2,C错误;
D.催化加氢能使乙烯转变为乙烷,但H2的量难以控制,过量时会使乙烷中混有H2,不足时又不能除尽乙烯,而且反应的条件要求很高,不适用于除杂,D错误。
答案选B。
2.B
【详解】A、B、C、D依次代表碳原子、氟原子、钠离子、铝离子;氧化性最强,即最易得电子,氟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最容易得1个电子达稳定结构,即氧化性最强的是氟原子,故选B。
3.A
【详解】①容量瓶上标有一根刻度线、温度和相应的规格,①正确;②容量瓶不可用做为溶解或者稀释、化学反应的容器和长期贮存溶液的仪器,不能对容量瓶进行加热,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A。
4.B
【详解】A.除去苯中加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再静置、分液可除去 ,A正确;
B.固体加热易分解生成,B错误;
C.与混合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被吸收,C正确;
D.乙醇中混有乙酸,加生石灰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钙和水,水又与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乙酸钙与氢氧化钙的沸点较高,可蒸馏出乙醇,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氯化钠在溶液中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则a离子为氯离子,故A错误;
B.没有明确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钠离子的个数,故B错误;
C.钠离子带正电荷,能使水分子中带有负电的氧原子受到吸引,则水合b离子的图示不科学,故C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发生了吸热的扩散过程和放热的水合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计算溶液中溶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明确溶液的体积,不能误认为体积为1L是解答易错点。
6.C
【详解】A. 用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流回试管底,使试管底因受热不均而破裂,A错误;
B. 进行蒸馏实验时发现忘记加沸石,应待液体冷却后,再往蒸馏烧瓶中补加,B错误;
C. 排水法收集满KMnO4分解产生的O2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产生倒吸,C正确;
D. 使用分液漏斗前,应首先检查其是否漏液,D错误。
故选C。
【点睛】制取气体时,将装置连接好后,第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于容量瓶和分液漏斗来说,不用它们制取气体,所以需要检查的不是气密性,而是“液密性”,即检查其是否漏液,简称为检漏或查漏。
7.B
【分析】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详解】A.中子数=297-118=179,质子数为118,两者不等,故A错误;
B.中子数=297-118=179,故B正确;
C.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18,故C错误;
D.该元素核外电子数为118,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每层电子最多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即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8个电子;第四层32个电子;第五层32个电子;第六层18个电子;第七层8个电子,与稀有气体元素同族,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①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易潮解,应放在烧杯进行称量,故错误;
②选刚用蒸馏水洗净的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不影响溶液配制,故正确;
③NaOH溶于水放热,所以不能立即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故错误;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次,洗涤液也均转入容量瓶中,故正确;
⑤为了防止加水超过刻度线,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使溶液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线相平,故错误;
故选D。
9.A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以及各标志的含义分析判断。
【详解】A、图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
B、图为氧化剂标志,与腐蚀性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
C、图为剧毒品标志,能使人或动物中毒,与腐蚀性无关,故C错误;
D、图为爆炸品标志,不是腐蚀物品标志,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玻尔提出波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核式原子模型,故B符合题意;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即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1.B
【分析】要根据除杂质的原则: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为了把杂质除尽要加过量,产生沉淀后过滤将沉淀除去,再加入盐酸进行调节酸碱度。
【详解】加入氯化钡是为了除去硫酸镁的,因为氯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氢氧化钠是为了除去氯化镁的,因为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氯化钡和氢氧化钠的顺序可以颠倒,因为加入的氯化钡过量,再加入碳酸钠将过量的氯化钡除掉即可,再通过过滤将生成的三种沉淀除去,再加入盐酸将过量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除掉,最后蒸发浓缩使NaCl晶体析出,即顺序安排合理的是③①⑤④②⑥;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B。
12.A
【详解】A.容量瓶在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塞紧玻璃塞,倒立过来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再正立过来,将瓶塞旋转180度,再倒立检查是否漏水,A正确;B.给溶液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三分之一,B错误;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必须悬空而不能伸入试管中,C错误;D.过滤时,漏斗的下端长的一边必须紧靠烧杯壁,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3.A
【详解】A.溶液中无其它杂质,所以蒸发掉水就可以得到食盐晶体,A项正确;
B.酒精中的少量水可以直接加入氧化钙来除去,萃取很难实现,B项错误;
C.碘和沙子均为固体,应加热使碘升华而不是蒸馏,C项错误;
D.碘水中的碘是以溶质的形式存在,无法过滤,应采取萃取,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一般来讲,只要液体的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就可以通过蒸馏的方式来分开,但是酒精中的少量水会和酒精形成共沸混合物,只能加入氧化钙来除去。
14.B
【详解】A. 1L 0.1mol·L-1的KCl溶液中,c(Cl-)=1×0.1mol·L-1=0.1mol·L-1;
B. 0.2L 0.35mol·L-1的盐酸溶液中,c(Cl-)=1×0.35mol·L-1=0.35mol·L-1;
C. 0. 3L 0.1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3×0.1mol·L-1=0.3mol·L-1;
D. 0.3L 0.1mol·L-1的MgCl2溶液中,c(Cl-)=2×0.1mol·L-1=0.2mol·L-1;
故选B。
15.A
【详解】A.CH3COOH是弱酸,只能部分电离,10L0.10mol/LCH3COOH溶液氢离子浓度远低于0.1mol/L;
B.2L 0.05mol/L H2SO4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mol/L;
C.lL0.10mol/LHNO3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mol/L;
D.2L0.1mol/LHCl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mol/L;
A中氢离子浓度最小,故答案为A。
16. 0.6mol/L 19.7%
【详解】(1)该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6mol,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mol/L,
答案为:6mol/L;
(2)根据浓度公式c=,则ω=×100%=×100%=19.7%,
答案为:19.7%。
17.(1)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2)溶解、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萃取、分液、蒸馏
(4)蒸发结晶
(5)蒸馏
(6)分液
(7)蒸馏
【分析】(1)
二氧化锰是难溶于水,KCl是易溶于水,分离KCl和MnO2的混合物,先将混合物溶解,再过滤、洗涤、干燥,将滤液在蒸发皿中蒸发结晶得到KCl;故答案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2)
除去KNO3固体中少量的KCl,利用两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将水加热,将混合物加入溶解、再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故答案为:溶解、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将碘水加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将分层后的液体进行分液,保留下层液体;再将下层液体蒸馏,将四氯化碳和碘分离;故答案为:萃取、分液、蒸馏。
(4)
从NaCl水溶液中提取NaCl固体,将溶液在蒸发皿中蒸发结晶;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5)
从海水中得到淡水,利用蒸馏法蒸馏海水得到淡水;故答案为:蒸馏。
(6)
分离柴油和水的混合物,两者是互不相溶的液体,利用分液法分离;故答案为:分液。
(7)
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乙酸和乙酸乙酯互溶,沸点不同,因此采取蒸馏的方法分离;故答案为:蒸馏。
18. 分液漏斗 冷凝管(直形冷凝管) B C B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溶解(溶液变为棕黄色) H2SO4=2H++SO42- ①⑥⑦⑩ ④⑨ ②③⑤⑧
【分析】(1) ①根据仪器的特点,C为分液漏斗、E为直形冷凝管;
②a.粗盐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b.花生油和水为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2) 硫酸属于二元强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为含氧酸,为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为纯净物,其水溶液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3)根据胶体的性质回答;
(4) ① H2O能微弱电离,为弱电解质;
②空气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Mg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 NH3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导电的离子不是NH3电离的,NH3属于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⑤ 稀H2SO4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 Ca(OH)2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⑦CuSO4 .5 H2O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⑧碘酒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⑨无水乙醇属于化合物,水溶液和液态均不导电,为非电解质;
⑩NaHCO3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详解】(1) ①根据仪器的特点,C为分液漏斗、E为直形冷凝管;
②a.粗盐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用漏斗B;
b.花生油和水为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C分离;
(2) 硫酸属于二元强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为含氧酸,为共价化合物不能导电,为纯净物,其水溶液能导电,属于电解质,综上所述,答案为B;
(3)硫酸为电解质,加入Fe(OH)3胶体中,胶体先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氢氧化铁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溶液,而后沉淀溶解得到棕黄色溶液;
(4) ① H2O能微弱电离,为弱电解质;
②空气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Mg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 NH3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导电的离子不是NH3电离的,NH3为非电解质;
⑤ 稀H2SO4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 Ca(OH)2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⑦CuSO4 .5 H2O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⑧碘酒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⑨无水乙醇属于化合物,水溶液和液态均不导电,为非电解质;
⑩NaHCO3的水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综上所述,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⑥、⑦、⑩;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⑨;属于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②、③、⑤、⑧;硫酸为二元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19.(1)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加稀盐酸酸化,然后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样品中含硫酸根离子,反之则无。
(2)1.580g
(3)1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4)AB
(5)CD
(6)
(7)33.6
(8)补铁剂中部分被氧化为
(9)、
(10)小于
【详解】(1)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为: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加稀盐酸酸化,然后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样品中含硫酸根离子,反之则无。
(2)根据m=cVM可知,需称量高锰酸钾的质量为0.1L××158g/mol=1.580g;
(3)操作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电子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是:电子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答案为:1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4)A.高锰酸钾固体需在烧杯中溶解,A正确;
B.带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再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B正确;
C.酸性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需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下1-2cm处再定容,C错误;
D.将液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若用胶头滴管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处,会稀释溶液,D错误;
故选AB。
(5)A.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实验结果,A不符合题意;
B.未经冷却就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会使加入蒸馏水的体积减小,导致最终所测标准溶液的浓度偏高,B不符合题意;
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使加入蒸馏水的体积增大,导致最终所测标准溶液的浓度偏低,C符合题意;
D.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时,有液体溅出,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最终所测标准溶液的浓度偏低,D符合题意;
故选CD;
(6)高锰酸钾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生成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
(7)平均消耗12.00mL酸性标准溶液,结合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可知,n(Fe2+)=,则补铁剂中的浓度为;
(8)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所以可能补铁剂中部分被氧化为,导致的含量小于说明书中的50mg/mL;
(9)滴定后亚铁离子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铁离子,所以滴定后溶液中存在氢离子、硫酸根离子、铁离子、锰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10)将所得沉淀过滤出来,洗涤,灼烧,得到固体0.57g为氧化铁的质量,则所含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则“SP补铁剂”中,实际的铁元素含量为;
经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SP补铁剂”中,实际的铁元素含量小于说明书中的铁元素含量(50mg铁/mL)。
20. 2 1 5 蒸馏烧瓶 冷凝管 ③ ④ Ⅱ
【详解】(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NaCl为可溶性固体,用蒸发结晶分类,选装置2,故答案为: 2;
(2)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用过滤分离,选装置1,故答案为: 1;
(3)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沸点不同可用蒸馏分离,选装置5,故答案为:5;
(4)由图可知装置①为蒸馏烧瓶,装置②为冷凝管,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冷凝管;
(5)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液,故选③、④;分离溴水首先要萃取、分液,故选Ⅱ,故答案为:③;④;Ⅱ。
21. 2.0 ①④⑤ 胶头滴管 检查是否漏水 ⑤②①③④ ③⑤ ③④
【分析】(1)依据m=cVM计算溶质的质量;
(2)根据操作步骤选取实验仪器;
(3)容量瓶使用前用检查是否漏水;
(4)依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解答;
(5)分析不当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进行误差分析;
(6)依据c=进行误差分析。
【详解】(1)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480mL,应选择500mL容量瓶,需要溶质的质量m(NaOH)=0.1mol/L×0.5L×40g/mol=2.0g;
(2)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可用量筒量取水),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故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①烧杯 ④500mL容量瓶 ⑤玻璃棒;故合理序号是①④⑤,还需要的玻璃仪器仪器是:胶头滴管。
(3)容量瓶使用前用检查是否漏水;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②①③④;
(5)①未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使溶液的浓度偏低,①不符合题意;
②称量NaOH的时间太长,导致称取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偏低,使溶液浓度偏低,②不符合题意;
③定容时俯视刻度,导致溶液体积偏小,使溶液浓度偏大,③符合题意;
④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无影响,溶液浓度不变,④不符合题意;
⑤NaOH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冷却后溶液体积减小,导致溶液浓度偏大,⑤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③⑤;
(6)①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刻度线,导致量取的浓硫酸偏多,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使溶液的浓度偏高,①不符合题意;
②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经干燥,对溶液的浓度不会产生影响,②不符合题意;
③洗涤烧杯内壁后将洗涤液弃去,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使溶液的浓度偏低,③符合题意;
④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出,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使溶液的浓度偏低,④符合题意;
⑤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高,⑤不符合题意;
⑥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的凹液面低于刻度线,该操作是正常操作,对溶液的浓度无影响,⑥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③④。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涉及仪器的使用、配制步骤先后顺序、误差分析等,熟悉配制原理和过程是解题关键,注意误差分析的方法。
22.50.0mL(或49.9mL)
【详解】设需要量取98%的浓硫酸a mL,根据稀释定律有:a mL×1.84g/mL×98% = 100mL×1.50g/mL×60%,解得a=50.0mL(或49.9mL)。
23. 0.5mol 0.5NA 11.2L 11NA 1:1 1:1 5:3 4:11 4:11 0.5mol/L 0.5mol 2mol/L
【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阿伏加 德罗常数间的关系及微粒中的电子数计算解答;
(2)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分析解答;
(3)(4)根据气体摩尔体积及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分析计算。
【详解】(1)22gCO2物质的量为;分子数为0.5mol×6.02×1023mol-1=3.01×1023=0.5NA;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mol×22.4L/mol=11.2L;电子数为0.5NA×22=11NA;故答案为:0.5mol;0.5NA;11.2L;11NA;
(2)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分子数之比为1:1;物质的量之比为1:1,原子总数之比为:; 质量之比为;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为16:44=4:1;故答案为:1:1;1:1;5:3;4:11;4:11;
(3)标准状况下,n(HCl)=,则c(HCl)=,故答案为:0.5mol/L;
(4)0.5L1mol/LCaCl2溶液中Ca2+的物质的量为0.5L×1mol/L=0.5mol;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2=2mol/L;故答案为:0.5mol;2mol/L。
24.(1)0.1
(2)0.22
(3)1:9
【详解】(1)3.84g铜的物质的量为n(Cu)==0.06mol,根据Cu原子守恒,完全溶解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为=0.1mol/L;
(2)根据反应3Cu+8HNO3(稀)=3 Cu(NO3)2+2NO↑+4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知,消耗的HNO3转化为NO、NO2和Cu(NO3)2,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HNO3)=n(NOx)+2n[Cu(NO3)2]=+20.06mol=0.22mol;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总数可知,Cu→Cu2+中电子转移总数为20.06mol=0.12mol,设NO的物质的量为x,NO2的物质的量为y,则有①x+y==0.1mol,②3x+y=0.12mol,联立①②,解得x=0.01,y=0.09,故生成的NO与NO2体积比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