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2.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
3.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4. 学习鉴真与玄奘为推动中外文化交往的献身精神
新课导入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对此,你知道唐朝是如何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吗?
一艘按1:1比例复原的“遣唐使船”
日方专门为这艘“遣唐使船”举行古老而盛大的拜神仪式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派遣遣唐使
1、日本从什么时候开始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其主要成员有哪些?2、日本派遣遣唐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
(1)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
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跟随遣唐使节来华的,
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
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
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遣唐使
目 的
次 数
人 数
代表人物
作 用
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10多次
最多超500人
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遣唐使来华情况表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
材料一: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⑴政治上:仿效唐朝进行政治改革。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
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吏部
日本二宫八省制示意图
天皇
太政宫
神袛宫
宫内省
大藏省
刑部省
兵部省
民部省
治部省
式部省
中务省
中央官制
方面 唐朝 日本
土地制度 均田制 班田制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两官八省制
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国制
教学制度 国子监、太学 大学、国学
制度
材料二:
文化上:参考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空海
空海纪念碑
空海石像
空海——日本文字(平假名)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都城平城京平面图
材料三:建筑方面。
陕西西安市城东南。日本空海(号弘法大师),在此寺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青龙寺
材料四:唐朝VS日本(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面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
货币
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
唐朝的“开元通宝”
端午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造制茶叶,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影响:在日本社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遣唐使的意义
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页第一段)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鉴真东渡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
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说一说鉴真有何贡献?
影响/贡献:鉴真和尚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日本传受佛教
日本的唐招提寺
唐朝书法
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六次东渡
第一次唐玄宗时期(742年)
第3次因官府出面阻拦,第四次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第二次(743年)
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五次(748年)
第三、四次
第六次(753年)
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763年,逝世,安葬在唐招提寺。
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药品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船出长江口,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知识拓展
概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十二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崔致远
新罗(今朝鲜)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习唐文化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来唐经商
仿学唐制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引进科技
朝乐入唐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人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
韩服是中国唐朝汉服与朝鲜半岛古代的新罗王国时期的朝鲜民族本土服装的融合,经过不断"民族本土化"发展而成的服饰。
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三、玄奘西行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3.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佛经中有些疑难问题,
众说纷纭,难得定论。
带回大量佛经;
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出行方式 成就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结伴
思考:你认为鉴真和玄奘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信守承诺、永不放弃、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坚持不懈、勇于开拓、虚心好学、乐于奉献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玄奘誓言:“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我们要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收其精华,为己用;
我们要善于学习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文化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辉煌。)
探究二:唐朝对外交流的突出特点?
唐朝
西
东
印度
欧洲
非洲
日本
新罗
双向交流 开放、兼容并包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原因
影响
课堂小结
唐朝的强盛
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
1. 通过“遣唐使”,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的国家是( )
A.波斯 B.大食 C.天竺 D.日本
2.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巩固练习
3.鉴真第5次东渡失败,弟子们有的畏难动摇,但他坚定地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他仍坚持第6次东渡( )
A.天竺 B.朝鲜 C.日本 D.天方
4.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5.《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6.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