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1: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ppt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默写情况
1.指名背诵《从军行》。注意背诵的时候也要想着诗意,有感情的背诵。
2.全班默写《从军行》。同桌互相直接核对,订正。
二、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
【评价内容】:
1.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得1★。
2.能说出诗句的大意,得1★。
3.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得1★。
学习活动一:
【自学】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和停顿。
2.借助课本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可以同桌交流。
3.结合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合学】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等试着说说几个句子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展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1)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黄河奔腾辽阔,华山巍峨绵延,祖国的景色多么的壮丽优美。
教师小结;“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一横一纵两处景物,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笔下壮丽的祖国山河。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从注释中,我们读懂了“遗民”“胡尘”“王师”的意思,那么诗中说“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从“泪尽”“又一年”中感受到人们绝望、无助,痛苦的干区。
追问:“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出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预设:这句诗的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之情。
(3)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补充诗歌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官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
(4)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在这些年里,遗民会遭受哪些压迫?他们是怎样期盼南宋军队北伐的?当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他们是如何地泪流满面?
预设:食物被掠夺,被迫从军,他们盼望南宋军队尽快发兵,帮助他们夺回家园和主权,但是一次次的失望落空,他们望着远方留下了绝望的泪水。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要读出凄凉、孤寂的情感,并尝试背诵、默写古诗。
三、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
【评价内容】:
1.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得1★。
2.能说出诗句的大意,得1★。
3.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得1★。
1.过渡: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接下来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好消息后的情形。
学习活动二:
【自学】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
2.借助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3.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合学】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等试着说说几个句子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展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
(1)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想象画面: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诗人泪流满面的样子、将书本卷起在手中欣喜若狂的样子、高声放歌、举杯喝酒、期待着返乡的画面等。
(2)补充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阅读。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诗人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好消息后,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时,心情特别激动。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
预设:“喜欲狂”。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高兴得快要发疯了)
(4)追问:你还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预设:“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白日放歌须纵酒”等。
(5)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一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狂喜的?
预设:我想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并趁着明媚春光,结伴一同返回家乡。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是谁和谁作伴?诗人现在已经回乡了吗?这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6)出示地图,标出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即从”“穿”“便下”“向”,抓住这些动词,再把地名联系起来,就串成了诗人回家的路线。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是否回家了?
点拨:引导学生结合“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看出诗人还没有启程。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还没有启程返乡,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境。也写出了诗人迫不及待返乡的急迫和欣喜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思考:地图上标识的这些地点,实际距离近吗?读了诗的最后两句,你感觉这些地方近不近?
预设:地图上标识的距离并不近,但是读诗时感觉仿佛这些地方离得很近。
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即从”“穿”“便下”等词,让人觉得轻快、迅捷,从中能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返乡,似乎眼前已经出现返乡途中的景色了,也表现了诗人激动的心情和对于传来捷报的喜悦。
(8)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我们也要感受着诗人的情绪去背诵这首诗,背会后尝试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