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来水厂常用明矾作消毒杀菌剂
B.硅胶可作瓶装药品的干燥剂及催化剂载体,它也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C.高铁车用大部分材料是铝合金,铝合金材料具有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能力强
D.将盛有氯气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中的水位上移,其水溶液可以使试纸变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玻璃和水泥的原料中均有石灰石
B.通过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封存实现“碳中和”,目的是防治酸雨污染
C.耐高温的石英玻璃不属于硅酸盐材料
D.葡萄酒中添加起杀菌和抗氧化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物质间直接转化的是
A.N2NO2HNO3
B.Cu2(OH)2CO3CuOCuSO4
C.SiSiO2H2SiO3
D.SSO3H2SO4
4.高纯度单晶硅是典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半导体材料,它的发现和使用曾引起计算机的一场革命,这种材料可以按下列方法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的分子式是SiO2
B.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 + C Si + CO2↑
C.步骤③中,每生成1mol Si,转移4mol电子
D.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而硅单质不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
5.华裔科学家高琨因“在光纤传输信息领域中的突破性成就”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有关硅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纤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单质硅
B.金刚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28g 硅含有 6.02×1023 个电子
D.28Si、29Si、30Si 是不同的核素
6.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关于古代文献对KNO3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KNO3能自燃
B 性质 “(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KNO3的氧化性
C 鉴别 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试验
D 提纯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本草纲目》 溶解、结晶
A.A B.B C.C D.D
7.将木炭屑与浓共热产生的气体分为①和②两等份,将两份气体分别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石灰水的变化可能是
A.甲不变浑浊,乙变浑浊 B.甲变浑浊,乙不变浑浊
C.甲和乙均变浑浊 D.甲和乙均不变浑浊
8.下列含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可用于合成氨
B.氨气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C.氨水显弱碱性,可用作化肥
D.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可用于制备硝酸铵
9.图中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干燥氯气 B.制备Fe(OH)2
C.配制稀硫酸 D.进行喷泉实验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
B.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电路板:
C.用烧碱溶液吸收氯气:
D.用氨水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硫:
1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 C. D.
12.有关浓硫酸的性质或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化学性质
B.与氯化钠固体共热制氯化氢气体时,表现强酸性
C.干燥SO2时体现吸水性
D.使铁、铝钝化表现了强氧化性
13.下列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B.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4.氯水都是常见的漂白剂,下列措施能够增强其漂白性的是
A.向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B.向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C.向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将、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通入溶液中
15.关于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具有强还原性
B.与水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
C.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
D.在空气中充分加热,最终得到的固体为
二、填空题
16.(1)0.2gH2的物质的量是____;11.2L(标况下)CH4含原子的数目是___;3.4gNH3在同温同压下与___gH2S气体含有的氢原子数相同;100mL0.1mol/LAl2(SO4)3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是___。
(2)硅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约占地壳质量的90%以上。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成分是___(填化学式),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填化学式),装碱液的瓶塞要用橡胶塞,原因是___(写化学方程式)。
(3)氯水具有漂白性,因为含有___(填化学式);在实验室为防止FeSO4变质,常在其中加入几根铁钉,理由是(以离子方程式表示)___。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填化学式)。
17.用地壳中某主要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过氧化钠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其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8.SO2和S混合物经低压放电得产物A,它在液态空气冷阱中成橘红色液体。A受热生成等物质的量的S和SO2。写出以下两个反应的方程式。
(1)和微量 H2O反应得H2S、S、SO2 (已知有1/5mol的A转化为 S) _______。
(2)和金属 M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设为MS) _______。
19.如图,向盛有3.0 mL NO的试管中缓缓通入1.5 mLO2 (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测定) 。
(1)写出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若将充满30 mL NO2和O2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装满水的水槽内,最后剩余5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mL或者___________mL。
20.某硫酸厂使用含杂质25%的黄铁矿制取硫酸,在反应过程中有3%的硫元素损失。1 t黄铁矿可制取98%的硫酸___________吨?
21.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合成氨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从氨可加工成硝酸,现代化学工业中,常将硝酸生产归属于合成氨工业范畴。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备氨气和硝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制备气体实验中,装置A除了可以用于制备NH3,还可用于制备的常见气体是____(填气体名称),仪器B的名称_______。
(2)选择装置A制备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3)欲收集一瓶干燥的NH3,选择上图的部分装置,其连接顺序为:_______。
(4)工业上将含氯化氢的氯化铵母液与氨气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铵饱和溶液,经冷却至30~45℃,析出氯化铵晶体,再经_______一系列操作制得氯化铵成品,分离所得的氯化铵母液进入吸收塔循环使用,检验母液中存在的方法是_______。
(5)氨的催化氧化法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化学反应是先将氨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再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产生硝酸。
22.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之一。在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0mg/L,否则将危害人类的健康,造成环境污染。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有如下简易方法:
(1)原理:SO2通入碘的淀粉溶液中,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测定方法:准确量取5.00mL 5×10-4mol L-1的碘溶液,注入下图的试管中,加2~3滴淀粉指示剂,此时溶液呈_____色。在测定地点按图中装置连接好各仪器,缓慢抽气,每次抽气100.00mL,直到溶液______为止,记录抽气的次数n=50。试通过计算判断该地点空气中SO2含量是否超标_______。
23.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代表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甲、乙、丙均含有同一种元素。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部分反应物或产物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乙是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常温下0.1mol/L的丁溶液pH为13,其焰色反应为黄色。甲、乙、丙为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乙为淡黄色非金属单质,写出甲与丁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若甲、乙、丙的溶液均显碱性,丁为温室效应主要气体。溶液乙显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
(5)若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写出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A. 明矾可以净水,但是明矾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杀菌消毒,故A错误;
B. 硅胶为绝缘体,不导电,用于做半导体的为晶体硅,故B错误;
C. 合金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则高铁车厢大部分材料是铝合金,铝合金材料具有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能力强等优点,故C正确;
D. 氯气的水溶液含有次氯酸,使试纸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A.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石灰石、纯碱,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中是石灰石、黏土,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引起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能引起酸雨,故B错误;
C.石英玻璃是将石英在1600 ℃高温下熔化,冷却后形成玻璃体,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是硅酸盐,故C正确;
D.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葡萄酒中添加起杀菌和抗氧化的作用,故D正确;
选B。
3.B
解析:A.氮气和氧气反应只能生成NO,不能一步转化成NO2,故A错误;
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溶于硫酸生成硫酸铜,选项中物质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故B正确;
C.硅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和水不反应,故SiO2→H2SiO3无法实现,故C错误;
D.硫和氧气反应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一步转化成三氧化硫,故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A. 二氧化硅属于原子晶体,其化学式为SiO2,故A错误;
B.二氧化硅高温下与C反应生成CO气体,即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 + 2C Si + 2CO↑,故B错误;
C.步骤③中Si的化合价降低4,1molSi转移电子数为4mol,反应方程式为:SiO2+2C Si+2CO↑,所以每生成1mol Si,转移4mol电子,故C正确;
D.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SiF4和氢气,故D错误;故选C。
5.D
解析:A.光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单质,故A错误;
B.金刚砂的主要成分为碳化硅,故B错误;
C.1 个硅原子中含有14个电子,因此28g 硅含有电子的数目为 ×6.02×1023mol-1×14=8.428×1024,故C错误;
D.28Si、29Si、30Si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不同的核素,故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A.硝酸钾属于盐,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不能自燃,故A错误;
B.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硝酸钾是反应的氧化剂,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灼烧时,钠元素和钾元素的焰色不同,则利用焰色试验可鉴别硝酸钾和硫酸钠,故C正确;
D.提纯时,“以水淋汁”为溶解过程,“煎炼而成”为结晶过程,故D正确;
故选A。
7.B
解析:木炭与浓硝酸共热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两种气体,混合气体先导入适量蒸馏水中,二氧化氮溶于水,得到硝酸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几乎不溶于水,再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甲中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如果将气体直接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氮溶于水,得到硝酸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会被硝酸溶解,即乙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故选B。
8.B
解析:A.氨气可用于合成氨,是因为氮气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故不选A;
B.氨气易液化,汽化吸热,可用作制冷剂,故选B;
C.氨水可用作化肥,是因为氨水中含有N元素,故不选C;
D.浓硝酸用于制备硝酸铵,元素化合价不变,体现硝酸的酸性,没有体现硝酸的强氧化性,故不选D;
选B。
9.D
解析:A.氯气会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氯气,A错误;
B.氢氧化亚铁为白色沉淀,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会观察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所以要得到氢氧化亚铁,装置应该有隔绝空气的措施,该实验装置不能用于制备Fe(OH)2,B错误;
C.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时,应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待恢复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中,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稀释溶液,C错误;
D.SO2易溶于水,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再打开止水夹,就能得到喷泉;
故答案选D。
10.C
解析:A.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项错误;
B.铜与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离子方程式为,B项错误;
C.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故C正确;
D.氨水吸收少量,生成亚硫酸铵,离子方程式为,D项错误;故选C。
11.C
解析:A.FeS可由Fe单质和S单质混合加热直接化合制得,A不符题意;
B.硫化亚铜可由Cu单质和S单质混合加热直接化合制得,B不符题意;
C.SO3无法由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硫单质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再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C符合题意;
D.把铝粉跟硫磺混合放入大坩埚中,用点燃的镁条把混和物点燃即可制得,D不符题意;故选C。
12.B
解析:A.浓硫酸使其他物质脱水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反应,是化学性质,故A正确;
B.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共热制氯化氢气体时,表现了浓硫酸的难挥发性,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但不能氧化二氧化硫,所以能干燥二氧化硫,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故C正确;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铝发生钝化,在铁、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行,故D正确;
故选B。
13.C
解析:A.二氧化硫是无色,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故A错误;
B.二氧化硫有毒,可以用作一定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但必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范围和标准使用,否则影响人体健康,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溶于水后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亚硫酸是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且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故C正确;
D.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D错误;
故选 C。
14.B
解析:A.向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两者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失去漂白作用,故A错误;
B.向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可以反应生成HClO,提高了HClO浓度,增强其漂白作用,故B正确;
C.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失去漂白作用,故C错误;
D.将、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通入溶液中,两者恰好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失去漂白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A.中H元素为-1价,具有强还原性,A正确;
B.与水反应生成和,无白色沉淀生成,B错误;
C.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正确;
D.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6.1mol 2.5NA或者1.505×1024 10.2 0.02mol Si SiO2 SiO2+2NaOH=Na2SiO3+H2O HClO 2Fe3++Fe=3Fe2+ Ca(ClO)2
解析:根据 n===cV计算解答;常温下,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和H2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次氯酸钙、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而变质,据此分析解答。
(1) 0.2gH2的物质的量为=0.1mol;11.2L(标况下)CH4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原子0.5mol×5=2.5mol,原子的数目为2.5NA或者1.505×1024;3.4gNH3的物质的量为=0.2mol,含有0.6molH原子,在同温同压下,含有的氢原子数相同的H2S的物质的量为=0.3mol,质量为0.3mol×34g/mol=10.2g;100mL0.1mol/LAl2(SO4)3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为0.1L×0.1mol/L×2=0.02mol,故答案为:0.1mol;2.5NA或者1.505×1024;10.2;0.02mol;
(2)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Si),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常温下,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故答案为:Si;SiO2;2NaOH+SiO2=Na2SiO3+H2O;
(3)新制的氯水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其中含有HClO;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而变质,为防止FeSO4变质,常在其中加入几根铁钉,2Fe3++Fe=3Fe2+;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氯化钙、次氯酸钙,其中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Ca(ClO)2,故答案为:HClO;2Fe3++Fe=3Fe2+;Ca(ClO)2。
17. SiO2 2Na2O2+2CO2=2Na2CO3+O2 N2+3H22NH3
解析: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以此来解析;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工业上用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18.(1)5SO+ H2O=S+ 3SO2+ H2S
(2)2SO + M= MS+ SO2
解析:略
19.(1)通入O2,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试管内液面升高;最后试管内剩余一种无色气体
(2) 20 27
解析: (1)通入的O2与NO发生反应生成NO2,2NO+O2=2NO2,所以看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生成的NO2溶于水,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则试管内液面上升;4NO+3O2+2H2O=4HNO3,V(NO):V(O2)≠4:3,故最后有气体剩余,不论剩余NO还是O2,都为无色气体,这是看到的第三个现象;故答案为:通入O2,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试管内液面升高;最后试管内剩余一种无色气体;
(2)NO2和O2混合气体与反应可能的反应式有:4NO2+O2+2H2O=4HNO3,3NO2+H2O=2HNO3+NO,量筒内剩余5mL气体,小于30mL×=10mL,故剩余气体为氧气或NO,剩余气体为氧气,设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为x,则有:,4x+x=30mL-5mL=25mL,解得x=5mL,所以氧气的体积为:5mL+5mL=10mL,NO2的体积为30mL-10mL=20mL;若剩余气体为NO,则NO2过量,设氧气的体积为y,则:, ,解得y=3mL,所以NO2的体积为30mL-3mL=27mL,故答案为:20;27。
20.21
解析:4FeS2+11O22Fe2O3+8SO2、2SO2+O22SO3、SO3+H2O=H2SO4;根据硫元素质量守恒可知FeS2~2H2SO4;根据关系式,设可制取98%的硫酸x吨,
列方程,求出x≈1.21t;
答:1 t黄铁矿可制取98%的硫酸1.21t。
21.(1)氧气 (球形)干燥管
(2)
(3)
(4)过滤、洗涤、干燥 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
解析:(1)装置A为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该装置还可以制备氧气;氧气可以通过加热KMnO4,或者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固体来制备,均可使用装置A。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
(2)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固体可制备NH3,化学方程式为。
(3)该实验方法制备的NH3中含有H2O,需要干燥,利用碱石灰干燥氨气,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利用装置D收集NH3时,从g进入。NH3极易溶于水,尾气处理时需要防倒吸,选择装置F。因此其连接顺序为。
(4)从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冷却析出氯化铵晶体后,需要过滤、洗涤、干燥才能得到氯化铵成品。母液中的,可让转化为NH3,通过检验NH3来检验,实验操作为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NH3和O2在催化剂加热的情况下生成N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
22. SO2+I2+2H2O=4H+++2I- 蓝 蓝色恰好全部褪尽 SO2含量超标
解析:(1).SO2和碘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 I2 + 2H2O = H2SO4 + 2HI,则离子方程式为:SO2 + I2 + 2H2O = 4H+ + SO42- + 2I-,故答案为:SO2 + I2 + 2H2O = 4H+ + SO42- + 2I-;
(2).淀粉遇碘变蓝,随着活塞抽动,空气中的SO2进入试管与碘反应,直至碘单质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无色;根据方程式中SO2 、I2化学计量数之比=1:1,可得n(SO2) = n(I2) = 5×10-4mol L-1×5×10-3L = 2.5×10-6mol,m(SO2) = 2.5×10-6mol×64g·mol-1 = 1.6×10-4g = 0.16mg,SO2含量 = = 0.032mg·L-1>0.020mg·L-1,该地点空气中SO2含量超标,故为:蓝;蓝色恰好全部褪尽;SO2含量超标。
23. Al3++3AlO+6H2O=4Al(OH)3↓或A13++3=4Al(OH) 3↓ 或
解析:(1)甲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甲气体的水溶液显碱性,甲为氨气;乙是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则乙为氮气,由此可以推知,丁为氧气,丙为一氧化氮;氨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
(2)常温下0.1mol/L的丁溶液pH为13,其焰色反应为黄色,可以推知,丁为NaOH,甲、乙、丙为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由反应特点可知,甲为氯化铝,乙为氢氧化铝,丙为偏铝酸钠;氯化铝溶液和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6H2O=4Al(OH)3↓或A13++3=4Al(OH)3↓;
(3)若乙为淡黄色非金属单质,乙为硫,由反应特点可知,甲为硫化氢,丁为氧气,丙为二氧化硫,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甲与丁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
(4)丁为温室效应主要气体,丁为二氧化碳,若甲、乙、丙的溶液均显碱性,则甲为氢氧化钠,乙为碳酸钠,丙为碳酸氢钠;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发生水解,溶液显碱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5)若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则说明丁是铁,甲可能是硝酸,乙为硝酸铁,丙为硝酸亚铁;甲也可能为氯气,乙为氯化铁,丙为氯化亚铁,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可能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