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知行合一来概括知行关系,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学说的独特之点。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作为出发点的良知虽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却尚未取得现实的理性的形式,作为终点的明觉之知固然仍以良知为内容,但这种良知已扬弃了自在性而获得了自觉的品格。
良知是先天的本体,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无疑涉及先验之知与经验活动的关系。当然,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从理论的本来形态看,先验与经验似乎很难相容:先验的预设是一种思辨的虚构,其旨趣在于为理性本体的普遍必然性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根据;作为经验活动的践履则指向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关系,而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
知行的统一作为一个过程,从致知(达到对良知的自觉意识)这一角度看,重要的是知—行—知总过程中的后两个环节。王阳明强调“不行不可以为学”,其内在的意蕴即在于将行纳入致知的过程,并且行并非超然于日常世界。在论证“知”的获得离不开行时,王阳明常常借助日常的经验事实,诸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王阳明在此似乎又超出了致良知之城,而旁及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并注意到了在日用常行中认识对行的依赖性。
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惟有付诸行的知,才是真知,知应当落实于行。按王阳明的理解,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
王阳明把知与竹的关系理解为从知(本然的良知)到行,又由行到知(明觉之知)的双重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德性的形成关联着德性的展现。匆忙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在实践中成就德性,而且以化德性为德行为指归。以孝而言,孝无疑是一种善的品格,但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并不表明真正具有了孝的德性。惟有在行孝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孝的品格。知行之不可分,在此具体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从总过程看、先天的良知构成了知行互动的出发点,但就其中的后两个环节而言,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知行过程的逻辑起点(先天良知)与现实根据(明觉之知)的分野,使王阳明多少超越了离行言知的思辨视野。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材料二: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鼓励青年重视学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来提高“知”的水平、促进个人思想的转变,从而能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知行合一观对个人学习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获得的途径这一层次来看,知识结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切知识都源自直接经验,个人所学习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那么对个人而言,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好学才能积极上进。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观强调要努力做到四个“学”: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读书学习是一门大学问,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客观过程,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摘编自王振芳《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从“知”到“行”再到“知”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前后两个“知”的内涵并不相同。
B.王阳明在赋予良知以先天性质的同时,又强调良知只有在后天的实际践履中才能获得自觉和现实性的品格。
C.材料二认为一切“知”都源自实践,这和材料一中“知”是先天具备的这一观点不同。
D.材料二认为,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一般经验活动不同,王阳明认为后天践履更多指向先天本体,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
B.尽管先验与经验很难相容,但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
C.王阳明认为,孝的德性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具备孝的德性需孝的德行来确证。
D.材料二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
3.(3分)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就一事之中以论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B.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4.(4分)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的理解。
5.(4分)请根据材料二内容,概括在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海尔茂:这是谁的信?(惊慌倒退)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
娜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
娜拉: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爱伦:(披着衣服在门厅里)太太,您有封信。
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娜拉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
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
娜拉:谢谢你饶恕我。(从右边走出去。)
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
娜拉:不错,我把衣服换掉了。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
海尔茂: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
海尔茂:娜拉,你真不讲理,真不知好歹!你在这儿过的日子难道不快活?
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
海尔茂:娜拉!
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
海尔茂:(跳起来)你说什么?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
海尔茂: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你不信仰宗教?
娜拉: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我也不信那些法律是都正确的。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海尔茂:你不爱我了?
娜拉:不错,我不爱你了。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
海尔茂:娜拉——
娜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也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
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有删改)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海尔茂心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自由,没有平等,也得不到尊重。
B.“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提出的是地位、自由的问题,她希望自己能和海尔茂一样。
C.“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此时娜拉的觉醒意识虽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却将作品主旨引向了人的觉醒和解放的问题。
D.“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写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也暗示了海尔茂内心的震惊、激动。
7.(3分)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一波三折,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卫律威逼利诱,被单于摧残精神,被李陵挑拨攻心,最后却依然坚定信念不肯降服,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C.《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魂化双飞鸟”的结局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情理之中”。
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8.(6分)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述文本一有哪些矛盾冲突。
9.(6分)请结合文本二的“蓄势于前,突转于后”分析文本一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玮,字仲韫。年十六,从张柔见世祖,帝感其父之殁,授玮易州知州。从围樊城,宋将夏贵帅舟师来援,玮营于城东北,扼其冲。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至元十一年,伯颜伐宋,以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令军拒命者屠之。玮谏曰:“丞相吊民伐罪,宜以不杀为本。”伯颜善其言。二十八年,迁湖南宣慰使。
大德四年,除侍御史,又以母疾辞。七年,改授御史中丞。玮刚直无所顾忌。奏政要十事,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急务,且曰:“丞相安童甚贤,而相业前后异者,盖初则有史天、廉希宪、许衡诸人为之佐,及再相,则诸人去矣。”成宗嘉纳之。京师孔子庙成,玮请建国学于庙侧,从之。地震,上言:咎在大臣。明日,洪双叔、木八刺沙、阿老瓦丁皆罢政事。既而赛典赤、八都马辛等召还。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为辅弼。”疏入,报闻。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玮言于帝曰:“陛下杀郭章,如祖宗法度何?”帝意解,即释之。
九年冬,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命,集议成宗祔庙及皇后摄政事。玮曰:“朝廷故事,惟亲王得与此,非臣所敢知。”阿忽台变色,以唐武后为辞。玮曰:“彼有庐陵王,事体不同。”及出,劝右丞相答刺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密白武宗及皇太后,早定大计。
武宗即位于上都,除玮副詹事,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至大元年,迁詹事,兼卫率使。拜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未几,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调屯田事。帝召至榻前,谕曰:“汴事重,屯田久废,卿当为国竞力。”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玮行部至扬州,民负镇南王钱,王佣之,岁满没入为奴。玮白王释之。奸人赵万儿造妖言,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岁余,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理荆湖废屯,岁得米百万石。以行台钱五十万建国学,又请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三年,改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六。皇庆中,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选自《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B.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C.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D.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人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宗嘉纳之”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嘉”字含义相同。
B.“咎在大臣”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氓》)两句中的“咎”字含义相同。
C.祔庙,衬祭死者于先祖之庙,在文中是指将成宗的牌位放人太庙之中以享受祭祀。
D.“除玮副詹事”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玮仁爱为怀。伯颜命令军队屠杀拒命的人,他及时进言,意见得到伯颜认同。
B.何玮忠直敢言。丞相虽贤却因待人前后不同而政绩迥异,他举此以强调贤才重要。
C.何玮明辨忠奸。他认为朝廷召还的赛典赤、八都马辛等人隶属奸党,不应再用。
D.何玮重视文教。他先请建国学于孔子庙侧,后耗巨资建国学,推进儒家文教事业。
13.(8分)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
(2)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
14.(3分)面对“集议皇后摄政事”,何玮是如何应对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其二)
唐 杜甫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奔波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游览位于郊外的韦曲,美丽的春色充满视野。
B.首联“乱”字生动传神,既写水流不循常道,又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感慨说奔波怎么能让容颜不变,蕴含深沉。
D.本诗最后两句写薄暮时分将与公子一起回去,照应了题目的“奉陪”。
16.(6分)古代文人常常借用“鸟”这一意象寄托情感。这首诗中“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①_________。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②_________,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③_________。中医药必将让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18.(3分)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4分)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前三段的主要内容。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①__________,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一些能够引起嗅觉的物质,这些物质穿越鼻粘膜到达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嗅觉纤毛会刺激细胞质延伸物末端——粘膜芽状物的细胞膜,将此一嗅觉刺激传送到休耳菜氏细胞的细胞质。
人生病时,②__________。若不明原因的闻不出气味则叫作失嗅,此症由于鼻腔阻塞,空气到达不了鼻子的灵敏区;其次是嗅觉神经受伤或损坏,以及脑的嗅觉中区有病。鼻阻塞性失嗅是由于鼻息肉、肿瘤和鼻粘膜肿胀。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多由于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此外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失嗅的人仍可靠舌头分辨出咸、酸和苦味,但③__________。
21.(3分)下列句子的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而在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青年学生对于该推崇怎样的“变现”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一切知识都源于直接经验,因而,只有学习直接经验才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强加因果。间经验也能够为实际的“行”出谋划策。故选D。
2.答案:C
解析A.“是先天本体存在的前提”错。由材料一原文“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可知,应为“是‘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B.“二者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实现了静态同一”绝对化,材料一原文只是说“王阳明以后天的经验活动为达到先天本体的前提,则在知行关系上表现了打通先验与经验的意向“在知行合一说中,二者紧密融合”,并不能表明二者实现了静态同一。C.正确。D.“只有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实现知行合一”逻辑顺序错。材料二结尾指出,先通过学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将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地落实到行动中去。故选C。
3.答案:A
解析:A.强调的是知行分离,不能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据。故选A。
4.答案: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实际践履,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
解析:由原文“通过后天的行——实际践履,最后指向明觉形态的良知”“行又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可知,行是达到明觉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
实际践履;由原文“行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通过后天的实际践履以达到对先天本体的自觉意识“与一般的经验活动不同,行是一种在身心上做'的过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实有”“行作为致知过程的一个环节,还在于它构成了判断真知的准则“真正的知总是包含着运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诸实行时才具有现实性。在此意义上,行不仅是达到知的中介,而且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方式”可,行使知具有现实性,作为经验性活动,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过程中的中介和判断真知的准则。
5.答案:①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②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③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④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
解析:由原文“从实践观的层次上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实践,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可知,要重视学习,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向实践学习;由原文“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知识储备,有助于青年未来的成长发展”可知,要在坚持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经验;由原文“反复申明学习知识不是最主要的,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可知,要理解应用所学的东西,用于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由原文“将所学知识系统而全面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真正实现知'和“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要重视读书学习,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信。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她希望自己和海尔茂一样”错,娜拉希望平等、自由、有尊严,不是希望成为海尔茂那样的人。C.“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错,娜拉此时从对宗教的不信仰到对法律的质疑,她的觉醒意识超越了当时对“法律、道德、荣誉”等“男权主导信念”的社会范畴。D.“激动”错,结尾的关门声暗示海尔茂幻想“奇迹中的奇迹”——娜拉回心转意的破灭。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而《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都在意料之中,并没有出乎意料之外。B.“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最后逆转”都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到最后苏武都不肯降服,在情节上并没有逆转。D.“形成情节突转”错,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情节上顺理成章,并非“突转”。故选C。
8.答案:①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②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③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④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
解析:(1)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后来又在你手里……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分析,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2)根据“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是我干的“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分析,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3)根据“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和“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析,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4)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分析,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
9.答案:(1)①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②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③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④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根据“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2)根据“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3)根据“娜拉:…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4)根据“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分析,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10.答案:C
解析:“万脱温不花”是官职与名,不能断开;“败”的是夏贵。
11.答案:B
解析:过错∕灾祸
12.答案:B
解析:“因待前后不同政绩迥异”误解意,原只强调丞相后来因为没有贤才辅佐政绩不显,没有涉及丞相待的态度问题。
13.答案:(1)监察御史郭章弹劾哈剌哈孙贪赃/受贿/接受贿赂,已服罪/判罚/抵偿罪责/受到惩罚。哈剌哈孙勾结权贵/权和宠/受到君王宠爱的权,以诬陷之罪/歪曲问罪/歪曲问责/枉法问责逮捕了郭章。
(2)事情被觉察/发觉,牵连到南阳、归德等路的百家,何玮追查/查明实情诛杀了赵万,将其他辜被逮捕关押的全部释放。
参考译文:
何玮,字仲韫。十六岁时,跟随张柔面见世祖,世祖感怀于他父亲战死,授予他易州知州职位。随(蒙古)大军围攻樊城时,宋将夏贵率水军来援救,何玮的军营位于城东北,处于要冲。夏贵让士兵放火烧毁北关,进逼何玮军营。万户脱温不花等人邀请何玮退入城内,他不听从,率部下奋力作战,夏贵的军队被击溃败逃。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受命伐宋,任命何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命令对拒不降服的人格杀勿论。何玮进言说:“丞相是来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的,应当以不滥杀无辜为根本。”伯颜认为他说得对。至元二十八年,升任湖南宣慰使。
大德四年,被授侍御史一职,又因母病辞职。大德七年,被改授御史中丞。何玮说话刚毅直率,无所顾忌。奏陈十条时务,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紧急要务,并且进言说:“丞相安童十分贤能,而丞相的政绩前后不同,那是因为当初有史天、廉希宪、许衡等人辅助他,而等到再担任丞相时,那些辅助他的贤士已经离开了啊。”成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师孔子庙建成,何玮上书请求在庙旁建立国学,朝廷同意了。地震发生了,成宗说:罪在大臣。第二天,洪双叔、木八剌沙、阿老瓦丁皆被罢职。不久赛典赤、八都马辛又被从贬谪之地方召回来(恢复官职)。何玮上书说:“奸党不可再用,应当挑选正直之人来辅佐。”奏疏呈上去,得到回复。监察御史郭章弹劾哈剌哈孙贪赃(受贿),已服罪。哈剌哈孙又勾结权贵,以诬陷之罪逮捕了郭章。何玮对成宗说:“陛下要杀郭章,该如何对待祖宗的法度呢?”成宗明白后,立即释放了郭章。
大德九年,成宗驾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懿旨,召集廷臣讨论将成宗列于祖庙附祭及皇后代理朝政的事,何玮说:“按照朝廷旧例,只有亲王才能参与廷议此事,这不是我等敢参与的。”阿忽台变了脸色,以唐代武后摄政为理由(辩驳)。何玮说:“那时有庐陵王李显(的缘故),事理并不相同。”等到出来后,他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秘密禀报武宗及皇太后,劝他们早定大计。
武宗即位于上都,授予何玮太子副詹事,并遥授平章政事一职,商议中书省事务。至大元年,升迁太子詹事,兼任卫率使。被授予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务。不久,出京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指挥调度屯田事务。君王将他召至榻前,告知说:“汴地事关重大,屯田之事废弛已久,你应当为国尽心竭力。”赏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何玮巡行到了扬州,百姓欠镇南王钱,镇南王让他们做佣工,做满一年后没入为奴仆。何玮禀报镇南王放了他们。奸人赵万儿制造妖言,事情被觉察,牵连到南阳、归德等路几百家,何玮追查实情诛杀了赵万儿,将其他被无辜逮捕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一年多后,新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管荆湖废弃的屯田,每年收获米百万石。用行御史台经费的五十万建国学,又请求设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至大三年,改任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当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皇庆中,被追封为梁国公,谥号文正。
14.答案:①认为此事亲王不能参与;
②对阿忽台以武后摄政辩解,指出者情况不同;
③出来后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夫塔思不花秘密禀报武宗及皇太后,劝他们早定计。
15.答案:B
解析:“又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错,过度解读,结合注释可知,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开始,“乱”字只是写春景,写出水流与春畦夹杂的美景。
16.答案:①杜诗中的“鸟”是鸣声悦耳或羽毛美丽的鸟,诗人借鸟不归山林,抒发流连于韦曲美好风光的情感。②陶诗中的“鸟”是关在笼子里的鸟,诗人借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山林,抒发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解析:杜诗“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好鸟”对“美花”,这鸟应是毛色艳丽或者鸣声悦耳的鸟。“好鸟不归山”是因为鸟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不舍得回巢。诗人移情于物,借鸟不归山林,抒发流连于韦曲美好风光的情感。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是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鸟,“恋旧林”写出鸟儿对山林、对自由的渴望。对于陶渊明来说,官场就是困住他的笼子,“旧林”就是他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诗人同样借物抒怀,借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山林,抒发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17.答案:吾与点也
答案: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8.答案:①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②创新是为了提升;③传承就失去未来
19.答案:①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②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③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
解析:第一段,关键语句为“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谈的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故可总结为“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段,段首开门见山总结段意“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因为要用判断句概括主要内容,故可总结为“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第三段,段首开门见山总结段意“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段尾接着总结“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故可总结为“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
20.答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解析:原句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该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获得生机;二是搭配不当,“提倡”与“新动力”不搭配,应改为“提供”。修改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21.答案:C
解析:A项破折号标示(话题转变:陈述对象变化);B项“但”字本身带有转折的意思,前面加破折号是转折的语势更强;C解释说明;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22.答案:①嗅觉是一种远感;②常常会嗅觉消失;③无法分辨香、臭/气味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解说了“变现”的含义,接着对当下社会的若干“变现”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进而提出话题“当代青年怎么看‘变现”。从材料的表述来看,既有困惑,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知识、才艺变现困难的状况怎么看,怎么办;也有褒贬,旨在引导学生辨析,比如,变现和底线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变现做法。该作文题,希望能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立意参考:
①变现要有底线;
②不排斥流量变现,但更倡导劳动创造价值;
③有些精神生活不是非得变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④社会主流价值应反对急功近利的变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