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25讲 探究实验题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25讲 探究实验题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8 11: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25讲 探究实验题
1.(2022·安庆模拟)学习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将甲、乙、丙中的无色溶液均倒入洁净的废液缸,发现废液明显变浑浊且呈红色。同学们很好奇,于是接着进行了下列的拓展学习与探究。
【反思交流】

(2)废液呈红色,说明废液显  碱  性。废液变浑浊,是因为倾倒前丙中的溶液含  Ca(OH)2   (填化学式)。

小气球逐渐变大

Ca(OH)2
【拓展问题】使废液变成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2CO3 猜想二:只有NaOH
猜想三:NaOH和Ca(OH)2 猜想四:NaOH和Na2CO3
(3)你认为以上猜想中,不合理的是猜想  一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验证猜想】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废液缸中的上层红色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后,发现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仍为红色。



CaCl2+

2.(2022·宿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 ②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有气体、沉淀或水之一生成   。

(3)实验结束后,将两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到同一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Cu2+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中  性(填“酸”“碱”或“中”)。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有气体、沉淀或水之
一生成

CuCl2
有蓝色沉淀生成
Cu2+

(4)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只有NaCl;
小亮认为:可能有NaCl、BaCl2;
小明认为:可能有NaCl、BaCl2、Na2SO4
【交流讨论】从物质共存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小明  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你的猜想是  可能有NaCl、Na2SO4   。
小明
可能有NaCl、Na2SO4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谁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Na2CO3(或Na2SO4 ,合理即可)  溶液 无明显现象 小亮猜想不正确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你的猜想成立
Na2CO3(或
Na2SO4 ,合理即可)
有白色沉淀生
成 
【查阅资料】
(1)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炭黑(即烟灰);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热条件下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3.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光亮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表面变黑,他们对黑色物质来源产生了兴趣,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甲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是烟灰。
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丙认为: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既有烟灰,又有氧气与铜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然后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放在酒精灯的外焰部位加热 铜片变黑 推知  甲、丙  的猜想错误。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  氧气  有关
实验二:取一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 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铜片不变黑色  ; 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铜片变黑   乙的猜想正确
甲、丙 
氧气 
铜片不变黑
色 
铜片变黑  
【反思拓展】
(1)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了  酒精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灰  的干扰。
(2)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空气的目的是  使铜片不与氧气接触  。

酒精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

使铜片不与氧气接触
2Cu

(1)他们用随身携带的饮料瓶按照如图1中甲设计的方法收集了一瓶气体,这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叫  排水法  。
排水法
4.(2022·金华模拟)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利用五一假期进行了水质污染调查,调查时发现一些池塘底部经常冒出一些气泡。为了弄清这种气体的成分,他们决定开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2)为了方便取用瓶中的气体,他们在饮料瓶(如图1乙)上接一个注水装置。在如图1 丙所示的A,B,C三个注水装置中最好选用  B  装置。
B
(3)查阅资料可知,这种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2所示装置(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
①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干燥气体  ;
②A装置内未出现浑浊现象,则气体中一定不含有  CO2   ;

④为确定气体成分,晓东进行了定量研究。经过测量发现D装置增重了1.8 g,E装置增重3 g。则原气体中含有  一氧化碳和甲烷  。
(4)结合以上信息,原气体的成分是  一氧化碳、甲烷和氮气  。
干燥气体
CO2
原气体中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也会出
现相同的现象

一氧化碳和甲烷
一氧化碳、甲烷和氮气
5.(2022·威海)探究与实践——制作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的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  加入固体的形状、质量和水的量  。
加入固体的形状、质量和
水的量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2)浸鲜蛋
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②妈妈告诉小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分析上述过程,小明认为浸出液中一定含有会腐蚀皮肤的物质是  NaOH  (填化学式)。


NaOH
③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的影响)。
预测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 含碳酸钠  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  浸出液中
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 含氢氧化钙  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加入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浸出液中
含有氢氧化钙
④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  NaOH、Ca(OH)2、NaCl   (写化学式)。
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滴加足量
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
生 
取浸出液加入试管,然后加入碳酸
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
生 
NaOH、Ca(OH)2、NaCl
(3)品皮蛋
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  ,此反应实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再列举一例:  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合理即可)。
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
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6.(2021·邵阳)化学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某探究实验。将一定量的锌粉投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

(2)探究蓝色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蓝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Zn(NO3)2;
猜想二:Zn(NO3)2和Cu(NO3)2;
猜想三:  Zn(NO3)2、Cu(NO3)2和AgNO3   ;
上述猜想中,该小组有同学直接判断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  Zn(NO3)2溶液是无色的,而滤液是蓝色的,说明一定含有硝酸铜   。

+Cu

Zn(NO3)2、Cu(NO3)2和AgNO3
Zn(NO3)2溶液是
无色的,而滤液是蓝色的,说明一定含有硝酸铜
【实验设计】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猜想,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关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①  稀盐酸  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结论分析】猜想三成立,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
稀盐酸
产生
白色沉


HNO3
Ag
Ⅰ、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很快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实验结束时,应  ①  (填写下列操作代号)。
①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②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


7.(2021·株洲)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木炭与CuO反应时,完成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Ⅱ、小组中华雪同学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认为当木炭较多、温度较高时,该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和CO2,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
已知: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可以吸收CO2和水。
(3)仪器B中所盛试剂为  澄清石灰水  ,其作用为  检验二氧化碳  。
澄清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
(4)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  D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5)实验前,需检查  装置气密性  ;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K,通入N2一段时间,其作用为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
(6)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  没有处理尾气的装置  。
(7)将1.44g炭和16.0gCuO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Cu,理论上可生成  1.12  gCO。
D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装置气密性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没有处理尾气的装置
1.12
Ⅲ、小组中吴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Cu2O为红色固体,难溶于水,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和CuSO4。
(8)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CuO和足量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
实验步骤: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
实验现象及其实验结论:  溶液变蓝色,样品中含有氧化亚铜(或溶液不变色,样品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合理即可)  。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溶液变蓝色,样品中含有氧化亚铜(或溶液不变色,样
品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合理即可)
8.(2022·柳州)实验室贮存的镁条表面有一层灰黑色的物质,用砂纸打磨后发现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某化学实验小组对镁条表面的灰黑色物质产生了兴趣,并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的灰黑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根据空气的成分对镁条表面的灰黑色物质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是MgO    猜想二:是MgCO3
猜想三:是Mg(OH)2 猜想四:是Mg2(OH)2CO3
(1)实验小组的小军同学认为猜想一明显错误,原因是  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
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设计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实验Ⅰ 取一定量的灰黑色物质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试管中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实验Ⅱ 另取一定量干燥的灰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 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灰黑色物质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一定有  水 

氧化碳

【结论与反思】

(3)根据实验Ⅰ、Ⅱ的现象和结论,猜想  四  是正确的。

Ca(OH)2+


Mg2(OH)2 CO3

【拓展与提升】
(5)镁条表面的灰黑色物质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  水和二氧化碳  共同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
(6)为了防止镁条表面形成灰黑色物质,工业上往往将镁和铝制成合金。镁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  大  (填“大”或“小”)。
水和二氧化碳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化肥是  (NH4)2SO4   (写化学式)
猜想二:该化肥是碳酸氢铵
猜想三:该化肥是氯化铵
猜想四:该化肥是尿素
【查阅资料】BaCl2溶液与碳酸氢铵不发生反应
(NH4)2SO4
9.(2022·赤峰)某农场有一袋标签已脱落的化肥,只知道它是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请你通过以下实验探究来确定它的成分。
【进行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第一步:取少量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研磨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
第二步: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然后滴加BaCl2溶液 无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  一  不成立
第三步:向第二步的试管中再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则猜想二不成立
第四步: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然后滴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三成立


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
成 


+NH4NO3
【反思交流】
问题1:如图是某市售化肥(碳酸氢铵)包装袋上的标签,依据标签上的信息,推测碳酸氢铵具有的性质是  热稳定性差(或易溶于水)  (写出一种即可),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至少为  90.3%  (结果保留为0.1%)。
问题2: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重大,效果明显。下列有关化肥及其施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D  (填字母序号)。
热稳定性差(或易溶于水)
90.3%
AD
A.硝酸钾是一种复合肥料
B.为提高作物产量,施用化肥越多越好
C.为增强肥效,将铵态氮肥和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D.不合理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环境污染
10.(2021·成都)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①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②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③铁生锈会放热,但不明显。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现象如表1。
表1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  水、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
(2)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  氯化钠  有关。
水、氧气
氯化钠

实验二: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会加快铁的锈蚀

+3H2O
(4)据图3,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  铁生锈放出的热量小于装置散失的热量  。
(5)据图4,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  加NaCl溶液前,锈蚀较慢  ,分析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
铁生锈放出的热量
小于装置散失的热量
加NaCl溶液前,锈蚀较慢
铁锈蚀消耗氧气,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
吸入烧瓶,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反思与评价】
(6)与实验一对比,实验二铁锈蚀明显更快的原因是  由于使用了铁粉和加入了碳粉  。
由于使用了铁粉和加入了
碳粉
11.(2022·铜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部分金属的发现历程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分析,金属的发现历程与金属的  活动性  有关。
(2)铝被广泛地应用,除了因为改进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降低,以及铝的密度小外,还由于铝的  抗腐蚀  性能好。

(4)某兴趣小组为探究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 Fe、Cu、R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活动性
抗腐蚀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Fe>Cu>R 猜想二:Fe>R>Cu 猜想三:  R>Fe>Cu 
R>Fe>Cu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R分别放入盛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溶液中   硫酸亚铁溶液内无明显变化,硫酸铜溶液蓝色消失,有红色固体析出  猜想二正确
将R分别放入盛有硫酸亚铁
和硫酸铜的溶液中 
硫酸亚铁溶液内无明显变化,硫酸
铜溶液蓝色消失,有红色固体析出 
【拓展与应用】
(5)为了回收利用金属,同学们将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容器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的金属单质为  Al、Fe、R、Cu  。
Al、Fe、R、C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