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专题8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专题8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8 10: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7、专题8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C的原子序数的差为8,A、B、C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常温B单质下不与浓硫酸反应
C.A、C的氢化物稳定性,A更稳定 D.元素D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
2.已知:。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且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不含 B.肯定含有
C.肯定含有 D.肯定含有
3.下列反应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
B.高温或光照时,浓硝酸受热分解
C.雷雨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D.豆科植物粉红色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4.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
A.CO2、SO2 B.NH3、SO2 C.SO2、NO2 D.SO2、H2S
5.下列实验室制取、干燥、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制取 干燥 收集 尾气处理
A.A B.B C.C D.D
6.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
C.、均无色气体
D.、均能与水发生反应
7.下列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硝酸能与Na2SO3反应,但不易生成SO2
B.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
C.可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
D.浓硝酸因易挥发出HNO3而呈黄色
8.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甲烷中含有4molC—H共价键
B.CH4、CCl4和CH3Cl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C.光照条件下甲烷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D.通常情况下,甲烷与稀H2SO4、NaOH溶液均不反应
9.①、②是两种常见烃的球棍模型,下列对于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种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
B.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D.等物质的量①、②完全燃烧时,放出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碳碳间以单键结合,碳原子剩余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的烃一定是饱和链烃
B.分子组成符合Cn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C.正戊烷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均在同一条直线上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烷烃的熔沸点通常会逐渐增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烃的分子式为C3H6,符合通式CnH2n,故该分子属于烯烃
B.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C.正戊烷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均在同一条直线上
D.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除去甲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1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1mol甲烷与1molCl2反应恰好生成1mol一氯甲烷
B.甲烷与氯气、溴蒸气均可发生取代反应
C.有机物中的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
D.烷烃性质稳定,不能与强酸强碱反应,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3.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 二氯乙烷的是
A.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B.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乙烯与氯气混合
D.乙烯通入浓盐酸
14.关于乙烯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可以用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取代反应制取乙醇
B.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两者反应原理不相同
C.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大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的键能,因此乙烯比乙烷稳定
D.1mol乙烯发生加聚反应能生成1mol聚乙烯
二、多选题
15.乙醇分子结构中各种化学键如图所示,下列对乙醇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金属钠反应时断裂⑤键 B.乙醇燃烧时所有键都断裂
C.乙醇在铜催化下和氧气反应键①和③断裂 D.乙醇和乙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②断裂
三、实验题
16.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原理相似。
17.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乙醇催化氧化反应是 __________ 反应。
(2)甲和乙两个水浴的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 __________ ;乙的作用是 __________ 。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中收集到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 。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8.利用元素的化合价推测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氮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从氮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分析,X、Y、Z、W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有______(填化学式)。
(2) N2O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N2O分解。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尾气中的NO用酸性NaClO溶液吸收,其原理是HClO氧化NO生成Cl 和NO3-,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集满红棕色气体Z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的稀溶液与铜单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NaNO2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NaNO3,则50mL0.01 mol·L-1 NaNO2溶液与10mL0.02 mol·L-1 KMn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还原产物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机推断题
19.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①乙醇可以被强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②在一定条件下与H2O反应生成。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在A~E中,属于醇类的是___________,属于羧酸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酯类的是___________。
(2)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
(3)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4)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A、C的原子序数的差为8,则A、C为同主族元素,A、B、C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令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x+2x+2x=15,解得x=3,故A、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A为O元素,C为S元素,B的原子序数大于氧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故B为Al元素,D的原子序数最大,故D为Cl元素。
【详解】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Al>S>Cl>O,即B>C>D>A,A错误;
B.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铝的氧化物,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S,则O的氢化物更稳定,C正确;
D.氯元素原子序数是17,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VIIA族,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说明亚硫酸根的还原性大于碘离子还原性,无色溶液,说明原溶液中没有亚铁离子,向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说明含有亚硫酸根。
【详解】A.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为无色,说明溴水与亚硫酸根反应生成硫酸根和溴离子,而无法确定,故A错误;
B.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为无色,说明溴水与亚硫酸根反应,则溶液中肯定含有,故B正确;
C.根据前面分析溶液中肯定存在亚硫酸根,肯定不含亚铁离子,溶液中还剩下三种阳离子、、,由于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则说明肯定不含有,故C错误;
D.根据前面分析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若含有碘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和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一定含有,若不含有碘离子,则可能是、、三种中的两种,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3.B
【分析】氮的固定指的是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以此解题。
【详解】A.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属于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A不符题意;
B.浓硝酸受热分解属于一种含氮化合物变为另外一种氮的化合物,不属于氮的固定,B符合题意;
C.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属于自然固氮,C不符题意;
D.豆科植物粉红色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自然固氮,D不符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由于HCl的酸性强于H2SO3和H2CO3,故CO2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SO2,仍然没有沉淀生成,A正确;
B.NH3能溶于BaCl2溶液中,形成碱性溶液,没有沉淀生成,通入SO2后先后发生反应:,,B错误;
C.由于HCl的酸性强于H2SO3,SO2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NO2,发生反应:, ,产生沉淀,C错误;
D.由于HCl的酸性强于H2SO3,SO2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H2S,发生反应:,产生沉淀 ,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冷却后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A错误;
B.浓硫酸能吸收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B错误;
C.氨气密度小于空气的,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短口进,长口出,C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倒扣的漏斗可以防倒吸,D正确;
答案选D。
6.A
【详解】A.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可用作保护气,故A正确;
B.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不能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故B错误;
C.是红棕色气体,故C错误;
D.和水不反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和NO,故D错误;
选A。
7.A
【详解】A.硝酸能与Na2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不会生成SO2,故A正确;
B.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一般的金属,但Au、Pt不能被硝酸氧化,故B错误;
C.铝或铁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NO和水,因此不可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只能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浓硝酸,主要是铝或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故C错误;
D.浓硝酸中因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而呈黄色,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8.B
【详解】A.甲烷中含4条C-H键,故1mol甲烷中含4molC-H键,选项A正确;
B.CH4和CCl4都是正四面体结构,而CH3Cl是四面体结构,其中C—H键与C—Cl键的键长不等,选项B不正确;
C.甲烷能和卤素单质的蒸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即甲烷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条件是光照,选项C正确;
D.甲烷性质稳定,和强酸、强碱以及强氧化剂一般不反应,故甲烷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9.D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CH3CH3,②为CH2=CH2。
【详解】A.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征,CH3CH3含有2个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故A错误;
B.CH3CH3的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错误;
C.CH3CH3不含不饱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
D.乙烷和乙烯分子中均含有2个碳原子,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等物质的量①、②完全燃烧时,放出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0.D
【详解】A.碳碳间以单键结合,碳原子剩余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的烃一定为饱和烃,可能是链烃,也可能是环烷烃,故A错误;
B.烷烃的通式为CnH2n+2,C、H原子都饱和,则符合此通式的烃必为链状烷烃,故B错误;
C.烷烃的碳链为锯齿状,烷烃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是链状结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C错误;
D.烷烃为分子晶体,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A.某烃的分子式为C3H6,也可能是环丙烷,A错误;
B.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同分异构体,B正确;
C.正戊烷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为四面体形,所有的碳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错误;
D.乙烯和高锰酸钾发生反应会生成杂质气体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目的,D错误;
故选B。
12.A
【详解】A.1mol甲烷和1mol氯气的反应的生成物不止有一氯甲烷,还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所以生成的一氯甲烷不是1mol,故A错误;
B.甲烷与氯气、溴蒸汽在光照下均可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
C.有机物中的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所以有机物种类繁多,故C正确;
D.烷烃性质稳定,不能与强酸强碱反应,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正确;
故选A。
13.C
【分析】1,2-二氯乙烷的结构简式为CH2Cl-CH2Cl,然后根据有机物反应类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除了得到1,2-二氯乙烷,还会生成其他卤代烃,得到的1,2-二氯乙烷含量较低,故A不选;
B.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产物是CH3CH2Cl,故B不选;
C.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只生成CH2ClCH2Cl,纯度和产率都较高,故C选;
D.乙烯与浓盐酸不发生反应,故D不选;
故答案选C。
【点睛】易错点是选项A,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该反应为连锁反应,生成一、二、三等氯代物,1,2-二氯乙烷的含量较低,因此制备时不用乙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
14.B
【详解】A.工业上可以用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制取乙醇,A说法错误;
B.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能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两者反应原理不相同,B说法正确;
C.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的键能的2倍,双键中一个键容易断裂,因此乙烯比乙烷容易参加反应,C说法错误;
D.1mol乙烯发生加聚反应不能确定生成聚乙烯的量,D说法错误;
答案为B。
15.AD
【详解】A.根据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际,应该是羟基上氧氢键断裂,即断①键,A错误;
B.燃烧是有机物最剧烈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有的化学键都要断裂, B正确;
C.乙醇在铜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乙醛和水: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乙醇断键的位置为①和③,C正确;
D.乙醇和CH3COOH共热时,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机理为酸脱羟基醇脱氢,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故乙醇断键的位置为①,D错误;
故选AD。
16.(1)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D
(3) 减小 增大 3
【分析】实验室通常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备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减小,与外界形成压强差,从而引发喷泉。
【详解】(1)实验室通常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①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打开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NH3溶于少量水中,使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②图2装置中,打开止水夹,利用微热法使装置中的气体膨胀少量排出,形成压强差,从而使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即图2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为: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故答案为: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至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移去热毛巾;
(2)图③是在锥形瓶中加入的物质能生成气体,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变大,从而形成压强差,形成喷泉;
A.Cu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A不符合题意;
B.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但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不能形成喷泉,故B不符合题意;
C.CaCO3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生成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化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故C不符合题意;
D.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气体,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能形成喷泉,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装置是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装置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的压强,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图3装置的原理相似,故答案为:减小;增大;3。
17. 放热 加热 冷却 乙醛、乙醇、水 氮气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无水乙醇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将乙醇变成乙醇蒸气,鼓入空气,乙醇在铜做催化剂条件被氧气氧化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a放入冷水中,目的是冷却反应得到的混合气体,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为乙醛、乙醇和水,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详解】(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是因为发生了如下反应:;。熄灭酒精灯后,反应仍能进行,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2)甲水浴的作用是加热乙醇,便于乙醇挥发;乙水浴的作用是冷却,便于乙醛的收集。
(3)经过反应后并冷却,a中收集到的物质有易挥发的乙醇,反应生成的乙醛和水。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为氮气。
18. NO、NO2 2NH3+2O2N2O+3H2O 3HClO+2NO+H2O=3Cl +2 NO3-+5H+ 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至试管容积的2/3左右,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气体 3Cu + 2NO3- + 8H+ = 3Cu2+ + 2NO↑+4H2O +2
【分析】由化合价可知X为NH3,Y为NO,Z为NO2,W为HNO3,
(1)从氮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如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则N元素化合价为中间价态;
(2)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类似于生成NO的反应,同时生成水;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和NO3-,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和HNO3;
(4)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NO;
(5)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计算。
【详解】由化合价可知X为NH3,Y为NO,Z为NO2,W为HNO3,
(1)从氮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如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则N元素化合价为中间价态,可为NO、NO2;
(2)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2O2N2O+3H2O;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和NO3-,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HClO+2NO+H2O=3Cl-+2NO3-+5H+;
(3)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和水反应后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不变,所以外界大气压对水作用而使水进入试管中,3体积NO2转化为1体积NO,所以现象为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至试管容积的2/3左右,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气体;
(4)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
(5)50mL0.01mol L﹣1 NaNO2溶液中n(NaNO2)=0.05L×0.01mol/L=5×10﹣4mol,10mL0.02mol L﹣1 KMnO4溶液中n(KMnO4)=0.01L×0.02mol/L=2×10﹣4mo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设还原产物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5×10﹣4mol×2=2×10﹣4mol×(7﹣x),解得x=+2。
【点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常用于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运用守恒规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方法:氧化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的原子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还原剂物质的量×变价元素的原子个数×化合价的变化值 。
19.(1) 乙醇 AE B C
(2)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酯化(取代)反应
(3)
(4)CH3CHO
【解析】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