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自由朗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自由朗诵》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18: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第一单元《自由朗诵》教学设计
宜昌市东山中学
教学目的: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这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培养热爱朗诵的情操
3.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开展朗诵活动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毛泽东诗词中小学读本》和《新诗三百首》中代表性诗作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用丰富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3.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积极参与诗歌朗诵等活动。在小组朗诵的基础上,确定朗诵篇目、朗诵形式,推荐几名选手,排练参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每个同学课前查找《毛泽东诗词中小学读本》和《新诗三百首》中自己喜欢的各一首诗歌,说明推荐理由,课前朗诵。
教学步骤:
观看视频朗读《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雪》,老师示范朗读《沁园春·雪》,激趣导入
介绍诗歌朗诵的特点、基本要求及训练方法: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基本要求及训练方法详见PPT
三.介绍诗歌重音朗诵的方法:
1.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朗诵者在朗诵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词语。
2.如何巧用重音?(1)、利用声音的强弱对比,突出重音。也就是重音重读。(2)、重音高读。即重音词语读得高些,非重音读得低些。(3)、重音慢读。重点词语可适当延长音节,有意慢读。
3.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总之,重音的表达方法是读种多样的,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读中还应相互配合运用,以求在变化中表达出感情的起伏流动。
四.介绍诗歌停连、节奏处理的方法:
1.停连是指朗诵中的停顿和衔接,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朗诵技巧。停连适当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莱尔说:“沉默(即适当的停顿)与语音相配合,能创造出双重的已经。”有停有连,可以使朗诵语清意明,还能调节朗诵的节奏,创造出从容不迫、紧张急切、热烈欢快等多种情势。朗诵中哪里该停,哪里该连,需要看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是为了表情达意,就可以冲破标点的局限。无标点的可以停,有标点的可以连。
2.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而停顿与衔接是调节节奏的重要因素。由于停顿、衔接的不同处理,常常体现出不同的发动状态。兴奋、激动、欢快常常使语流加快,悲哀、抑郁、沉思常常使语流变慢。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一、三句为三个节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五.介绍不同语气的朗诵方法: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的表达出来。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 轻重(重音)、 徐疾(节奏)等的变化。根据情感重音进行声调抑扬,情感重音不简单等于音量的大小,根据需要有起(扬)有伏(抑),有急(扬)有徐(抑)。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
其中“轻轻的”、“走了”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其情绪舒缓、沉郁,故而在处理上声音要低,速度要慢(抑)
再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致橡树》)
其中“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都是情感表达的重音,但是情绪表达坚定、有力,故声音高昂(扬),但语速稳定(抑)。
还有些小技巧,例如重复咏吟和叹息等等
六.介绍朗诵语速的处理:
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七 介绍朗诵语调的处理:
语调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八 小组内进行所选诗歌的朗诵排练。
注意朗诵时的仪态:仪态自然大方,引人注目。至于「表情」方面,不论脸部的,或者身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自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来。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
九 朗诵比赛
每组选一个参赛节目,可以是独诵、双人颂、多人颂、齐诵等形式,也可以配乐朗诵、情景朗诵等等,邀请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或教研组长担任评委,打分评选一二三等奖。
十 课堂总结: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
十一 布置作业:将小组参赛诗歌背诵并默写在积累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