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1.4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设计
辽宁葫芦岛第二高级中学 陈丽丽
大家!我说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中的函数的奇偶性,下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函数的奇偶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重要性质之一,利用奇偶性来研究函数图象的几何性质。
3、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回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美的事物, 进入数学领域观察、归纳,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形成函数奇偶性概念。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关键:观察,探究,类比,总结。
5、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轴对称图和中心对称图形,具备操作电子表格的能力,但理性思维不够好,仍处在感性思维为主阶段,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不难建构。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学习方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三)典例分析、加深理解(四)学生探索、发展思维(五)归纳总结、知识建构
说流程: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喜字、蝴蝶、建筑物和麦当劳的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函数图象的对称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生活中存在对称,数学中更存在对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有的学生说 ,有的学生说,也有的学生说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谈到的图象给予演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在数值上有何规律?学生会发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 得出等式,再令 ,得到 )进而再提出在定义域内存在,则与关系如何?(利用课件帮助演示让 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
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成立。最后由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新问题的提出:如果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 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动脑思考很容易发现奇函数的定义。
(2) 奇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引导学生将两个定义进行比较,明确函数的奇偶性存在的前提条件及两者的区别。
(三)、典例分析、加深理解
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 (2)
(3) ? ????(4)
设计意图: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其中第(4)题揭示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先决条件,既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然后由学生思考,总结判断奇偶性的方法,将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练习1?? (1) ?(2) ?(3)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再一次巩固。
练习2?? 已知函数在其定义域 内是奇函数,求的值。(如果把题中奇函数改成偶函数,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开动脑筋,迁移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解题能力。
(四)、学生探索、发展思维
思考1:由学生小结判断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提出新的问题,在前面的几个函数中有的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的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的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存在,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重新建构。
思考2:讨论函数的奇偶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讨论,并且学会归纳知识
(五)、归纳总结、 知识建构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次回顾,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同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学无止境”让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一定探索知识的空间
五、设计说明:
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第一按照学的法子来教;第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概念之间寻求“最近发展区”;第三强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过程的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了“创设情境—探究概念—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优势,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对函数奇偶性判断的前提条件,要比以往课堂教学质量好得多,但也有一些困惑,比如: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是这么回事,就是写不出来,解题步骤书写不够规范等等。
希望各位同仁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看法,垦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