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 B.Cl2+H2O=HCl+HClO
C.SO2+H2O=H2SO3 D.C+H2OCO↑+H2↑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
B.当出现创伤时,应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双氧水或碘酒擦洗,最后用创可贴外敷
C.不可以将未用完的白磷放回原试剂瓶
D.处理废弃强氧化剂,如KMnO4, Na2O2时,可配成溶液或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一般化学品后,再进行常规处理
3.下列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
A. B.
C. D.
4.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聚沉无关的是
①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②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的墨水易堵塞;
③化工厂利用静电除尘技术除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
④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溶液应急止血;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法进行治疗;
⑥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⑦清晨密林中可以看见一缕缕光束;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 C.③⑤⑦ D.③⑥⑦
5.利用反应可制备。已知:①和常用于饮用水的消毒;②消毒效率常以单位质量的消毒剂得到的电子数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和均是氧化产物
B.的氧化性强于
C.等物质的量的消毒效率低于
D.若反应中共转移10mol电子,则被氧化的HC1为2mol
6.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Fe2O3→Fe B.HCl→Cl2 C.CaO→Ca(OH)2 D.Na →Na2O2
7.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饱和氯水中:、、 B.在氯化钠溶液中:、、
C.在酸性溶液中:、、 D.在碱性溶液中:、、
8.下图中相邻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甲中两种物质水溶液都呈碱性 B.乙中两种物质都是碱性氧化物
C.丙中两种物质都是钠盐 D.丁中两种物质都是硫酸盐
9.在下列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Mg2+、Ag+、NO、Cl- B.Ba2+、K+、NO、Cl-
C.H+、Na+、CO、Cl- D.Mg2+、Na+、OH-、SO
10.关于物质的分类,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Cu2(OH)2CO3 HNO3 KMnO4 SO3
B NaOH H2SO4 Na2CO3 CO2
C Mg(OH)2 NaHSO4 KIO3 SO2
D Ca(OH)2 HNO3 CaCl2 CO
A.A B.B C.C D.D
11.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a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
B.a点溶液导电能力接近0,此时溶液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OH-+H+=H2O+BaSO4↓
C.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曲线图
D.cd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硫酸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12.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溶液的导电性,把X溶液逐滴加入含少量酚酞的溶液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装置 X溶液 现象
I 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无沉淀,灯泡亮度稍微变暗
II 溶液 溶液红色不变,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亮度稍微变暗
III 溶液 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亮度:变暗→熄灭→变亮
A.实验I中溶液红色褪去,说明发生了反应
B.实验II中溶液红色不变,灯泡亮度稍微变暗,说明溶液中依然存在大量的与
C.实验III中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由暗→灭→亮,说明发生了反应
D.将实验II中溶液换成溶液,现象与原实验Ⅱ中的现象相同
13.我国卫星发射所用的长征2号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其中碳和氮元素化合价相同)和。新型陶瓷材料氮化硅可用于制作火箭发动机中燃料的喷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碳化硅(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多颗“北斗”导航卫星。镁合金材料应用于制造卫星上的重要构件,能带来巨大的减重效益,降低航天器的发射成本。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人体会造成伤害。已知:。MOFs材料利用其孔径大小和形状特点可恰好将“固定”,从而去除废气中的。被“固定”的经处理可全部转化为,过程示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OFs材料将 “固定”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B.图示中转化为的反应为
C.每获得0.4mol 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D.MOFs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15.如图所示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和表示两种原子,甲、乙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 B.该反应可能为水的电解
C.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5:1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二、填空题
16.浊液、溶液和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_______?在两只烧杯中分别盛有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如何区分它们?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17.已知
(1)请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2)已知存在下列反应:①②。则、、、微粒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
(3)为抑制地球温室效应,许多科学家致力于从大气回收的研究。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一定条件下,与H2反应生成CH3OH(C的化合价为-2)和H2O,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O2在反应中作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剂。
(4)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为(未配平)。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一个S参与反应时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个电子。
1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填空:燃料电池是一种活性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例如,氢氧燃料电池在工作时,从负极连续通入①氢气,从正极连续通入②氧气,二者在电池内部(含有③H2SO4或④KOH等物质的溶液)发生反应生成⑤H2O,同时产生电能。除了H2、⑥CH4、⑦C2H5OH等也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目前已研制成功⑧Al-⑨空气燃料电池,它可以代替⑩汽油为汽车提供动力,也可以用做照明电源。
(1)在上述短文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2)从物质的类别来看,H2、O2、Al都属于________。
(3)除H2O外,电解质还有________。
三、计算题
19.已知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参加反应的HNO3和作为氧化剂的HNO3的个数比为________。
(2)若有64 g 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________。
20.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实验室可用该反应制取氯气:,若有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被氧化的的物质的量是__,请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
(2)酸性溶液可与发生反应,已知被还原为,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
(3)已知:,。
①向含有和的溶液中通入,此时被氧化的离子是__。
②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若向该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的体积(标准状况)
0 0
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有一固体混合物A,已知其中可能含有MgCl2、CuSO4、CaCO3、FeCl3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气体B的化学式为__;
(2)在混合物A里,上述四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写化学式)。
(3)白色沉淀E的化学式__。
(4)在溶液F中大量含有的酸根离子符号是___。
(5)写出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__。
22.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uO具有氧化性,能够和氨气反应生成两种单质,请写出在加热条件下CuO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和Cl2可发生如下反应:+Cl2+2OH-=+2Cl-+H2O,由以上反应可知在上述过程中被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______。
(3)、、、、、H2O组成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发生的反应过程。
①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
②将以上物质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4)在3BrF3+5H2O==9HF+Br2+HBrO3+O2中,若有15个H2O分子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溴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3.高铁酸钾(K2FeO4)是一新型、高效、无毒的多功能水处理剂。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1)制备K2FeO4。
①C为制备K2FeO4装置,KOH溶液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D为尾气处理装置,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探究K2FeO4的性质。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经检验气体中含有Cl2.为证明K2FeO4能否氧化Cl-而产生Cl2,设计以下方案:
方案I 取少量溶液a,滴加KSCN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
方案Ⅱ 用KOH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再用KOH溶液将K2FeO4溶出,得到紫色溶液b。取少量b,滴加盐酸,有Cl2产生。
①由方案I中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___________。该离子的产生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一定是由K2FeO4被Cl-还原而形成的。
②方案Ⅱ用K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方案Ⅱ得出氧化性:Cl2___________(填“>”或“<”)
(3)使用时经常通过测定高铁酸钾的纯度来判断其是否变质。K2FeO4在硫酸溶液中反应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O2↑+___________ Fe3++___________(配平及完成上述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现取C中洗涤并干燥后样品的质量10g,加入稀硫酸,收集到0.672L气体(标准状况下)。则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到0.1%)
24.仔细分析下列实验:
A、B、C试管中的现象如表所示:
试管 A B C
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蓝色 产生蓝色沉淀,溶液变为无色 产生蓝色沉淀,溶液变为无色
写出A、B、C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物质作还原剂;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物质作氧化剂,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在反应中2Na+2H2O=2NaOH+H2↑,Na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H2O中的H得到电子变为H2,元素化合价降低,H2O作氧化剂,A不符合题意;
B.在反应中Cl2+H2O=HCl+HClO,只有Cl2中的Cl元素化合价升高、降低,因此Cl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符合题意;
C.在反应SO2+H2O=H2SO3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在该反应中H2O中的H元素化合价降低获得电子,H2O作氧化剂,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2.C
解析:A.酸一般具有腐蚀性,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故A正确;
B.当出现创伤时,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双氧水或碘酒擦洗,最后用创可贴外敷,故B正确;
C.白磷在空气中易自燃,用剩的白磷倒入垃圾箱会引发火灾,因此需将未用完的白磷放回原试剂瓶,故C错误;
D.处理废弃强氧化剂,如KMnO4,Na2O2时,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可配成溶液或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一般化学品后,再进行常规处理,故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A.,该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氧化剂是氟气,还原剂是水,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还原剂是铁,水中的氢元素从+1价降到氢气中的0价,水作氧化剂,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D。
4.C
解析:①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与胶体聚沉有关,故不选①;
②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的墨水易堵塞,与胶体聚沉有关,故不选②;
③化工厂利用静电除尘技术除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与电泳有关,故选③;
④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溶液应急止血,与胶体聚沉有关,故不选④;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法进行治疗,利用渗析原理,与胶体聚沉无关,故选⑤;
⑥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与胶体聚沉有关,故不选⑥;
⑦清晨密林中可以看见一缕缕光束,属于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聚沉无关,故选⑦;
与胶体聚沉无关的是③⑤⑦,选C。
5.B
解析:A.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可知,中+5价Cl元素化合价降低为中+4价,HCl中-1价Cl元素化合价升高为Cl2中0价,故为还原产物,为氧化产物,故A错误;
B.中Cl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作氧化剂,为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故的氧化性强于,故B正确;
C.、的还原产物均为Cl-,则1mol得到5mol电子,1mol得到2mol电子,故等物质的量的消毒效率高于,故C错误;
D.HCl中-1价Cl元素化合价升高为Cl2中0价,即1molHCl失去1mol电子,则若反应中共转移10mol电子,则被氧化的HCl为10mol,故D错误;
故选B。
6.A
解析:A.Fe的化合价由+3价→0价,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A正确;
B.Cl的化合价由-1价→0价,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B错误;
C.CaO→Ca(OH)2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需要还原剂,C错误;
D.Na的化合价由0价→+1价,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A.氯水中含有H+,能与反应,同时含有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该组离子均不与氢离子发生反应,能在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故C正确;
D.碱性溶液中含大量氢氧根离子,能与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8.D
解析:A.甲中NH3的水溶液呈碱性,但SO2的水溶液呈酸性,A不正确;
B.乙中Na2O为碱性氧化物,但SO2为酸性氧化物,B不正确;
C.丙中两种物质,前者是钠的氧化物,后者是钠盐,C不正确;
D.丁中两种物质都是硫酸盐,前者是硫酸的钠盐,后者是硫酸的钾盐,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A.Ag+与Cl-会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该组离子不反应,能大量共存,B符合题意;
C.H+会与CO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C不符合题意;
D.Mg2+与OH-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两者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解析:A.属于盐,而不是碱,A错误;
B.NaOH属于碱,H2SO4属于酸,Na2CO3属于盐,C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电离产生的阳离子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属于盐,不是酸,C错误;
D.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D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A.Ba(OH)2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ba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不能说明BaSO4不是电解质,A错误;
B.a点溶液导电性为0,说明Ba(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离子浓度接近于0,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a2++SO+2OH-+2H+=2H2O+BaSO4↓,B错误;
C.NaOH+HCl=NaCl+H2O,生成的NaCl为可溶性强电解质,故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导电能力不可能接近于0,C错误;
D.a点之后稀硫酸过量,H2SO4完全电离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不断增大,D正确;
故选D。
12.D
解析:A.实验I中溶液中加入,酚酞红色退去,发生反应,A正确;
B.实验II中与反应,溶液红色不变,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亮度稍微变暗,说明溶液中依然存在大量的与,B正确;
C.实验III中加入,发生反应,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由暗→灭→亮,C正确;
D.实验II中与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错误;
故选D。
13.A
解析:A.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MOFs材料将 “固定”的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A错误;
B.由图可知,转化为的反应为:,B正确;
C.根据制备的方程式:,每获得0.4mol 时,消耗0.1molO2,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C正确;
D.根据题意:MOFs材料利用其孔径大小和形状特点可恰好将“固定”,从而去除废气中的。被“固定”的经处理可全部转化为,MOFs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D正确;
故选A。
14.B
解析:A.和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在水溶液中相互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B正确;
C.Ag+和Cl-在水溶液中会生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Al3+和OH-在水溶液中会生成Al(OH)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5.C
解析:由于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该图示中存在没有参与反应的分子,故可对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分子的情况进行转换,如图所示:
;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选项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反应前为同种分子个数是2(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反应后是两种分子,其中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2,另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1,符合2H2O2H2↑+O2↑的变化过程,选项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2:1,选项C错误;
D.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所以该反应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6. 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用光束照射 一个烧杯中产生光亮的通路 产生光亮的通路的烧杯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铁胶体,没有任何现象的烧杯中盛有的是氯化铁溶液
解析: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浊液、溶液和胶体则三种常见的分散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线传播,即胶体用光照射具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不具有丁达尔现象。所以区分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操作是:用光束照射两种分散系,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会看到一个烧杯中产生光亮的通路,另一个一个烧杯中没有光亮的通路,则产生光亮的通路的烧杯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铁胶体,没有任何现象的烧杯中盛有的是氯化铁溶液。
17.(1)
(2)>>>
(3) +4 属于 氧化
(4) 得到 2
解析:(1)反应中锰得到电子生成锰离子、氯失去电子生成氯气,双线桥为:;
(2)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由①可知氧化性,②可知,可知,故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中氧为-2,则C元素的化合价为+4。一定条件下,与H2反应生成CH3OH(C的化合价为-2)和H2O,该反应中氢、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O2中碳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4)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2,则一个S参与反应时得到2个电子。
18.(1) ⑨⑩ ⑤ ③ ④ ⑥⑦
(2)单质
(3)③④
解析: (1)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的物质为混合物,所以混合物有空气(氮气、氧气等)和汽油(多种烃类),故选⑨⑩;属于氧化物的是⑤H2O;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有③H2SO4;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有④KOH;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有甲烷和乙醇,故选⑥⑦;
(2)H2、O2、Al均是由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
(3)除H2O外,电解质还有硫酸和氢氧化钾,故选③④。
三、计算题
19. 4∶1 42 g
【分析】根据方程式中硝酸中氮的化合价变化分析。
解析:(1)从反应方程式可知3 mol Cu被氧化时,参加反应的HNO3为8 mol,但其中只有2 mol HNO3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参加反应的HNO3和作为氧化剂的HNO3的个数比为4∶1。
(2)64g Cu的物质的量为1mol,从(1)的分析可知,3 mol Cu还原2 mol HNO3,则1 mol Cu还原 mol HNO3,被还原硝酸的质量m(HNO3)=63 g·mol-1×mol=42 g。
20. 或 2∶5 、 1∶2∶1
解析:(1)由方程式可知,每消耗2mol则有5mol产生,每产生1mol所转移的电子数为,所以没消耗1mol则转移的电子数为或;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5mol,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答案为:或;5mol;;
(2)酸性溶液可与发生反应,已知被还原为,则其反应方程式为:,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故答案为:2:5;
(3)①向含有和的溶液中通入,先发生反应,2mol完全反应需要消耗1mol。则剩余,然后在发生,即能氧化2mol,溶液中含有3mol,所溶液中还剩余1mol,则被氧化的离子为、,故答案为:、;
②还原性为,则加入氯气11.2L时溶液中的为xmol,则说明通入的氯气只发生,由表中数据可知,原溶液中的溴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标况下11.2L的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故生成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原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5mol-1mol=1.5mol;由于、,可知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不变(不含氢氧根),所以原溶液中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2mol-1.5mol-3mol=1.5mol,故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mol:3mol:1.5mol=1:2:1,故答案为:1:2:1。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 CO2 CuSO4、FeCl3 CaCO3、Mg(OH)2 NO AgCl
【分析】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所以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B是二氧化碳,混合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会生成白色沉淀,而且混合物是由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所以A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气体B的化学式为CO2。
(2)在混合物A里,上述四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CuSO4、FeCl3。
(3)白色沉淀E的化学式为Mg(OH)2、CaCO3。
(4)在溶液F中,主要含有硝酸钠、硝酸钙、稀硝酸3种溶质,其中大量含有的酸根离子符号是。
(5)生成白色沉淀G的反应是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白色沉淀G是AgCl。
22. 3CuO+2NH33Cu+N2+3H2O 氧化 +4 Mn 2+5+14=5+2+7H2O 4
【分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可利用电荷守恒,确定待求离子的带电荷;利用得失电子守恒,确定反应中某含变价元素离子的数目。
解析:(1)已知CuO具有氧化性,能够和氨气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应为Cu、N2),则在加热条件下CuO和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N2+3H2O。答案为:3CuO+2NH33Cu+N2+3H2O;
(2)在一定条件下,和Cl2可发生如下反应:+Cl2+2OH-=+2Cl-+H2O,利用电荷守恒可确定n=2。因为Cl2作氧化剂,所以作还原剂,被氧化,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4。答案为:氧化;+4;
(3)、、、、、H2O组成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发生的反应过程,则→。
①该反应中,作还原剂,被氧化的元素是Mn。
②由以上推断,可确定正确的离子方程式:2+5+14=5+2+7H2O。答案为:Mn;2+5+14=5+2+7H2O;
(4)在3BrF3+5H2O==9HF+Br2+HBrO3+O2中,有5个H2O参加反应,生成1个O2,失去4个电子,被水还原的BrF3为个,则若有15个H2O分子参加反应,被水还原的溴原子的个数为=4。答案为:4。
五、实验题
23. K2FeO4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有利于生成K2FeO4 Cl2+2OH-=Cl-+ClO-+H2O Fe3+ 不能 排除ClO-的干扰,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 4、20、3、4、10H2O 79.2%
【分析】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取氯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挥发的HCl,氯气与KOH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次氯酸钾、氢氧化铁和KOH反应生成高铁酸钾(K2FeO4),K2FeO4在过量的碱溶液中较稳定,由于高铁酸钾在酸中条件下分解生成铁离子和氧气,因此溶液中加KSCN溶液,变红不能说明是高铁酸钾被Cl-还原而形成的,再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性强弱,根据得失电子进行配平,根据方程式计算质量含量。
解析:(1)①C为制备K2FeO4装置,根据题中信息,高铁酸钾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因此KOH溶液过量的原因是K2FeO4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有利于生成K2FeO4;故答案为:K2FeO4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有利于生成K2FeO4。
②D装置为尾气处理装置,尾气主要是氯气,用NaOH溶液与氯气反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2)①由方案I中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Fe3+。该离子可能是K2FeO4与酸反应生成,因此不能判断一定是由K2FeO4被Cl-还原而形成的;故答案为:Fe3+;不能。
②方案Ⅱ用K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洗涤K2FeO4表面的ClO-,排除ClO-的干扰,防止干扰后续实验,减小高铁酸钾的损失;根据K2FeO4与HCl反应生成Cl2,因此从方案Ⅱ得出氧化性:Cl2<;故答案为:排除ClO-的干扰,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3)K2FeO4在硫酸溶液中反应,中Fe变为Fe3+,生成1mol Fe3+得到3mol电子,中O变为O2,得到1mol O2失去4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O2的系数为3,Fe3+的系数为4,根据质量守恒的系数为4,再根据反应物有H+,因此还需添加水,根据电荷守恒H+前系数为20,根据氢守恒得到水的系数为10,因此离子方程式为4+20 H+=3O2↑+4Fe3++10H2O,现取C中洗涤并干燥后样品的质量10g,加入稀硫酸,收集到0.672L气体(标准状况下)即物质的量为0.03mol,根据方程式得到n(K2FeO4)=0.04mol,则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故答案为:4、20、3、4、10H2O;79.2%。
24.
解析:(1)A试管为硫酸铜和氯化钡的反应:,故答案为:;
(2)A试管滤液为氯化铜溶液,B试管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故答案为:;
(3)C试管为氢氧化钡和硫酸铜的反应:,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