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是一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图片内容相吻合的主题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追求“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3.1866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枪、炮和军用物资。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了天津机器局(后改名北洋机器局),主要生产火药、子弹。上述材料反映洋务运动的内容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创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4.下面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工业,其中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汉阳铁厂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到洋务运动的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
6. 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面激战的是()
A. 南洋舰队
B. 北洋舰队
C. 福建舰队
D. 东海舰队
7.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进攻旅顺时,孤军迎战血战四天的守将是( )
A. 左宝贵 B. 叶志超 C. 徐邦道 D. 丁汝昌
8. 割占台湾是通过哪一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9. 关于《马关条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 开放沙市、重庆、上海、苏州为商埠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
10.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列强与其“势力范围”对应错误的是()
A. 德国——山东
B. 法国一—广东、广西、云南
C. 沙俄——长城以南及新疆
D. 英国——长江流域
11.1900年,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扶清灭洋” D.“反清复明”
12.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下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13.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4.1900年6月2日夜间,天津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战斗:每一次齐射之后,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车站。这描述的是( )
A.天津人民抗击英军入侵 B.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
C.中国民众抵御俄国蚕食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5.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
D.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16.“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17.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为11060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涨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A.《马关条约》 B.《二十一条》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18.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19.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①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④圆明园被烧掉太可惜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D.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
(3)由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 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思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 1 )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次“自强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变法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 ……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的是哪一个条款?
(2)材料一中,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并未实现,为此,英国又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哪两个条约?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材料二中学者所谓“沉沦”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为“自强”,李鸿章创办了哪一著名军事工业?
答案
1-5ABADC 6-10BCDBC 11-15CDBDA 16-20DAADB
21.(1).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或只学先进技术,不学政治制度。
22、( 1 )洋务运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2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3.(1)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
(4)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江南制造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