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底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修正和定稿。《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便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了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在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等方面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的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体现了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方面。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经济日报》2022年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
D.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了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诸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3.下列语句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风条舞绿水杨柳,雨点飞红山海棠。
C.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D.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并梳理其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 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她提议到这里(嘉兴)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前往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到这里时,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几只草鞋。共产党在陕北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最早上船的人,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跳出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歇,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立意以及他在作品中营造的意境,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就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创作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中的“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写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途径南湖,临时停车,他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回顾了党的发展史。
D.中共一大后,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这说明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的思想是后来蜕化变质的。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
B.“弄潮儿”本指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轻人,也指驾驶船只的人,现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
C.魏征提到过“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表达的观点与其不同。
D.教科书中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是一种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
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则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已分矣。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先生尝一游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
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已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
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先生卒于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遗书二十余种,缮写成帙,藏于其家。
(节选自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B.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C.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D.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是对书籍正文进行解释,而疏是对注的解释。
B.三礼,是《仪礼》《周礼》和《礼记》的合称,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周礼》为西周周公旦所著。
C.“游京师”中的“游”指“游历”,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意思相同。
D.编修,官名,始置于宋,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明清时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慎修勤奋好学。他看到《大学衍义补》一书,感到好奇,就向藏书之家求得这本书,早晚诵读。
B.江慎修学识渊博。他对多门学问有研究,对前人的一些学术观点大胆质疑,加以考证,深入思考。
C.江慎修受人敬重。即使一向自负的桐城派代表方苞也向他询问疑难问题,被他的回答折服。
D.江慎修很有远见。他让乡人在丰年时集中粮食设立义仓,全乡百姓近三十年都没因灾荒受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
(2)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
14.江慎修不愿被举荐为官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 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 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有八百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翁森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次句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的快乐。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是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有的诗歌借月表达哲理,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表明江上的月亮一年年看上去总是相似的;也有的借月抒发情怀,比如李煜《虞美人》中的“ ”,借月光引发自己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2)《将进酒》中,李白用“ , ”两句,告诉我们应高度自信,不要计较名利得失,一时失意依然要潇洒自如。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境相似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道出了一个① 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② 的滋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③ 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的“生活转向”,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美育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的风采,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让孩子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了确保北京冬奥会用雪,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这是因为,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造雪机就可以工作, ① 。雨雪、沙尘等天气对冰雪赛道的保障提出了严峻考验。要解决这些问题, ② ,即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把雪造好,储存起来,待到次年初冬再使用,为应对天气变化提供保障。其实,储雪技术不光能服务冬奥会, ③ 。比如,2020年和2021年夏季,项目团队将储雪技术应用到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工作中,有效减缓了冰川的消融,且使冰川厚度增加了1米左右。
对于人工造雪对环境的影响,专家表示,二十多年前,瑞士也曾有过相同的担忧,不过经过多年经营滑雪场的实践,造雪技术不断升级,人工造雪的原料来自大自然,融化后与自然雪无异;同时通过人工造雪覆盖,压雪机不会直接接触地面,不会破坏地表,现在人工造雪已成为滑雪场的“必需品”,北京也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的困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且”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且”,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有事出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你且等一下。
B.作为革命战士,他死且不怕,困难又算什么
C.我的高中同桌很聪明,且十分努力,因此成绩优异。
D.他放学后遇到了初中同学李雨,两人且谈且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培根
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爱默生
请结合材料,以“思想与行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C “只要……就……”说法绝对。
2.D A.“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只是说“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并没有说“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B.“并不符合……”错误,原文说的是“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可见简约风格的设计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与……不同”错误,文中举水墨画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道家“贵淡”的思想,而庄子所说的“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体现的也是道家“贵淡”的思想,二者是一致的。
3.B 材料一主要谈论的是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A、C、D三项均体现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B项,诗中描绘的画面色彩绚丽,与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不符。
4.答案 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1分)首先指出简约主义理念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然后从儒家“以朴素为美”的审美思想和道家“贵真”“贵淡”“尚简”的审美观念的角度进行论述(或“从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家审美观念两个角度进行论述”)。(3分)
解析 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总领下文,“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第二至六段分析问题,依次从儒家、道家两个流派入手说明中国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其中第二段为一个层次,第三至六段为一个层次,前者着眼于儒家,后者侧重于道家。据此结合各段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5.答案 相同点:两则材料中的“简约”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2分)
不同点: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2分)
解析 由材料一第一段“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和第二至六段的关键词语“以朴素为美”“贵真”“贵淡”“尚简”等,以及材料二第二段中“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和后文的事例,可得出两则材料中“简约”内涵的相同点: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
由材料二中“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开幕式的简约……呈现新特点”等可得出: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6.C “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错误,文中没有抒情。
7.D “教科书中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梁衡却不这么认为”,即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中常言的。二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而已。“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8.答案 ①形而下(物质)的“船”:指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形而上(精神)的“船”: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来的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每点3分)
解析 由文本一中的“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来到这只小船上”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南湖红船上;由文本一中的“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再埋火种”“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共产党在陕北……解放全中国”等可知,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这里的“船”是形而下(物质)的“船”,指的是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
由文本一中的“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胜利在即”“依靠人民群众……成熟的党”“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等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依靠这种奋斗精神获得成功。“船”在这里是形而上(精神)的“船”,指的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来的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9.答案 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散文三重美”(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的内涵,然后结合《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的相关内容加以评论。
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本来的美”。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中“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8月1日,王会悟……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而东渡黄河……没能装上”“以后脱党的……党最长期的领袖”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叙写部分重要党史时,既写了成功的经验,也不回避失败的教训,充分体现了描写之美。
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美的精神境界”。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中“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离不开船”“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我们扬起……冲上浪尖”“南湖边上……再登彼岸”等内容可知,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意境之美。
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将其‘定格’下来”。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中“大革命失败……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靠相信人民群众”“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内容可知,作者以舟水关系喻治国驭世,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体现了哲理之美。
10.B “若军尽出于农”是状语后置句,“于农”为“出”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安……乎”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1.C 《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意为交往,二者意思不同。
12.A 由“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可知,江慎修“奇”的对象是《周礼》,于是向有藏书的人家求借《周礼》,抄写正文,日夜背诵。
13.答案 (1)大概江先生在这方面的学问,从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后,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
(2)让百姓自发地相互救助,最终没有了官府中的小吏的侵扰,这是江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
解析 (1)“盖”,大概;“学”,学问;“罕”,少;“俦匹”,匹敌。
(2)“卒”,终,最终;“胥吏”,官府中的小吏;“扰”,侵扰;“谋”,谋划;“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判断句。
14.答案 ①自身年事已高;②京师故交已不在世上;③自己淡泊名利。
解析 由“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可概括出“自身年事已高”;由“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可概括出“京师故交已不在世上”;由“驰逐名场非素心”可概括出“自己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先生姓江,名永,字慎修。婺源县江湾乡人。年少出外从师求学时,和同里中的童生研究有关社会风俗的学问,有一天,他看到明代丘濬著的《大学衍义补》一书,其中引用了《周礼》的内容,他感到好奇,就向有藏书的人家求借《周礼》,因此能够抄写《周礼》正文,日夜背诵。先生从此就专心致志研读前人合编的《十三经注疏》,对“三礼”的研究尤其深入。
江先生读书喜爱深入思考,擅长比照验证,对步算、钟律、声韵尤其通晓。对古韵的研究始于吴才老,而昆山人顾炎武的考证尤其精深广博。江先生则认为顾氏考证古韵的功夫深厚,而审定古音的功夫浅薄,因此纠正顾氏的考证并分为十部进行注解。后代读书人都认为“古代养兵于农,井田制废弃后士兵和农民才区分开”。江先生说:“考证春秋时期,士兵和农民本已区分开。如果士兵全部从农民中产生,那么农民本来一直存在,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更征兵的制度呢 古代所说的子弟,就是精壮的士兵;所说的父兄,就是年老的士兵。他们都是平素就在军籍中的人,并不是指全国的父兄或子弟。”对经传中的法令礼俗和事物的名号物类,江先生一定要找到广泛的证据拿来和它比照。大概江先生在这方面的学问,从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后,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
江先生曾经有一次游历京城,因为同郡人任编修的程恂邀请而到京城。三礼馆总裁桐城人侍郎方苞一向自恃才学高超,等到听说江先生到了京城,希望能够拜见,见面后就拿自己感到困惑的《士冠礼》《士昏礼》中的几件事向先生请教,江先生不慌不忙地作出回答,方苞非常信服。而荆溪人任编修的吴绂,从年少时就研究古代礼仪,功夫深厚,等到和江先生交往,拿《周礼》中不易理解的文义向先生询问,江先生因此撰写了《周礼疑义举要》一书。
后来几年,程、吴几位君子已经去世,江先生沉静地在家闲居。适逢皇上正推崇奖励经世致用的学说,命令大臣举荐精通经术的儒学之士。当时婺源县陈知县有个儿子在朝廷里担任显贵的官职,想要替江先生进献他的著作给皇上,从而起用江先生。江先生考虑到自己衰老年迈,认为自己不再能被任用;又因为以前到过京城,那些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不在世上了,更加感慨伤心,就推辞了。并且给戴震写书信说:“在名利场中奔走追逐并非我的本心。”最终没有被勉强起用。
江先生家以前就贫穷,他居住在乡里时,曾经引用《春秋传》中“丰年补败”的道理告诫乡里人,因此乡里人一同按照实际田亩缴纳粮食,设置义仓,实行了将近三十年,全乡的百姓从不知有饥荒。自古以来储备粮食的方法,没有比藏粮于民更好的,也没有比藏粮于官更不好的,让百姓自发地相互救助,最终没有了官府中的小吏的侵扰,这是江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
江先生在乾隆壬午年三月十三日去世。遗留下来二十多种著作,抄写并装订成册,收藏在他家里。
15.C “颔联的‘落花’……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误。“落花水面皆文章”意为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恰如一篇篇美好的文章。此处“落花”并无忧愁之意。诗人借此表明读书可以激发人的灵感,让人写出好的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16.答案 ①借景抒情。首联写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传达出“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的意趣。②拟人。颔联写枝头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③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时的欢乐情景。④设问。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联。“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意为:阳光透过山林照在堂外的栏杆上,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嗅着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传达出“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的意趣,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颔联。“好鸟枝头亦朋友”意为: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儿人的特点,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营造了热闹又其乐融融的读书场面。
尾联。“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意为: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 好比绿草长满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一问一答,运用设问,强调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同时诗人将读书的乐趣比作“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时的欢乐情景。
17.答案 (1)江月年年望相似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18.答案 ①颠扑不破 ②源源不断 ③日新月异
解析 ①处,由语境可知,此处需填一个修饰“真理”的成语,“真理”指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可用“颠扑不破”[指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②处,语境说的是美学要回归现实生活才能接地气,获得不断的滋养,可用“源源不断”(指持续不断)。③处,语境说的是人们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不断发展变化,可用“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19.答案 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解析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找到句子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修饰成分改写为短句。首先提取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即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然后把原句中的修饰成分改写成短句;最后整理作答即可。
20.答案 两处引用,形象地点明成功的美育能够“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能够让孩子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了说服力;三个“什么是……”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成功的美育”的重要性。
解析 首先,明确句中引用、排比:两处引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三个“什么是……”构成排比。然后,围绕引用、排比的表达效果,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1.答案 ①不受时间约束 ②“储雪”是一个方法 ③还能为冰川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解析 ①处,由前文“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工作”可知,人工造雪不受时间的约束,因此可填写“不受时间约束”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即”可知,后文是对所填句子的解释,由“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为应对天气变化提供保障”可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储雪”,因此可填写“‘储雪’是一个方法”之类的内容。③处,“比如,2020年和2021年夏季,项目团队……保护工作中”是对前文的举例说明,故所填句子中应有“能为冰川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再由前文的“不光”可知,所填句子中应有关联词“还”,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22.C A.副词,暂且。B.连词,尚且。C.连词,并且,而且,与文中画横线处的“且”用法相同。D.分别用在两个动词前面,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毛泽东和爱默生的话强调实践(行动)对思想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思想均来自实践(行动);培根的话则强调思想对行动的指引和促进作用,强调思想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写作时要把握题目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注意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来行文。切记,不要只写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只写“思想”或只写“行动”。
参考立意 (1)思是行之始,行促思之成;
(2)实践是思想之桨,思想是实践之帆;
(3)思想前引路,践行出真知;
(4)行动决定思想,思想指引行动。
例文
思是行之始,行促思之成
行与思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少了任何一个,生命都会不完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凡事预则立。人首先要有思想,有了思想才有行动,正如培根所言,“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而行动又能促进思想成熟,就如爱默生所言,“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二者相辅相成。
思是行之始,没有思想的指引,行动会失去方向。“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为有思想我们才会发出耀眼光芒。在国难当头、盛世将颓的黑暗年代,有人率先觉醒,用呐喊打破中国无尽的岑寂,用血肉之躯力扶将倾的大厦。救国思想引导国人救亡图存,指引英雄身先士卒,寻找救国救民的办法。因为思想的指引,国人才能于漫漫长夜之中坚定信念,迎来太平盛世。思想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同胞,引领着万万千千的兄弟姐妹,坚定方向,毫不退缩,奋勇向前,永不止步。有思想,行动才会有方向;有方向,脚下才会有力量。
行促思之成,如果没有行动,思想很难完善。理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行动脚踏实地,理想则可成就。没有经过190次繁复和冗长的实验,就没有190次思想上的调整,哪里会有第191次实验的成功。正是一次次的实验促进着思想的完善,最终青蒿素面世,助力大众战胜疟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若不是他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一次次对杂交水稻进行研究,又如何能让我们国家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只有行动,才能让思想更好地展现锋芒,这锋芒就是前进的荣光。
思是行之始,行促思之成。但是行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调整奋斗的方法,才能少走弯路,抵达成功的彼岸。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我们的航天员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在使领馆辛勤耕耘,中资企业等海外驻派人员和广大留学生在勇敢坚守,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为国争光……“知之深则行愈达”,思想为行动点亮一条星河,让前行的路熠熠生辉;“行之力则知愈进”,行动为思想开辟道路,让我们的思想崭露锋芒!
思是行之始,行促思之成。思行结合,助力我们追梦人奋斗奉献,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