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0: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ppt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
2.能想象《从军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走近作者
1.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清代政治家林则徐的名句,也是华夏儿女爱国情怀的写照。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九课,去感受诗人们对国家浓浓的爱意。
2.先看一看这三首诗的题目,试着猜一猜,通过题目,你能想到这几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3.题目往往能帮助我们预测诗的内容,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小技巧之一。
4.补充资料,简要介绍三首诗的由来。
二、初读三首古诗,识读生字
1.出示学习古诗要求: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畅有感情。
2.合作读、自读,掌握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难读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五千仞岳 蓟北 涕泪 襄阳
(2)学生互相讨论识记的方法,教师指导。
如“仞”和“涕”都是形声字,通过读音识记
如“蓟”“阳”“襄”可以通过地名记忆,比如“蓟北”“岳阳”“襄阳”等……。
(3)指导学生识记多音字“裳”: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读音是“cháng”
3.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古诗。
三、学习《从军行》,借助注释把握诗意
【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
【评价内容】:
1.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得1★。
2.能说出诗句的大意,得1★。
3.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得1★。
学习活动一:
【自学】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
2.借助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3.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合学】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等试着说说几个句子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展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1)出示玉门关的遗址照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雪山、孤城”这几个地名,读一读有地名的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让学生尝试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预设: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提示:如果学生理解有些难度,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一些难理解的字词。比如“穿”金甲的“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在塞外边疆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穿着的铠甲在奋战的过程中,不断在地上摩擦刀剑上摩擦,最终铠甲被穿透了。)
四、想象诗歌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1.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学生自读后交流问题:这两句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3)教师继续追问:读到这些词,你能想到哪些地方,描写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写的是西北边疆的风貌,那里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环境很不好。
(4)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青海”指的是青海湖,“雪山”指的是绵延不绝的祁连山,“孤城”是在大漠中孤寂的一座城池以及“玉门关”外的景色,让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的景色。
(5)了解诗意后,全班朗读诗句。
2.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学生自由读后组内交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又是怎么描写戍边将士的生活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了黄沙漫天、气候恶劣,战士们的生活很清苦,还要忍受思乡和战乱。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这两句诗中,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预设: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漠,将士们灰头土脸,铠甲都磨破了,只能听到战争的怒吼,和刀剑的声音。
(3)引导学生咸诗人的情感:“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是以边塞将士的口吻说的。从中能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3.播放铿锵有力的音乐,全班齐读《从军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气势恢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