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19:36: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六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三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以及学生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领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4.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吗?你们知道孟母是谁的母亲吗?
2.师介绍孟子。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释义。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由大家熟知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课题的意思,为下面疏通全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好节奏
1.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交流易读错字音,师指导多音字“为”的读音以及多音字因义定音的方法。
3.指名读文,师强调生字“援、俱、弗”。
4.师范读,生划分停顿。
5.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6.生展示读,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字音及断句。
【设计意图:读好文言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初读环节我让学生开展了有梯度地朗读。通过循序渐进、富有层次的朗读,从读正确、流利到读出停顿,以此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和音韵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三、方法引路,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回顾并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生默读课文,运用方法,自主疏通文意,勾画难以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进行交流。
3.师检查自学效果,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1)寓言中的两个人向谁学围棋?
(2)为什么两个人都要向弈秋学习围棋?
(3)你是从哪里看出弈秋的围棋水平很高?用原文回答。
(重点指导“通国”“之”“善”“者”的解释,并指导朗读,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4)两个人同时向弈秋学习围棋,学习结果一样吗?
(重点解释“之”“俱”“弗”)
4.引导学生理解“之”字,一词多义。
(1)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含有“之”字的句子。
(2)小组讨论“之”字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疏通全文文意。
【设计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便能自主疏通文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深入研读,体会道理
1.学习有关“二人的学习态度”的句子。
(1)师引语:两个人同时向弈秋学习围棋,学习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是二人的智力有差距吗?勾画出表现两个人不同学习态度的句子。
(2)生勾画相关句子,即“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区分那个是专心致志的人,观察动作、神态,想象他是怎么学习的?用文中的话就是: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4)生思考还能用哪些词代替“专心致志”?
(5)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插图,看看另一人是怎么学习的?猜猜他心里在想什么?用文中的话就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此时,第一个人______。(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
(6)创设情境,假如此时一只野兔飞奔而过,第二个人会想什么?
而此时,第一个人______。(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
假如此时一位农夫挑着两筐诱人的苹果路过,第二个人会想什么?
而此时,第一个人______。(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
(7)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第二个人?
2.学习有关“学习结果”的句子。
(1)师引语:两人的学习态度差距如此之大,他们的学习结果如何呢?用原文回答。
(2)师引语:有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的智力有所差距吗?用原文回答。
3.师生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
4.总结道理,教师小结,并点出“专心致志”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之《学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想象二人的学习状态;再创设情境,深入体会三心二意的结果,二人形成对比,对于学习结果的不同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有了深入的体会后,再进行反复诵读,以便到达熟读成诵程度。】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弈秋败弈》,借助译文,讨论交流“通国之善弈者何以败弈”?
2.小结:可见不仅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要专心致志,即使是你非常擅长的事情,也要专心致志地去做,否则也可能会失败。所以说,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3.师引语:同学们,小故事,大道理。孟子跨越千年,穿越时空,用一篇全文只有70个字的小古文,却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内涵,这让我们不得不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试着背诵全文吧!
4.生背诵全文,结束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