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17: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
人事1哉![1]原2庄宗3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人的作为吗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可以知之矣。[2]
就可以知道了。
{1人事:人的作为。2原:推其根本。3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
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段解 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并用庄宗得天下和
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世言1晋王之将终2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然而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与尔三矢,尔其3无忘乃父4之志!”[3]庄宗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
而藏之于庙。[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5以一少牢6告庙7,
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
请8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们在军前开路,
及凯旋而纳之。[5]
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1世言:世人说。2将终:临死。3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4乃父:你的父亲。5从
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6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
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7告庙:天子或
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8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
敬、慎重。}
段解 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方1其系2燕父子以组3,函4梁君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
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的时候,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及仇雠5已灭,天下已定,
他意气骄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向东出逃,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奔何方,
至于6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7]
以至于对天发誓,截断头发,泪水落下浸湿了衣襟,这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7本其成败之迹,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探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
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8可以亡身,
谦虚谨慎能得到好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自然之理也。[8]
这是自然的道理。
{1方:当。2系:缚。3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4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
子装。5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6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7抑:或者,还是。8逸豫:安乐。指李存勖喜好
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
段解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故方其盛也,举1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因此,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2,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住他,(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3,而智勇
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
多困于所溺4,岂独伶人也哉 [9]
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限于伶人吗
{1举:全,整个。2国灭: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群臣中有人劝他自
建国号,此事虽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以说是“国
灭”。3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4所溺:
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段解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评点赏析
[1]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提出中心论
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但是
用一个让步连词“虽”,很明显地把“天命”撇在一边,用带有转折关系的反问
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
[2]用庄宗一得一失、一盛一衰的兴亡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
理做铺垫。
[3]作者对晋王临终时“以三矢赐庄宗”并交代遗恨的描写,真是绘声绘色。简
短的几句话,急促斩截,晋王追述以往的恨事,激励庄宗复仇的决心,读之如闻切齿
之声,如见怒目之状。“世言”二字,强调其传说的性质,足见作者用语之严谨。
[4]写庄宗受父命,只说“受而藏之于庙”,“受而藏”的行为,既表现了庄宗的坚
定意志,也流露出他的沉重心情。
[5]“告庙”“请其矢”“盛”“负”“纳”等一系列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庄宗
的郑重其事,是其“忧劳”的体现。
[6]写庄宗逐个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盛,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中的
“盛”字,另一方面与下文的“衰”形成鲜明的对照。
[7]写庄宗失天下,与前文其得天下的情形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8]引用《尚书》中的话,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点明庄
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与文
章的中心论点相照应。
[9]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
死国灭,为天下笑”进行对比,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
历史教训,指出统治者如果沉溺于安逸享乐,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就会身死国
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具有强烈
的现实针对性。
一、重点剖析
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答案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中心论点,具有提
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中心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
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国破家亡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
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文章第二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文章第二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承接上文“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为第三段的议论“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做铺垫。
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 为什么
答案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
提出的中心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
并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
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落
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
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
第四段是对伶人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1)举例论证。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
动的故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
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
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入
手,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
“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
到结论,无论是所用的事例、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
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写法赏析
1.选材新鲜,剪裁合理
本文属于史论性文章,采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
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以《新五代史·唐本纪》中未提及的“晋王三矢”的故事
作为议论的生发点,选材新颖,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的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
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有“晋王
三矢”这个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并没有写庄宗如何“忧劳”,又如何
“逸豫”,然而读者却已经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的过程留下了很深的
印象,这就叫作“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展现了作者相当高的写作艺术,说明
作者在选材和剪裁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2.叙事议论,配合恰当
《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轻
重缓急的节奏变化,所以整篇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
的故事叙述得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讲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
繁音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至于誓天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盛一衰,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
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
澜。再如,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
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澜过去后,下文还有小波澜与之呼应配合,即
“故方其盛也……为天下笑”。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在
于论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理,因此对庄宗的盛和衰的对比
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论证的道理。因此,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
中心论点而服务的。
3.骈散结合,言简义丰
(1)骈散结合,抑扬顿挫。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落
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
盛。文章语势波澜起伏,开篇亮出观点,突兀而起,随后阐发立论根据,叙述“晋王
三矢”的故事,节奏为之一缓;第三段写其成败反转,涉及论述核心,语势猛然一升,
先写其成,慷慨激昂,后写其败,语势紧迫;继而步步紧逼,设置疑问,引古语而得出
“自然之理”;再举盛衰不同,从另一角度阐发教训,并以反问作结,余音袅袅,启人
深思。
(2)语言平实,言简义丰。与《过秦论》相比,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
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议
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其中一些格言式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简义丰,发人深省。
4.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
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
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
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
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
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
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落有
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富有气势。
三、思维提升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
文不对题 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 这不是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
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
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
需要再重复。另外,文章最后也提到了“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
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观点二 这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伶人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人乱
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
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评价本文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观点
观点一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
归结于某个君主是否有品行或才干,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这个观
点加以推论,那么似乎只要统治阶级能“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
治久安,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另外,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对当时的统治阶
级加以劝诫,其最终目的也是巩固封建统治。
观点二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不能完全归结
于统治者的“忧劳”或“逸豫”,但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
治,对当时国家的发展和安危有重大影响。当时北宋王朝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
取之心,欧阳修曾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另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大至整个国
家、民族,小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这样我们才能时刻
保持头脑的清醒,不断进步。

任务 《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这两篇史论从内容到形式上有许多相
同或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之处。请用表格的形式,从思想内容和写法
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答案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思想内容 同 都是在评说历史,推究亡国原因,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异 总结、推究秦灭亡的历史原因,提
醒汉朝统治者应以秦为戒,推行仁
政,争取民心,以免重蹈秦的覆辙。 总结和寻绎后唐灭亡的历史原因,
说明国家的“盛衰之理”与“人
事”有很大关系,提醒和勉励当今
之主要努力做到“忧劳兴国”,避
免“逸豫亡身”,步后唐覆亡的后尘。
写 法 谋篇 布局 同 论述前代兴亡,都由盛而衰,都是由叙写史事到议论说理,最后画龙点睛,一
语破的。
异 先极写秦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
威势;接着写陈涉起事反秦,秦迅速
灭亡;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点明
缘由,得出结论。 开宗明义,正面提出主张,以此作为全篇的总纲。继而叙写庄宗接受晋王遗命和执行遗命的情况,以具体的历史事例作为论述盛衰之理的例证,通过记述后唐的兴盛破亡,进一步阐明盛衰由“人事”的道理。篇末生发议论,探究因由,总结教训。
表现 手法 同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异 主要是秦与九国、陈涉与秦、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主要是后唐的盛衰之比。
写 法 谋篇 布局 同 论述前代兴亡,都由盛而衰,都是由叙写史事到议论说理,最后画龙点睛,一
语破的。
语言 同 都大量地运用了对偶句式,又多用短句,音节紧促,一气呵成,艺术感染力极
强。
异 以赋体写史论,铺陈夸张,文笔酣畅,
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
之风。 以散体写史论,平易晓畅,简洁生动,
沉厚淋漓,顿挫有致,见出哲人的才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