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摆脱·解脱
(1)这个八路军战士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终于 摆脱 了鬼子的追捕。
(2)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小李通过法律程序,已经从困扰中 解脱 。
辨析 二者都有“脱离某种不利情况”的意思。“摆脱”指甩掉束缚自己的人
或事物,强调脱离不利的情况。“解脱”侧重指从精神枷锁或某种困境中解放出
来,对象只能是事物。
2.年青·年轻
(1)你是哥哥呀 怎么看起来你更 年轻 一点呀
(2)我们选择了艺术,就要永远有一颗 年青 的心,岁月可以随时光流逝,我们的
心却不能老。
辨析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
岁),也可指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两者都有“年龄不大”的意思,但“年轻”
还可用于几个人之间的比较。
3.淤积·堆积
(1)看着 堆积 成山的生日礼物,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2)经过一番交谈,他这段时间 淤积 起来的忧愁顿时消除了许多。
辨析 “堆积”指(事物)成堆地聚集;“淤积”指(水里的泥沙等)沉积。“淤
积”强调慢慢积累的过程;“堆积”强调积累的结果。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素不相识,你却这样尽心尽力地帮助我,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
2.这么好的复习资料落到他这个上辈子和书打过架,这辈子与书不共戴天的学生
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 )
3.情随事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已消除了。 ( )
4.“防控疫情,事关大家的生命安全,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老张郑重其事地说
道。 ( )
答案 √ 素不相识:彼此向来就不认识。
答案 √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
得不到赏识。
答案 √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答案 √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
√
√
√
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人心惟危,市民每次出门都要全副武装。 ( )
6.面对老爸的大声质问,小明心中生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抬起头来,斩钉截铁地
说:“下次我一定考班级前五名。” ( )
7.大家一起讨论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几个重点问题,相信大家不会一
无所得。 ( )
8.这个为了延口残喘就出卖组织和同志的叛徒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 )
答案 人心惟危:人心自私险恶,不可揣测。望文生义。
答案 √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答案 √ 一无所得:没有得到收获,空手而归。
答案 延口残喘:一直勉强留着一口气的样子。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
死之人。
√
√
一、重点剖析
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
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
答案 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
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
《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中“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
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答案 不能。这三个词表明了对五位烈士的遇害由同情到中立再到冷漠的三种
不同态度。“不敢”并不是“不愿”,而是迫于反动派的残酷统治;“不愿”是
不想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之间“站队”,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则是满不
在乎,甚至充满轻视,认为五位烈士的牺牲不值一提,实则就是站在反动派的立场,
助长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本文是纪念“左联五烈士”的,为什么还要写柔石的“迂”呢
答案 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
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和女性在一
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即使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
“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
说明他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写柔石的“迂”,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感情,鲁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
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反动
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残暴。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答案 ①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
故。作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迂”。方
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
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
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
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
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
②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
事。作者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
飞没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
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
的逸事。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
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
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
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内容在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相关表述。请认真阅
读课文内容,用表格梳理一下对应内容。
答案
课文内容 诗句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怎样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
答案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
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
“将雏”,表明作者正带着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表明鲁迅对敌人形形
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
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
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
与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忍看”带有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
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
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
的迸发,表现了作者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
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 周围的现实
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表现了一个痛定思痛的文人的形象,一个
正在沉思着如何继续战斗的斗争者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
由的限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前一句诗是对反动派黑暗
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
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鲁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
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
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二、写法赏析
1.内容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线索明晰
本文写的是五个人,文中记叙了若干零碎的事情,但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这主
要得益于作者把他和五烈士之间的交往作为线索把各个片段连接起来。第一部
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由柔石送去的,引出柔石;第二部分写柔石,由柔石引出冯
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敌手转入第四部分,写他们一同被捕
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整篇文章内容上环环相扣,紧密无隙。另外,“悼
念烈士”这一感情线索也贯穿始终,结尾的文句又有强调、深化主题的作用,且
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2.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记叙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
事实,并从中吸取教训,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在记叙
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这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
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文章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
论、抒情。而在文章的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的。
3.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进行比喻,或影射今人今事和今时。例如文章在叙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的性格时,自然地联想到他的同乡——正直而刚烈的
方孝孺,耐人思考;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借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
故事,既揭露了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
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
有写处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揭露
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情况下,仍
要悼念烈士的心情。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三、思辨探究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的理解。
观点 总的来说,“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韧的战斗精神具有三个
突出的品质:顽强性、理智性和坚韧性。
1.顽强性。其核心是硬骨头精神。“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鲁迅历来不赞成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
2.理智性。鲁迅先生时常劝说那些因激于义愤而游行的学生,不认同这种不计后
果的牺牲,这完全源于他理性的解剖思维。所以,先生见不得璀璨的生命被虚无
地浪费,每每痛惜。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如此理。
3.坚韧性。鲁迅能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
免的。他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
鲁迅在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在《记念刘和珍
君》中也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至于原因是否相同,各人看法
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 相同。都表明作者在写这两篇文章时出离愤怒的心情。一是悲痛至深,
让作者难以言表;二是愤怒至极,反动派残杀革命青年手段之卑鄙让人无从说起;
三是反动统治让公正言论无法表达,因此“实在无话可说”“没有写处”。
观点二 不同。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是暗示反动统
治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同时提醒自己要从悲痛中摆
脱出来,用战斗来纪念死者。《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
不出话”则是悲痛至深、愤怒至极,同时也是悲哀至极,那些所谓学者文人的论
调异常阴险,让作者“无话可说”,也“说不出话”来。