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的省视来谈美学一般,将是一种逃避和怯懦。
迄至今日,从形态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讲现实主义,论歌德,评拉萨尔的悲剧,评论《城市姑娘》《巴黎的秘密》,提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主要都是讲的艺术问题。到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论托尔斯泰的著名论文,到毛泽东,仍然如此,并变本加厉。卢卡契即使非常重视美学特征,也仍然是从文艺与社会关系这个基础来立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论有个一贯的基本特色,就是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核心或主题。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估计和评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艺术起革命的作用,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功能。直到现在,我们说艺术是上层建筑,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等,都仍是围绕着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关系讲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西方近现代美学主要是从心理上讲艺术,他们常常强调艺术的非社会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像很出名的布洛的“距离说”,便是要求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这一理论现在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
有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也曾提出一个“距离说”。他的“距离说”,恰恰与布洛相反,他认为尽管艺术是艺术,不能从外面强加什么东西在上面,但我们在艺术欣赏时却决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之塔,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因而他的“距离说”,恰恰是强调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实际也是要艺术为现实服务,要求用批判的眼光来观赏和对待过去的艺术和创造新的人民和无产阶级的艺术。可见,这两种“距离说”,各自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或者说是强调除审美外,艺术有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功能。
到毛泽东提出文艺有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这样两个标准,便以突出的对立形式把这一观点发展到了一个极端。毛泽东强调政治标准第一,这也正是马、恩强调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和列宁提出的艺术的党性原则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甚至还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关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强调内容决定形式等论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化了这些思想,而且还加上了中国自己的传统。中国除了“文以载道”这一古老的传统外,中国的新文艺,从五四时代起,也经常是与社会斗争、革命要求以至革命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常常是异常直接地为现实生活以至为革命斗争服务的。在那个血肉横飞、战斗激烈的时代和氛围里,你也决不会整天唱《教我如何不想她》之类的歌曲,演《哈姆莱特》之类的戏剧,尽管它们的艺术水平如何高;而更多是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演《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尽管它们在艺术上可能相当粗糙。
所以,从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看,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特征是有其时代历史的原因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在艺术—美学领域中的体现。这就是我们所习惯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三书》)
材料二:
中国影视剧作品的美学变化呼应着时代大潮,与共和国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以1978年为界,可以明确区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在美学上,前后两个阶段的差异也明确可感。其中前一阶段,基本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家和理论家反复摸索出来的“人民美学”范式。这个范式,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的,它在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的同时,更要求“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因此,“人民美学”范式下的创作,以塑造英雄形象、先进人物形象为目标,以此作为教育和引导人民的模范。但是因为种种因素,这一范式一度走向了极端,削弱了现实主义的灵魂“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恢复了对“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描写,但也随着市场经济时代到来,文艺界和知识界一度出现过“告别理想、躲避崇高”的极端之论。
值得强调的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批如《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让人耳目一新的电视剧佳作。它们将镜头对准了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表现的重心也从都市日常生活和儿女情长转移到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的生产、生活和斗争;扭转了塑造都市靓丽新人物、平民小人物、世俗人物的潮流,转而刻画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英雄美和崇高美。《跨过鸭绿江》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山海情》的扶贫干部们虽然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同样有着必胜的信心;《觉醒年代》表现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时刻,充满革命激情和“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的必胜信念。
这批作品在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背景下,展示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共和国美学”。
(摘编自《<觉醒年代>等热播主旋律剧的启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与“人民美学”的回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可以用来考虑、估计、评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效应。
B.葛兰西认为,在艺术欣赏时要和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
C.自五四时代起,中国的新文艺常常直接地体现出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点。
D.美学的变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在美学上的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社会效应,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B.通过对比布洛和葛兰西的“距离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美学”与布洛的观点更为契合。
C.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会更多地表演《白毛女》《放下你的鞭子》,而不是表演《哈姆莱特》之类的戏剧。
D.建党百年之际的《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电视剧既符合葛兰西的“距离说”,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符合布洛提出的“距离说”的一项是(3分)( )
A.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
B.梁实秋在战乱年代回避时行题材,不为时局左右,专注于体味人生。
C.朱光潜在《谈美》中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
D.文学研究会主张,一是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试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共和国美学”的特征。(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周志刚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的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 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的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打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是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他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 还讲得起面子吗 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的状态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了,而且要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又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父亲是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性更应该向善、向上,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6分)
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中周志刚的形象是如何体现“好人文化观”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复振。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之赤岭。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师德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长寿二年春,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 ”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邪!”既而曰:“亦善,亦善。”不复介意。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沈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 ”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 ”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 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B.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C.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D.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寿,武周武则天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人所疾”的“疾”是妒忌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庶人可以因功转化为贵族,贵族也可以被贬为庶人。
D.移牒,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文中是指娄师德的降职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娄师德本是文臣,在国家需要时应诏从军作战,能在大军挫败时收拾残局,重振士气。
B.娄师德既能指挥作战,又能运用谋略,因此镇守河陇数十年间与吐蕃多次交战未有败绩。
C.娄师德升任宰相仍然宽厚待人,不计较他人恶语相向;告诫其弟受到侮辱时要学会隐忍。
D.娄师德推荐了狄仁杰,但是反遭狄仁杰轻视排挤,但他不以为意,也从不提起推荐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
(2)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14.狄仁杰感叹说“吾不得窥其际也”,他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远远不及娄师德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浑钜中允
杨巨源
公子髫年四海闻,城南侍猎雪雰雰。
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
曾向天西穿虏阵,惯游花下领儒群。
一枝琼萼朝光好,彩服飘飘从冠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髫”指儿童下垂的短发,如《桃花源记》中的“垂髫”,首句写出了浑钜的少年得志。
B.“侍猎”是侍奉皇帝或其他王公出猎,这一句写出了浑钜是皇家近臣,深受器重。
C.“穿虏阵”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浑钜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前线大展神威,为国建功。
D.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风流儒雅的少年俊彦,表达了诗人对浑钜的衷心赞美。
16.请具体分析“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一联是如何写出浑钜精湛的箭术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境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李凭箜篌引》中,先写箜篌精美,再写乐声效果的句子是: , 。
(3)陆游《书愤》中,“ , ”两句概括了诗人辉煌的抗金岁月,同时与报国无门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①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② 的事。
《葬花吟》是清代学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葬花吟》不光是黛玉的自挽,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且在古典文学中,与伤春情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悲秋情结。③ 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 特别是考试将近时,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 ①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②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 ③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不知道你当时有没有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家喻户晓的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讲述了勇敢的冯素珍不顾世俗眼光,为了救与自己相爱的丈夫李兆廷而只身赴京,最终成功解救丈夫,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但这首戏曲却因被某网红“魔改”而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该网红利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略带矫揉造作的唱调演绎黄梅戏经典曲目,之后被央视痛批不尊重国粹,随后该网红道歉并以流行唱腔重新诠释。
有人说,“魔改”黄梅戏,不能因流行而扭曲经典原本面目;也有人说,该网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文化,不需要抨击;还有人说,改编经典的目的是重现经典,用新的元素演绎经典,不可完全颠覆原版的意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根据上述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说说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议论有针对性;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与解析
1.C A.“……可以用来……社会效应”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加以考虑、估计和评论的”,选项曲解文意。B.“葛兰西认为,在艺术欣赏时要和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错误。原文说的是“他认为尽管艺术是艺术……强调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D.“改革开放前后……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错误。原文说的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随着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一度出现过……极端之论”。
2.B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美学’与布洛的观点更为契合”错误。由“其中前一阶段……以此作为教育和引导人民的模范”可知,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美学”着重塑造英雄形象,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和引导人民,强调美学的社会功利性,这符合葛兰西的观点,并不契合布洛的观点,布洛的观点是“要求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
3.D 布洛的“距离说”强调“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A.王尔德认为艺术只表现它自身,与其他东西无关,符合布洛的“距离说”。B.梁实秋专注于体味人生,符合布洛的“距离说”。C.朱光潜认为要从“实用世界”跳开,符合布洛的“距离说”。D.文学研究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的美学理念,不符合布洛的“距离说”。故选D。
4.答案 ①作品题材方面,侧重展现工人、农民、士兵、革命者的真实生活。②形象塑造方面,更多刻画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英雄美和崇高美。③美学风格方面,体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必胜信念。④美学价值方面,展示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二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它们将镜头对准了工人……生活和斗争”,这是作品题材方面,即侧重展现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的真实生活。“扭转了塑造都市靓丽新人物……展现他们的英雄美和崇高美”,这是形象塑造方面,即更多刻画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的英雄美和崇高美。“《跨过鸭绿江》洋溢着……必胜信念”,这是美学风格方面,即体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必胜信念。“展示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共和国美学’”,这是美学价值方面,即展示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5.答案 ①首先通过列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艺术的研究,提出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②接着将布洛和葛兰西的“距离说”进行对比,突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③然后引用毛泽东的美学理论,并列举革命战争年代的艺术作品,论证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美学观点。④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在美学领域中的体现。
解析 材料一共六段文字,中心话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由第一、二段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讲……到列宁……到毛泽东……”可知,作者列举他们对艺术的研究,提出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这是第一部分。由第三段中的“西方近现代美学……像很出名的布洛的‘距离说’……”和第四段中的“有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也曾提出一个‘距离说’……”可知,这两段是将布洛和葛兰西的“距离说”进行比较,突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审美……的功能”,这是第二部分。由第五段中的“到毛泽东提出文艺有政治标准……极端……”可知,作者引用毛泽东的美学理论,列举革命战争年代的艺术作品来论证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美学观点,这是第三部分。由第六段中的“所以,从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看,马克思主义美学……习惯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知,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第四部分。
6.B 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错误。由原文“把自己家所在的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可知,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善良、友爱,有责任感。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深爱自己的父亲,心疼他年岁老迈,不想让他太累、太辛苦;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不想介入和接替父亲治理脏街的工作。D.“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错误。街坊们对周志刚的无私行为充满敬意,他们虽然不如周志刚思想高尚,但也未形成阻力,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奉献精神。
7.D “作者认为……小说为文化进行定义……标准”分析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化的定义……为‘好人’定下的标准……深刻魅力”。
8.答案 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样说可以掩饰他对儿女们对他的问题装聋作哑而感到的尴尬。②向儿女们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唤起儿女们对自己改良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这一工程的认同,希望儿女们可以帮助并接替自己的“改良”工作。
解析 周志刚询问儿女们哪里有黄泥时,儿女们都装聋作哑,这是因为他们深爱自己的父亲,心疼他年岁老迈,不想让他太累、太辛苦。而周志刚面对儿女们的不语感到尴尬,“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他这么做是为了掩饰对儿女们没有回应他的问题而感到的尴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周志刚指出“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这是在向儿女们解释自己寻找黄泥的原因,说明家里和街道都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了,强调修补墙面的必要性,从而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想以此让儿女们理解自己,唤起儿女们对自己改良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这一工程的认同,希望儿女们可以帮助并接替自己的“改良”工作。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答案 ①周志刚担心道路的坑洼影响他人出行,主动修路,体现了其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②周志刚洁身自爱,不学他人偷黄泥,体现了其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③周志刚坚毅执着,即使体力不支、他人不理解,也坚持进行“改良”工作,体现了其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解析 在材料二最后一段中,作者指出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从文本一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由材料一第一段中“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门前的地方”可以看出,周志刚担心道路的坑洼影响他人出行,退休后主动对破街的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其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由材料一第五段中“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常常引发严重冲突”和第六段中“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可以看出,周志刚洁身自爱,不学他人偷黄泥,体现了其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由材料一第三段中“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拉倒吧……稀里哗啦踏烂了。’”可知,面对别人的劝阻,他毫不在意,还指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即“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而在儿女回家时他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可以看出,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虽然他力量单薄、年岁老迈,邻居们心劲儿不齐,他也要努力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这体现了其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10.C “人唾汝面”中,“汝面”作“唾”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汝拭之”句子结构完整,前后都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B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意为“痛心”,二者意思不同。
12.B “多次交战未有败绩”错。由“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可知,娄师德在与论钦陵、论赞婆在素罗汗山交战时曾大败。
13.答案 (1)娄师德向论赞婆宣扬皇上的旨意,把祸福关系告诉论赞婆,论赞婆十分高兴,为此多年没有侵犯唐朝边境。
(2)当时虚构罪名诬陷无辜者的事很多,娄师德长期担任文武大臣,唯独能以功成名就终老,人们因此看重他。
解析 (1)宣导,宣扬。谕,告诉,晓谕。谕以祸福,倒装句,应为“以祸福谕”。犯,侵犯。
(2)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纷纭:众多的样子。独,唯独,只有。重,重视,看重。
14.答案 ①容人之量。娄师德推荐狄仁杰,而且施恩不言,一直包容狄仁杰;而狄仁杰恃才傲物,屡次排挤娄师德。②识人之能。娄师德能看出狄仁杰有宰相之才,而狄仁杰却看不出娄师德的贤能知人。
解析 答题时,要落实题干中的“哪些方面”“不及”,即对娄师德和狄仁杰的“容人之量”“识人之能”进行比较。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答题区间为“性沈厚宽恕……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据此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李敬玄西征,(担任)监察御史的原武人娄师德应皇帝的猛士诏加入军队,等到李敬玄打了败仗,皇帝命令娄师德收拢聚集离散逃亡的士兵,军队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于是皇帝命令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将领论赞婆在赤岭迎接他。娄师德向论赞婆宣扬皇上的旨意,把祸福关系告诉论赞婆,论赞婆十分高兴,为此多年没有侵犯唐朝边境。娄师德升为殿中侍御史,担任河源军司马,兼任知营田事。吐蕃侵犯河源的军队,军队首领派遣娄师德带领军队在白水涧迎击吐蕃军,八战八胜。皇上任命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说:“你有文才武略,不要推辞!”长寿二年春,一月,庚子日,授予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娄师德为人宽容厚道,清廉谨慎,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与李昭德一起入朝,娄师德长得胖走得慢,昭德多次等他,他还是赶不上,昭德发怒骂道:“农夫!”娄师德微笑着说:“我不当农夫,谁当农夫!”娄师德的弟弟被授予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对他说:“我坐在宰相的位置上,你又是刺史,得到的荣耀与宠爱太多了,会被人妒忌的,将怎么来避免灾祸呢 ”他的弟弟直身而跪说:“从今天开始,即使有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把它擦掉就算了,这样或许就不会让兄长为我担忧了。”娄师德忧愁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啊!人家朝你脸上吐唾沫,这是生你的气;你擦掉,就是违背了人家的意愿,这是用来加重人家怒气的做法。他唾你,你不要擦拭,让唾沫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承受这些。”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壬寅日,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领论钦陵、论赞婆在素罗汗山交战,唐兵大败。孝杰获罪被贬为百姓,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娄师德于是在降职文书上签字,吃惊地说:“官爵都没有了呀!”但接着说:“也好,也好。”不再介意降职之事。娄师德在河陇地区任职,前后四十多年,恭恭敬敬,勤勤恳恳,从不懈怠,民众安居乐业。娄师德性格深沉稳重,宽厚仁爱,狄仁杰入朝担任宰相,实际上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并不知道,狄仁杰心里很看不起娄师德,多次排挤他,让他到外地任职。太后发觉后,曾经问狄仁杰:“娄师德有德行有才能吗 ”狄仁杰回答说:“他做将领能严守边关,有没有德行和才能,我不知道。”太后又问:“娄师德有识人之才吗 ”狄仁杰回答说:“我和他曾是同僚,没有听说他有识人之才啊。”太后说:“我了解你,你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说得上是有识人之才了吧。”狄仁杰出来后,感叹说:“娄公大德,我被他包容了好久啊,我不能看到他(心胸)的边际啊。”当时虚构罪名诬陷无辜者的事很多,娄师德长期担任文武大臣,唯独能以功成名就终老,人们因此看重他。
15.C “表达了诗人对浑钜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前线大展神威,为国建功”错。颈联中的“曾向”说明浑钜已经在边疆建功。
16.答案 ①“弦开月”“箭在云”写出了浑钜所射之箭力量之大。②“马盘旷野”说明浑钜是在疾驰的马上射箭,难度更高,更显出他的射箭技术高超。③“雁落寒原”写出了浑钜射箭技术精湛,准头甚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颔联“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意为骏马驰骋于旷野, 武艺高强、风流儒雅的少年俊彦拉开弓射向天空,脱弦之箭穿透云雾,使云开雾散,月光因此普照四方,展翅高飞的大雁也不禁应声而跌落于寒冷的荒原之上。“弦开月”“箭在云”写出了浑钜所射之箭威力之大,射程之远。“马盘旷野”说明浑钜是在飞奔的马上射箭,可见难度之高,凸显其射箭技艺之高超,通过细节描写,以点带面,表现浑钜的射箭技术高超。“雁落寒原”写出了浑钜射箭技术精湛,有的放矢。
17.答案 (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2)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8.答案 ①多愁善感 ②无可奈何 ③伤春悲秋
解析 ①由前面“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可知,此处应填与“冷静理性”相对的性格特征,再结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可知,此处可填“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②由前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可知,语境说的是人对生命的逝去是没有办法的,据此可填“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③由语境可知,此处需要填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再结合前面的“在古典文学中,与伤春情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悲秋情结”可知,此处可填“伤春悲秋”(形容多愁善感)。
19.答案 《葬花吟》是一首古体诗,出自清代学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是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提炼出句子的主干“《葬花吟》是一首古体诗”;然后将“清代学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等修饰成分,改写成短句即可。
20.答案 (示例)①“万艳同杯”“千红一窟”同为谐音双关,表面为仙酒、仙茶的名字,实则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指众多女子的悲伤、哭泣;②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既指事物名称,又暗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双关手法的表达效果。“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表面上指的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仙酒与仙茶的名字;实际上是借助谐音双关,暗指众多女子的悲伤、哭泣,“杯”谐音“悲”,“窟”谐音“哭”,作者就是借助这两个字暗示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这样写使文章内涵丰富,表达含蓄蕴藉,言简义丰,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21.D A、B、C三项中的“你”为特指,D项与画横线的句子中的“你”都是泛指。
22.答案 ①那可真是一大妙事 ②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而随着年龄增长
解析 ①处,由“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难记的单词”可知,此处所填内容与前面内容要构成假设关系,故可填“那可真是一大妙事”之类的内容。②处,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可知,这是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对记忆进行了分类,故可填“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③处,由“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可知,语境说的是年龄增长之后记忆的情况,故可填“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注意字数限制。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时评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第一部分是背景事件,由对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主要内容的概述和“某网红‘魔改’《女驸马》”的现象组成。
第二部分是对该事件的评价,为考生提示思考的方向,评价中有对该网红“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有对该改编“颠覆原版的意义”的否定。评论中“不能因流行而扭曲经典原本面目”“改编经典的目的是重现经典,用新的元素演绎经典,不可完全颠覆原版的意义”等内容涉及对“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以及“经典”改编的目的、方式、边界等问题的思考。
综上分析可知,写作任务有二:一是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被某网红“魔改”,你怎么看待这一事件 二是对于“改编经典”,你有怎样的思考 前者针对现象本身,后者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在逻辑思维上应当前后关照,呈现出递进关系。
写作时不应回避所要讨论的现象与话题,而是要参与讨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有同学开篇即说“不赞同‘魔改’”,继而列举“魔改”之事例,若通篇不分析是否赞同“魔改”的判断依据、不考量“改编经典”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仅止于堆砌事例,即为未参与讨论。再如,有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文化中的“审丑”现象,若通篇不分析该改编与“审丑”问题的关联,不分析“改编经典”的边界问题,即为未参与讨论。
本题讨论的核心话题是“改编经典”,只写文化传承的态度、经典文化的创新等,都属于审题不到位。
参考立意 (1)尊重经典,不能颠覆;
(2)改编经典要谨慎;
(3)经典流传也需要与时俱进。
例文
革故与坚守齐飞,传承与创新共色
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因被某网红“魔改”而掀起热潮,社会各方对此众说纷纭。有人支持该网红,认为其弘扬传统,推陈出新;有人痛批该网红,指责其颠覆经典,不尊重国粹。
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传统戏曲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人们被互联网的快餐文化吸引,无暇抽身静心欣赏传统戏曲的魅力。该网红的“魔改”,本意或许只是想让传统戏曲文化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以新颖的形式将黄梅戏经典曲目传播至更为广阔的大众视野中。然而,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看重流量增加,却使得改编戏曲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变得面目全非。网红改编黄梅戏经典曲目却遭痛批的遭遇也提醒我们,弘扬经典若脱离经典本身,而片面追求形式创新,终将适得其反。
唯有革新其形式,坚守其内涵,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传承经典,需要革新其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经典的忽视难以避免。而经典若仍抱残守缺,不力求融入现代,终会曲高和寡,成为少数人的高山流水,难以走进大众视野。网红改编黄梅戏经典曲目的初衷,或许正出于此。
近年来,经典“破圈”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领略生活的诗意;《经典咏流传》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对话;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的热播,更让我们见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宝藏。这些节目以现代化手段将经典再现于大众眼前,进而流行于大众生活,让经典走下神坛,走出书本,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是观之,传统戏曲并非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更改,经典的传承亦需创新的加持。
传承经典,更需要坚守其内核。过度追求新颖与流量,最终只能让经典失其本真。人们对经典的传唱,绝不仅仅是因为其表面的厚重与华美,更是因为其背后的精神价值。传承经典,究其根本还是传承其本质内涵与精神内核。
《女驸马》之所以穿越代际,直抵人心,正是因为其表达的不惧世俗、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精神令人动容;经典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传唱千年,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精神滋养。只有当传承不失其本质,经典才能再度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方可照耀后世。
革故与坚守齐飞,传承与创新共色,方是经典传承的应有之义。唯有革其形式,经典方能融入现代;唯有守其内核,经典方能在现代体现新的价值。唯有让“革”与“守”融合,经典曲目方能更具时代价值,传统戏曲方能长盛不衰,中华文化方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