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运用地图,说明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地、生产地和消费地,理解石油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
能够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保障国家石油资源安全的对策;
能够进行野外矿山观察、调查,能够独自或与其他人合作设计调查方案;
理解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石油危机
1973 年 10 月,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和石油禁运,造成全球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 1973 年 10 月的每桶不到 3 美元上涨到 1974 年 3 月的近 12 美元,引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对当时依赖廉价石油作为能源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图 2-45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关闭的加油站以及在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车辆
课程导入
石油危机
图 2-45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关闭的加油站以及在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车辆
1.伊朗、伊拉克等国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为什么会对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课程导入
2.查阅资料,议一议,在20世纪还发生过几次“石油危机”?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能源概况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能源供需特点: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禀赋。
石油资源
概念: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可燃矿产。
地位:不仅是宝贵的燃料资源,而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在特定地质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非可再生能源
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石油和天然气都来源于古老的生物有机体。
在油气田里,天然气一般在石油层上部,但在高压作用下,天然气也可能出现在石油层底部。
石油形成的三个条件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二个条件:
1.丰富的油源岩:石油是由中生代或新生代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
2.渗透通道:油母岩质通过渗透通道不断转移,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不断渗透与积累,形成较厚的含油层。
3.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背斜构造利于储油)。
一、石油资源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各国石油探明储量差异甚大,中东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1.世界石油分布特点:
图 2-46 2017 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
世界油阀
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亚各国所产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这些运出的石油大都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所以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世界油阀”。
一、石油资源分布
2.我国石油分布特点:
图 2-47 我国石油资源分布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相对短缺;
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陆架等地。
世界石油可采量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枯竭论十分流行。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新发现的石油资源量远大于所消耗的石油量。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资源量,从 1996 年的 1.1万亿桶增长到2017年的 1.7 万亿桶。世界石油开采量不断增长,石油剩余储量的可供开采年限呈上升趋势,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读图 2-49,想一想,为什么世界石油会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图2-49 世界石油储采比趋势示意
石油勘探的范围扩大,深度加大,石油可采储量增多。
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不断加,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包括石油理论研究、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鼓励,资金的投入。
二、石油生产与消费
石油的生产过程: 分为勘探与开采两个阶段
影响石油开采因素主要有: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
开采方式:陆地及浅海石油采取钻井开采的方式,海底油田则需要使用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开采
(一)石油生产
石油钻井平台
游梁式抽油机
二、石油生产与消费
产量和储量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储量与石油产量通常呈正比关系。
生产现状:
世界石油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
20 世纪 60 年 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国为了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的利 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图 2-51 2017 年世界部分国家石油日产量
二、石油生产与消费
(二)石油消费
1.影响石油消耗的因素:
受经济发展状况、
人口数量、
石油储量等
图 2-52 2007—2017 年世界石油消耗量
二、石油生产与消费
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石油消费量非常高;
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燃油价格较低,政府补贴较大。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产油大国,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2017年,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能源消费结构
图 2-53 世界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比(2016 年)
1. 从 2009 年起,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有所不同。
(1)比较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能源消费多元化,以矿物能源中的原油与煤炭、天然气为主。
不同点:我国煤炭比重大,优势地位明显,约占三分之二;水电比重比世界大;石油、天然气、核能所占比重比世界小。
能源消费结构
图 2-53 世界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比(2016 年)
(2)分析造成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与我国能源储藏结构有关。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且煤炭开采利用技术成熟,配套产业齐全,利用历史悠久;
受工业化进程和成油理论影响石油工业起步晚,政策上石油常作为化工原料。
能源消费结构
2.国务院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中强调,到 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 15%,天然气比重要达到 10% 以上。
我国为什么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试说出你的理由。
充分利用我国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节省化石能源,减轻对石油依赖;
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削弱碳排放,履行国际义务;
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利于扶持相关企业,在新能源利用领域争取话语权。
非化石能源中的潮汐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核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加重温室效应,能量密度高,所用燃料体积小,燃料费用比例低;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石油储量较低、石油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产的压力较大、在油气资源丰富的海域,国际纠纷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迅速攀升,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俄罗斯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长距离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我国已相继建成了中俄东北石油运输管道、中哈西北石油运输管道和中缅西 南石油运输管道。
中哈输油管道
有利:哈萨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国内需求低中国油气资源较缺乏,国内需求大沿线地势较为平坦,施工难度小。
不利:沿线气候恶劣,生态脆弱,易造成生态问题。
中俄输油管道
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到大庆,该管道通过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多年冻土区的大口径长输原油管道。
项目特点如下: 沿线经过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过度区域,存在冻涨和融沉风险;穿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存在春季火灾隐患。
中缅油气管道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降水集中且多飓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山地众多,地形起伏大;穿越河流次数多,长度大;管道直径大;缅甸基础设施落后,施工设备、材料不足。
分析中缅油气管道单位里程造价高的原因: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二)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数量偏少,应对风险能力还需加强。
我国已建成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 天津石油储备基地和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三)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我国应加强石油基础地质调查,提高石油勘查技术水平,促进石油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
石油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投资国外油气领域,推进资源 开发,谋取合作共赢。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多使用洁净能源;
大力开发新能源,以确保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
石油进口来源地
1.图2-58 显示了我国 2017 年 11 月石油进口 10 个主要来源地。查阅资料,总结我国近 20 年来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石油进口来源地
稳中有变,集中分布,也有分散趋势。中东是主要来源地,非洲份额较稳定东南亚份额下降,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进口比重迅速上升。
这种变化与各国石油产量、质量与出口量有关,也与外交政策有关。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与我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能源合作。中东石油量大质优,与我国距离较近,一直是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2018年从美国石油进口增多,与两国贸易协商有关。
这种变化使我国石油进口实现了多元化,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分散了能源风险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提升了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
世界石油供需矛盾
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国: 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加拿大、阿联酋、科威特、伊朗、尼日利亚.安哥拉、挪威;
世界十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美国、印度、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
2.现代经济和国防建设均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贸易和运输。
图 2-59 2016 年世界主要石油贸易流向示意
(1)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分别有哪些?
世界石油供需矛盾
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多数石油消费国对进口石油的严重依赖,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争夺: 一、世界石油生产地资源的争夺;二对国家间埋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岸线大陆架的争夺;三、对石油运输要道的争夺,进而形成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矛盾和争端。
图 2-59 2016 年世界主要石油贸易流向示意
(2)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会给世界地缘政治安全带来哪些问题与挑战?
3.瓜达尔港为深水良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邻近霍尔木兹海峡,是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连接新疆喀什与瓜达尔港,有利于加强中巴两国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1)我国投资建设瓜达尔港,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有哪些作用?
拓展石油进口渠道,石油进口线路多元化;
将中东的石油以最近的距离运输到中国境内,也是最安全的路线;
节约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
有利于保障运输通道的安全。
(2)分析我国开发瓜达尔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提高中国能源和贸易的运输线路安全性;
缩短中国与中东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
扩大西部商品输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促进中国与中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改变中国西部闭塞格局,就近打开印度洋海上出口。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