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分)( )
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C.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
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4分)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窝头会馆(节选)
刘 恒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
北平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房主苑国钟。东厢房有三小间,租户是正骨医师周玉浦,媳妇金穆蓉,女儿周子萍。西厢房也是三小间,租户王立本以卖炒肝儿谋生,媳妇田翠兰给他打下手儿。西边那间的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处暑,好节气!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头发略显蓬乱,轻轻咳嗽着,眼睛始终盯着脚底下。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不用了,我自己来。
苑国钟 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
田翠兰 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
苑国钟 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
田翠兰 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介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
苑国钟 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田翠兰 您吃浆子吃多了吧
苑国钟 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八瓣儿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
田翠兰 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 (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 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吗 我……
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第二幕
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
金穆蓉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田翠兰 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儿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
苑国钟 (郁郁寡欢)关老爷圣明!那二位都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待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
古月宗 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苑国钟 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
周子萍退下来。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抢夺似的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
苑江淼 (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 ……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 那是人家的钱!
苑国钟 ……攥着怎么了
苑江淼 (苦笑)我还能怎么说话 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苑国钟 ……韩先生是赤党。
苑江淼 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
苑国钟 ……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
苑江淼 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
苑国钟 (焦灼)人家毙的就是赤党!人家毙我干吗呀
苑江淼 那笔钱是哪儿来的 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
苑国钟 (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
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做梦您都惦记着钱……
苑国钟 ……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
苑江淼 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
苑国钟 (站立不稳)儿子……你这么说话是想要我的命!
苑江淼径直去抢夺父亲手里的钞票。苑国钟死死攥着钞票不撒手。苑江淼情急之下给了父亲一个耳光,钞票落叶似的撒了一地。
第三幕
一九四八年冬,大雪,黑夜。
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
肖鹏达 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
苑国钟 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
肖鹏达 (朝苑江淼晃晃那张传单)苑江淼!上边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梦话,都是你写的……也是你印的吧 (讪笑)我多嘴问一句,您那新中国在哪儿呢
苑江淼 (憧憬)……等天亮了,太阳出来了……人人都会看到她!
肖鹏达 我怎么看不见呐 (手搭凉棚)哪儿呢新中国……除了你们家那烂墙头,我什么也没瞧见!
苑江淼 你当然看不见……你是个瞎子。
肖鹏达 (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辊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 我是真佩服他……
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窜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
苑国钟 小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
肖鹏达 您让开……
苑国钟 达子!人得讲良心……你小时候偷我的黑枣,我逮着你想揍你两巴掌,我儿子拦着我不让打,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呀!你倒想拿枪打他……
苑江淼 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
苑国钟 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小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 我儿子是赤党,我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
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
周玉浦 (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
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
苑江淼 爸……您没事儿吧……爸!(死死搂住父亲不放)爸!(哭泣)爸……
苑国钟 (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脏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江淼 爸爸!是儿子对不起您……
苑国钟 立本儿!立本儿……
王立本 在呐。
苑国钟 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
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
牛大粪 降啦!他们降啦……这边儿投降啦!
苑国钟 ……我儿子……我儿子……他想去新中国……
牛大粪 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
苑国钟 (找儿子的手,紧紧抓住)儿子……
苑江淼 (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形象,剧作从小处着眼,对话细节和人物分寸把握得很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B.第一幕的开头和结尾关于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另外,“要饭”“赏我一口饭吃”等台词,表现了苑国钟的世故与无奈。
C.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D.苑江淼是个有文化、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然而他也有对父亲态度淡漠甚至厌恶的一面,在文中表现为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斥责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亲。
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剧在剧情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处世态度不同的两代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人物的毁灭与新生,用小剧情反映了大时代。
B.剧中的道具“十字架”“弥勒佛”“关老爷”,台词“他想去新中国”“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等,都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了人物的信仰和追求。
C.第三幕中“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这一舞台说明,一方面承接前文的清冷格调,烘托舞台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剧情由高潮进入落幕。
D.剧末的舞台说明中“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具有象征意义,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了一种新生的希望。
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6分)
9.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王僧辩与陈霸先共灭侯景,僧辩居石头城,霸先在京口,僧辩推心待之。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注]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其子何罪,而忽废之 吾与王公并处托孤之地,而王公一旦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乃密具袍数千领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会有告齐师大举至寿春将入寇者,僧辩遣江旰告霸先,使为之备。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举兵袭僧辩。九月壬寅,召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谋之。棱以为难,霸先惧其谋泄,以手巾绞棱,闷绝于地,因闭于别室。部分将士,分赐金帛,使徐度、侯安都帅水军趋石头,霸先帅马步会之,是夜,皆发,召杜棱与同行。知其谋者,唯安都等四将,外人皆以为江旰征兵御齐,不之怪也。
甲辰,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追霸先骂曰:“今日作贼,事势已成,生死须决,在后欲何所望 若败,俱死,后期得免斫头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进。安都至石头城北,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进及僧辩卧室,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遇子危页,帅左右数十人苦战,力不敌,就执。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与齐师赐讨 ”且曰:“何意全无备 ”僧辩曰:“委公北门,何谓无备 ”是夜,霸先缢杀僧辩父子。前青州刺史程灵洗帅所领救僧辩,力战于石头西门,军败,霸先遣使招谕,久之乃降。霸先深义之,权摄兰陵太守,使助防京口。乙巳,霸先为檄布告中外,列僧辩罪状,且曰:“资斧所指,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余亲党,一无所问。”
[注] 贞阳侯渊明:梁武帝萧衍之侄。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乱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B.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C.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D.及僧辩纳贞阳侯渊明/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窃叹谓所亲曰/武帝子孙甚多/唯孝元能复仇雪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戎狄:戎、狄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戎”在我国西部,“狄”在我国北方。文中指北齐。
B.“齐师大举至寿春”中“师”指的是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师必退”的“师”意思相同。
C.壬寅:文中指干支纪日法,即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来纪日,也可用于纪年纪月。
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汉语中,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守”“假”“署”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僧辩真心地对待陈霸先,但在王僧辩废掉孝元帝之子、扶立萧渊明后,陈霸先对他有了猜忌。
B.在陈霸先将偷袭王僧辩时,外人误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对出兵举动都不觉得奇怪。
C.攻打石头城时,陈霸先率兵与侯安都等人会合,然后与侯安都率领士卒分别从城北、南门攻入。
D.王僧辩被杀后,陈霸先发布檄文列举其罪状,指明自己讨伐的是王家父子兄弟,与其他人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都引舟舰将趣石头,霸先控马未进。安都大惧。
(2)僧辩方视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内出。僧辩遽走。
14.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击败权臣王僧辩,陈霸先出兵前作了哪些周密安排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齐天乐
周邦彦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纟束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蟹螯初荐。醉倒山翁②,但愁斜照敛。
[注] ①?刍(chōu):漉酒竹器,此用作动词,训漉。②醉倒山翁:晋山简为荆州时,时出酣畅。此处词人以山简自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抒写暮秋时节览景宴饮所生的身世之感,以赋笔铺陈景物人事,寄寓主观情感。
B.开头二句使人有满目萧然之感,“又”字使词意更进一层,起首造境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
C.“荆江留滞最久”句想象故人对自己遥遥相望,情致深邃,且与“殊乡”照应,结构工巧。
D.“玉液新?刍”句表明词人已从愁思中走出,一手持蟹,一手持杯,尽现旷达之情。
16.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两句是“ , ”。
(2)陆游《书愤》中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构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 , 。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比2011年有所下降,很多青少年坦言,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
让青少年好好读书,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和出版部门,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可是走进书店,我们发现教辅读物① ,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备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读书。政府可通过多举办读书比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② ,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可是如果时代浮躁、国人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③ ,即使强调青少年读书,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让孩子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优哉的情趣。可是家长如果唯分数马首是瞻,让孩子不停地跋涉在书山题海,奔波于辅导班,孩子如“苦行僧”,哪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 因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的活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① :一是武器装备和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 ② ,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出的子弹,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从容不迫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 其实, ③ ,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与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水杯不会自己倒下来,一定是有人碰了它。
B.自己兄弟,不用客气,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C.你下午有时间的话,就自己去买笔记本吧。
D.这种新型客机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配角,原指戏剧、影视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或次要演员,后也比喻做辅助工作或次要工作的人。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配角综合征”的心理学现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热议。“配角综合征”指凡事不争先恐后、不争强好胜,安于现状地完成分内工作,常默默退后,把展现自我的机会让给别人,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就这一现象对2000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认为此类人非常多。
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也有人认为,甘当“配角”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取舍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看法,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C “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原文说的是“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
2.A 由“不卖愁”和“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等可看出,这几句主张博人一笑,替人消愁,是喜剧论调,并非批判“大团圆结局”。
3.B “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可知,卓人月的论述不能印证“大团圆结局与……的观点”。
4.答案 ①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②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每点2分)
解析 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易卜生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易卜生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
5.答案 ①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②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③“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因为在作品中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
6.C “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错误。第三幕中苑国钟想用窝头蘸自己的血来给儿子治病,更多的是为了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
7.D “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错误。应该是体现了本剧浪漫主义的写法,“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的场景,寄寓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8.答案 ①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为了儿子抢房客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的钱来路不正。②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③苑国钟内心的冲突。物价飞涨,苑国钟无法及时涨房租又不能赶走房客,内心充满矛盾。
解析 在第二幕中,苑国钟收取房租,房客们对他催收房租进行对抗、讽刺,可见苑国钟与房客们的冲突;苑国钟从房客手中“抢取”房租,儿子说“从我懂事儿起……做梦您都惦记着钱……”,可见苑国钟和儿子苑江淼之间的冲突;在收取房租时,苑国钟说“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可见苑国钟自己在思想上也是矛盾的。
9.答案 (1)苑国钟身上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质:①作为父亲,苑国钟对儿子充满无私的爱,宁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儿子的幸福;②作为房东,在自身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收租时却小心翼翼,更无法赶走房客,体现出人性的善良;③受人之托,不顾风雨蹲守,用半年的时间等待钱的主人,体现出诚信。
(2)枪响后,悲剧发生了,苑国钟中枪,观众都为即将逝去的生命痛惜,更值得痛惜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解析 题干引用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论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要求以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据此可知本题要求分析苑国钟身上体现出的悲剧性,即“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由“我什么都不要……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等可知,苑国钟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他对儿子无私的爱;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等可知,苑国钟不忍心赶房客们走,体现了他的善良;由“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可知,接受送钱的嘱托后,苑国钟坚持等待了主人半年,体现了他的诚信。这些东西都随着一声枪响而毁灭,让人感到痛惜,这就是苑国钟身上体现出的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毁灭,正体现了鲁迅的这一美学理论。
10.B “苦”修饰“争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窃叹”的主语是“霸先”,“霸先”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C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有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2.C 根据“安都至石头城北,投于女垣内,众随而入”“霸先兵亦自南门入”可知,从城北攻入的是侯安都及其士卒,从南门攻入的是陈霸先的士卒。
13.答案 (1)侯安都率领船队将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害怕。
(2)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不久有士兵从内室(里边)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
解析 (1)引:率领。趣:奔赴,趋向。控:勒马。
(2)视事:治事,此处指处理事务。白:禀告,报告。遽:迅速,急忙。
14.答案 ①准备物资,发兵前分赐以鼓舞人心。②控制江旰,以至后面发兵之时无人怀疑。③幽禁杜棱,防偷袭消息走漏。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出兵前”和“周密安排”,在文中寻找对应内容:“乃密具袍数千领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闭于别室”“是夜,皆发……不之怪也”。然后从中概括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王僧辩和陈霸先共同消灭了侯景,王僧辩居住在石头城,陈霸先居住在京口,王僧辩真诚地对待陈霸先。等到王僧辩接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规劝他,使者往返三四次,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私下叹息,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有什么罪,而要突然废黜他呢 我和王公僧辩共同处于先帝托孤的重臣的地位,而王公忽然改变主意,对外依附戎狄,不按次序扶立天子,他的志向是想要做什么呢 ”于是秘密准备了几千件战袍和丝帛金银等作为赏赐部下的物品。正好这时有人来报告,北齐军队大规模地行至寿春,将要入侵,王僧辩派江旰通知陈霸先,让陈霸先有所防备。陈霸先趁这个机会把江旰扣留在京口,举兵袭击王僧辩。九月壬寅,陈霸先召集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一起谋划这件事。杜棱认为这事很难进行,陈霸先害怕自己的谋划泄露,用手巾勒住杜棱,使他晕倒在地上,然后把他关在另一间屋子里。(陈霸先)给部分将士分赐金银丝帛, 派徐度、侯安都率领水军直奔石头城,陈霸先率领骑兵、步兵与他们会合,当天夜里,各路兵马都出发了,陈霸召杜棱随军同行。知道这次谋划的人,只有侯安都等四个将领,外人都以为是江旰在征调军队抵抗北齐(的进犯),对军队的出动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甲辰,侯安都率领船队将奔赴石头城,陈霸先勒马停止前进。侯安都非常害怕,追上陈霸先大骂说:“今天我们造反,事势已成,生死关头必须作出决断,你在后面,还有什么期望 如果失败,我们都得死,后至就能免去砍头吗 ”陈霸先说:“侯安都责怪我。”于是进兵。侯安都到了石头城北,跳进城上短墙内,众人随着他入城,进入王僧辩的卧室,陈霸先的军队也从南门攻入了。王僧辩正在处理事务,外面禀告说有士兵(偷袭),不久有士兵从内室(里边)冲出来。王僧辩急忙逃跑,遇到儿子王危页,(父子二人)率领身边几十人苦战,力不敌,被抓住。陈霸先说:“我有什么罪,你想和北齐军队一起来讨伐我 ”而且还说:“(北齐军队来犯,)你为什么全无戒备 ”王僧辩说:“派你据守建康的北门,怎么能说没有戒备 ”当天夜里,陈霸先把王僧辩父子勒死了。前青州刺史程灵洗率领所部将士来救王僧辩,在石头城西门奋力苦战,兵败,陈霸先派使者前去招谕他,过了很久,他才投降。陈霸先认为他很有义气,让他暂代兰陵太守一职,协助防守京口。乙巳,陈霸先发布檄文,通告朝廷内外,列举王僧辩的罪状,并且说:“我所讨伐的,只是王僧辩父子兄弟,其余的亲戚党羽,一概不加问罪。”
15.D “玉液新?刍”句的大意是:正当美酒新漉、螃蟹登市的时节,我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据此可知词人并未从愁思中走出,更未尽现旷达之情。
16.答案 ①“殊乡”“时闻裁剪”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之情。②“重拂罗裀,顿疏花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③“尚有纟束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表达了词人坚持修身洁行,志趣高尚(志洁行芳)。④“故人相望”表达了词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词的上片描绘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下片写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殊乡”一句,是说词人殊乡做客,令人惆怅,更何况又遇上晚秋时节;“时闻裁剪”,更觉周围寒意深,深阁妇女已开始缝制寒衣,准备过冬了,极言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之情。“重拂罗裀,顿疏花簟”是说撤去竹席,换上垫褥是必然的,而且年年如此,“叹”是词人惊秋心情的流露,感慨时光流逝,节候变迁,词人形容撤去“花簟”用“顿疏”,换上“罗裀”用“重拂”,透露了其对光阴飞逝的敏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尚有纟束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虽然时已晚秋,夏天的生活用品用不上了,但纟束囊却还留着,露萤照词人读书。这里运用车胤囊萤的典故,说自己虽有他乡做客、宦海浮沉之叹,但自己志在诗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想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修身洁行,志趣高尚。“故人相望”句则是从对方怀念自己着笔,推想荆江故旧怀念自己,那么自己对荆江故旧的怀念便可不言而喻了。
17.答案 (1)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18.答案 ①汗牛充栋 ②耳濡目染 ③大行其道
解析 ①“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由“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备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可知,语境是说书店的教辅读物很多,可填写“汗牛充栋”。②“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境是说让青少年在常听常看的读书氛围中爱上读书,应填写“耳濡目染”。③“大行其道”,指某种观点或某种事物盛行(多含贬义)。此处是贬义的语境,说的是“读书无用论”这种不良观点盛行,应填写“大行其道”。
19.答案 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的活动。
解析 句子的主干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活动”;“一系列”“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出版物”修饰“活动”;“为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句子的状语。根据以上内容按要求改写句子即可。
20.答案 使用反问修辞,指出孩子没有时间阅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现状,强烈表达了家长应给孩子时间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诉求。
解析 首先理解句意,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孩子如‘苦行僧’,没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指出孩子没有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现实情况,借助反问,语意表达更为强烈,体现了家长应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图书这一强烈愿望。
21.B B项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是人称代词,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用在名词前面,表示关系密切)。A、C、D三项中的“自己”是人称代词,复指前头的名词或代词(多强调不由于外力)。
22.答案 ①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 ②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 ③这样的疑问
解析 ①处,由后面的冒号可知,所填句子是总领句;由后文“一是……的美军;二是……的严寒”可知,语境说的是志愿军战士要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据此可填写“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之类的内容。②处,由“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和“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可知,语境是把美军的情况与志愿军的情况进行对比,且两者差异巨大,故所填句子可用“而”表示转折;此处为了对比鲜明,可强调双方是在同一战场上,据此可填写“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③处,前面是美国兵的疑问,后面是从烈士留下的纸条上得到的答案,故此处可用“这样的疑问”来衔接。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读材料时,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配角”和“配角综合征”。就戏剧、影视等艺术表演而言,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主角”必须得有“配角”来衬托,而且“主角”和“配角”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所以,“配角”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综合征”则是一种个人乃至群体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式为墨守本分,安于现状,不争不抢,不出风头。从调查的结果上看,有“配角综合征”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要理清事理逻辑,分析形成“配角综合征”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分析其“利”与“弊”。甘当“配角”既可以是一种谦逊的风度与品格,也可以是一种消极应对的人生举措,或是缺乏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的表现。如果人人都甘当“配角”,谁来担当“主角”重任 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争当“主角”的精神,也要有甘当“配角”的清醒。
在行文中应对“配角综合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行文过程中必须牢记“新时代青年”这一写作者身份,不可脱离具体身份和所处时代的特点泛泛而谈。在此前提下,可以探究“配角综合征”普遍存在的原因,论证新时代青年为什么应该“争当主角”(或“甘当配角”),或是分析面对不同事物、身处不同阶段时,两种心理的必要性和价值。
参考立意 (1)“配角”也是角;
(2)青年人既要争当“主角”,也要能当好“配角”;
(3)角色无贵贱,做好本分是关键。
例文
做国家需要的“角”
是争当“主角”,还是甘当“配角”,看似两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其实并不相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时代犹如一场大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人都得盛装登场,精心扮演。究竟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都得听从时代的召唤,服从国家的需要。
只要国家需要,我辈当勇立潮头,争当“主角”。“明年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80后”扶贫干部邱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嘱托,令人感佩不已;“林恒明桃3棵、雷淑莲桃17棵、兰谢金桃6棵”,村干部孙丽美的工作笔记里,与群众相关的事项总是格外详细。“时代楷模”邱军和孙丽美奔波于群众中间,奋战在乡村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主角意识”和“主角精神”。真正的“主角”是国家需要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扶贫事业需要他们,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舍弃城市里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艰巨的乡村扶贫之路。他们迎难而上,闯关夺隘,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的风采必将永远闪耀在百姓的心中,辉映于历史的天空。
只要国家需要,甘当“配角”亦有何妨 邓清明,我们要记住这个名字。他是我国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飞天的航天员,备战20多年,50多岁的他仍在坚持训练。神舟十一号任务落选后,邓清明曾含泪拥抱景海鹏,他说他很骄傲,因为每次任务都参加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当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王亚平等人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时,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配角”——邓清明。于他而言,20多年的漫长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任务完成,他都一样骄傲和自豪。国家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国家需要他当“配角”,他就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配角”。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配角”一样可以很伟大。
青年人有激情,有抱负,有凌云的壮志,有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要有家国胸怀和时代视野。不管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剧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祖国需要我们出现在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祖国需要我们做“主角”,我们就勇立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祖国需要我们当“配角”,我们就坚守岗位,做好扶花的绿叶。须知春意满园不只是花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